APP下载

经济特区:中国渐进改革开放的起点

2016-11-28朱健

商情 2016年40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珠海深圳

朱健

【摘要】我国的经济特区在发展的几十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对其他地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为例,深圳背靠香港,全国各地财政支持其起步,高新科技产业结构全国领先,中国所有大城市中唯一空气优秀的地方。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中国从没有构建过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源分配管理体系,还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社会资源配置体制。

【关键词】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 渐进发展 深圳 珠海

一、经济特区发展概况

设立经济特区是国家的区域战略层面的决策,区域战略的制定是综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当今的结果来看,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是卓越非凡的。我国的经济特区在发展的几十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对其他地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中去,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序幕,所谓改革则是对内的体制革新,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高层领导或许只看到了开放的必要性,但如何实施,都是在谨慎小心地“摸着石头过河”。由于缺乏经验,所以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之下,各种经济改革都要小心斟酌。其次,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家领导人小心翼翼地斟酌每一个考察因素。既然讲“开放”,自古沿海比内陆与外界的交流就更多,开放的程度与潜力理应就更大,加之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的全球化影响。所以,大的区域基本就确定了,特区势必是从我国沿海地区产生。由此,海南、深圳、珠海等都是符合这个条件的。第三,试验是有风险的,所以要选择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数量少等等。这样失败的影响会降到最低。对于现有的这几个经济特区来说,其关键是北方沿海城市没有南方这种可依靠的发达城市作为支撑以及数量丰富的侨胞资源。这些有利条件都有利于经济特区的迅速发展,依靠这些条件,获得了丰富的技术、人才与资源。第四,从我国现有的几个经济特区看,在这四个特区中,有深圳、珠海、厦门三个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的明显的特征——地理位置与更为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三个城市距离非常近,其中深圳和珠海与香港和澳门直接接壤。这种地缘上的接近性将会为这三个特区今后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影响——理论基础源自地理学十四大理论之一——就是离得越近相互影响就越大。至于为什么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因为它们都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当时都已经跻身为国际性城市,在当时比大陆任何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繁荣,由于重点是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的很多同胞与大陆本身就有血缘关系,或多或少沾亲带故,因此设立特区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利用四个特区中的“海外”华侨关系这一点,吸引侨资与外资的投入,发展特区经济——开放不是喊一句“开放“的口号就真的会有大量外来资金、人才的流入的,只有先利用”侨资“这一环节,让开放真正落到实处,特区的经济建设才能一步一步开始发展起来的。从下图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广东省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中国渐进改革开放

(一)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

以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为例,深圳背靠香港,全国各地财政支持其起步,高新科技产业结构全国领先,中国所有大城市中唯一空气优秀的地方。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中国从没有构建过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源分配管理体系,还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社会资源配置体制。

下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财富状况:

首先,深圳动用了全国的资本、人力、优质资源构建。它在在广东省的地位特别特殊,而且在承接香港的一些职能方面,得到了很多的政策支持。

长三角与珠三角是经济特区最集中的地区,以下图为例:

(二)中央对改革的推广

(1)地理位置。特区的地理条件一般比较优越,处于平原或者是沿海丘陵地区,地势很平缓,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这样的地区通常带有港口,有利于从事商业贸易与海外拓展。

(2)企业与人才的资源。因为地理位置离港澳台比较近的地区可以利用其经济带动作用发展,所以相当于贸易集散地,在八十年代香港转型的时期,经济特区就充当了这样的一个角色,香港当时的制造业大量向大陆转移,主要的中心就是经济特区之一深圳。

(3)国家政策。国家对经济特区的扶持政策也是促进经济特区迅速发展的一方面,经济特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有资金支持,思想比较先进开放,国家对于经济特区的政策尤其宽松,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华侨华人聚集在经济特区,带来了大批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同时,也造就了经济特区相对公平、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所以吸引了众多人在此就业发展。

(三)影响

中国渐进改革开放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深圳为例,80年代初期,正值社会转型的起步阶段,也是打开国门走出去的攻坚阶段,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就是需要一个推广的窗口,能让我们国家腹地生产的大量的商品走出去,也需要这么一个窗口把国外的东西引进来,同时也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完成试点的任务。但是,当时的上海、苏州、杭州、重庆,没有一个城市适合这样做。所以,国家在香港的对面划了一个圈,这就是深圳,而当时的深圳,同样什么都没有,没有包袱,就敢闯,就敢创造。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国家要输出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声音,表示国家愿意打开门,迎接客人进来消费,背后就是所谓的财政补贴更像是一个投资行为,国家前期投资的成本在目前来看,收益是无法用数字价值来估量的,深圳的象征性地位不仅带动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其他地方看到深圳发展的好,所以就纷纷效仿,国家看到深圳试点成功了,就开始推广到其他城市。当然,深圳的发展同样具备着政治意义,在早起服务了香港的发展,也稳住甚至是拉拢了香港的精英阶层,乃至于后续被扶持为将彼取而代之的地位。

三、分析

在我国设经济特区,是邓小平1979年4月提出的。同年8月,建立深圳特区。次年8月,明确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经济特区,在广东增加了两个特区。同时,在福建的厦门增加了一个特区。到1984年,又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后来又增加了海南等特区。从大的思路看,无论是特区,还是沿海开放城市,基本特点就是向海外开放。目的也很清楚,就是创造条件,大规模的引进海外资金,加快发展,并形成改革的突破口。在土地、企业方面的这些政策法规下,深圳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三来一补等经营方式风起云涌,到中国加入世贸之前,已有数万项目得以在这里落地生根。下图说明了当时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特区与内地形成的一个鲜明的区别是:特区特一下子放开了,并且还创造条件,让外商挣钱。而内地的手脚仍是捆绑的,放得很慢很少。就以所得税为例,国有企业,当时还叫国营企业,先是挣多少上交多少,1979年,四川搞了一个国企扩权试点,也是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后,允许有不到10%的利润留成。再后来,又实行了超额利润留成,即利润比上年增加的部分,允许40%留企业,60%交国家。再后来,到1984年,才实行企业所得税,明确税率为55%,到1993年,才减为33%,现在也才调为25%。特区的做法和发展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特区的发展,中国必须对外开放,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2001年底,中国开始加入世贸组织,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大量的“世界代工厂”在沿海出现,在深圳等特区出现的作法,在国内许多地方,也不断涌现,让人们耳熟能详,中国生产的价廉物美的产品,在许多国家长驱直入,记得2003年,在曾经为农村富余劳力发愁的中国,首次出现了民工荒。所谓振兴东北老工业的政策、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大量地参照了当年特区的政策。这是国家对于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的借鉴与运用,实施到其他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现祥,陈小飞. 经济特区:中国渐进改革开放的起点[J]. 世界经济文汇,2008.

[2]高同彪.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曹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何宝峰.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5年第1期 总第8期)[C].:,2015.

[5]张兴胜.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6]周冬. 渐进主义改革:中国制度转轨路径与模式选择[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珠海深圳
珠海 革命风云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编读往来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珠海之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关于城市新开发区建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