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规律探索中丰富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2023-06-20周建顺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探究学习小学数学

周建顺

【摘要】创设适合的学习研究情境,搭建有助于学习思考的学习活动平台,促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形成探究学习之中,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主要抓手,更是发展数学学习经验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直观体验,积累经验;操作反刍,形成经验;梳理反思,丰厚积累等细节打磨,以帮助学生在知识探究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感知,积累起丰厚的学习体验,从中形成感触,生成更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為他们终身学习蓄力,为核心素养提升助力。

【关键词】规律形成  探究学习  数学活动  经验积累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5-0178-03

引领学生投入知识形成探究学习之中,是倡导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新思想的体现,是助力学生丰厚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构建合适的观察、分析、思考、抽象等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投入到争辩、反刍和反思学习体验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以积淀起扎实的学习体验,为数学学习活动经验提炼夯实基础。随着学生经历数学规律探索研究,他们一定会在真切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数学思维得到激活,学习感知力、理解力等获得相应的发展,让他们的数学学习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一、直观体验,积累经验

直观体验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最贴近儿童学习思维的有效策略之一。为此,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得构建好观察学习、分析比较等系列直观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相应的知识探究过程中更有效地积累长方体的学习感知,形成初步的长方体的认识表象,为他们建构长方体表象,提炼长方体概念积累感知,从而促进学习活动顺利开展,使得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相应的积累。

1.观察与操作并行,形成面体的学习感知

教学实践表明,观察是儿童开启学习的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他们获取数学感知的首要因素。故而,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有效观察,放在重要位置去思考,并配合操作体验学习,从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感知。

首先在教学之初,设计一个看一看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张扑克牌,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张扑克牌的基本感知。扑克牌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之一,是经常遇见的,但是要把它纳入到数学学习中来的机会不是很多,应用也不是很广泛。

其次,经过相应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观察分析活动更深入,学生能够说出:这张扑克牌表面是一个长方形,并且能够用具体的实物指证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操作与寻找同行,初建长方体基本表象

首先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顺势提出:“再拿出十几张扑克牌,把它们合在一起,你现在又看到了什么?”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着对应的操作。这样,学生会按照学习提示,拿出更多的扑克牌,与原来的一张合在一起,并进行着观察、比较与分析。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交流活动体验。学生拿着厚厚一摞扑克牌说道:“从这里看是长方形,这里看也是长方形,可以看出6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补充说:“整个合起来看,它是一个长方体。”

其次引导结合对长方体的感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这样的形状就是长方体,这个好像早就认识了吧!你能从生活中把它们找出来吗?”教师顺水推舟,让整个学习研究活动得以有效深入。于是,学生们都能积极地投入学习思考之中,参与到同伴互动之中。不一会儿有学生说出:“班级中的图书柜是长方体的,教室的整体是长方体的,这个字典是长方体的,工地上砌墙用的砖块是长方体的。”

不一样的举例,不仅能给学生更为丰富的长方体的感知,促进长方体学习感知积累;而且还能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助力长方体标本表象形成。与此同时,学生会再心生疑问:长方体有着如此多的应用,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问题会萦绕在学生脑海中,成为他们深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的重要力量支持。

3.触摸与体验同步,初步建构长方体特征

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进行认真观察与思考,力求让学生从看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其次引导学生说一说看的成果,学生会把自己的观察成果呈现出来。有学生说:“长方体有6个长方形的表面。”也有学生补充说:“不全是长方形的,你看这个积木,它的这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还有学生说:“长方体也有边,有着12条这样的边,还有8个尖尖的顶点。”

最后,指导小组合作摸一摸面,体会面的特征;量量边的长度,感悟棱的规律;找一找顶点,观察与顶点紧密连接着的棱。于是学生们会在系列学习探究中获得更为丰厚的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基本特征,从而初步形成感知:长方体的6个面,可以看成前后、左右、上下3组,它们都是一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从一个顶点有3条棱连接着,朝着3个方向延伸,对应着的是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样就对应高有4条都相等,宽有4条也是一样长的,长同样是4条,也是相等的。自此学生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基本就全面了,也就会形成较为扎实的长方体的学习经验。

由此可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直观学习中形成有效的体验,是认识长方体、建构长方体表象的有力举措,也是发展他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

二、操作反刍,形成经验

操作与反刍结合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又一法宝,是他们感悟数学知识,深化学习理解,形成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就得优化学生操作实验学习的引领,努力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三角形内角和认知的探究学习之中,并通过相应的学习反刍,形成有效的学习建构,积累起丰富的学习感知,使得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发展、思维提升,以及经验积累的根本力量所在。

1.复习、猜想,引发学习兴趣

温故而知新,是几千年来遗存下来最宝贵的学习经验。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同样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为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复习优化,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为他们猜想学习提供助力,使得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参与到深度学习研究之中。

首先在教学之初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学习,进一步巩固三角形认识。于是,学生在自主反思和同伴交流中更有效地唤醒三角形认识学习。比如,有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有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有3個角,3条边和3个顶点等。回忆能激活经验,能唤醒学生关于三角形的学习积累,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三角形有3个角,你知道这3个角的度数总和是多少吗?猜猜看。”于是,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思考,形成相应的初步猜想,有的说是360°,有的说是200°,也有的说是180°等。

众所周知,猜想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策略,是引发个性化思考与个性学习的一种手段。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猜想就是在激活认知储备,激活经验积累和思维活性,为新的学习探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操作、反刍,形成学习经验

为验证学生的学习猜想,首先教师就得引导他们进行必要的实践,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达成思行合一的境界。于是,学生会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纷纷投入到猜想验证之中。有学生提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三角形不可能是360°的。也有学生提出:把长方形一分为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验证,以加速三角形内角和学习认知的建构。自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再度验证。有学生采用测量的方式,测量出3个角的度数,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但是其中有很多的测量误差存在,所以得出的三角形内角有179°的,有183°的等。面对这些不一致的结论,会诱使学生寻求一种不测量、避免误差的更好方法出现,经过相应的实践探索,他们终于找到剪下3个角,拼一拼组成平角,从而更为直观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由此可见,引领学生投入到必要操作学习之中,是帮助他们探寻数学知识规律的有效手段,更是促使积累起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的基本途径。同时,实践学习与反刍回望相结合,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思考的深入,加速学习思维的再激活,让创新的火花被引燃,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加绚丽多彩,也更显智慧与  灵动。

三、梳理反思,丰厚积累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其大意非常明了,就是学习与思考应该并行,方能相得益彰,反之则会有所不逮。此理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习的进展而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等,让他们学会慢下脚步,梳理学习之旅,反思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等,从而更好地深化知识学习理解,内化为认知建构。同时也让他们在学习反思过程中更好地积累起数学活动经验,使得数学素养得以相应的扩充。

1.引领猜想,促使积极的学习联想生成

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体验,又要引领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梳理与学习反思,从而更有效地、更全面地建构起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认知,并形成更为可靠的知识连接,让相关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习有条理、成体系。

首先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究学习之初,教师就得做好学生的复习引领巩固。一边引导学生解决对应的预习单习题,通过面积计算更好地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等,使得这部分面积计算的经验得以夯实,相关的学习积累得以激活。一边指导学生结合手中的梯形学具模板,进一步认知梯形,巩固梯形的特征。

其次引导猜想。“你能估一估、猜一猜手中学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问题会引发学生相应的学习猜想,让学生的精力聚焦到梯形面积探究学习之中。于是,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经验进行不一样的分析与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学具梯形的高是2厘米,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5厘米,面积应该在8到10平方厘米之间。理由是梯形比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小,比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大。也有学生认为如果是底5厘米、高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10平方厘米,梯形没有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大,所以一定是小于10平方厘米的。

2.验证猜想,促使学习顺利地走向理想境地

面对学生的不一样的猜想,教师还得善于利用这些成果,使之成为学生再度研究的素材或资源。同样,这样的策略还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学习思考力都集中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之中,而不是纠结具体图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环节上。

首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组织小组进行梯形面积公式学习探讨,让集体的智慧不断释放出来,以促进学习思考的深入。于是,有学生提出:梯形与三角形较为相似,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来研究梯形,可以用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它的底是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高还是梯形的高,从而较为顺利地得出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其次进行学习反思,深化面积公式的领悟。面对这一结论,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反刍学习过程,促进学习积累的增厚。同时还得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其他的研究中来进一步验证学习,让整个学习更加理性。于是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把梯形分割成2个三角形,从中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有学生把梯形先扩展成长方形,然后去掉补上的2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也能顺利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面对不同的验证学习,教师还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刍,让他们去比一比,看看哪种推导学习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经过相应的学习交锋与思维碰撞,学生们终于明白数学书中为什么只提供一种推导学习方法,因为它是最容易做,也是最容易推导的方法。自此,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学习就步入到一个较为理性的层面。同样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学习经验积累也会丰厚起来,对相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习也会进入到一个更加科学的体系之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搭建适合的学习研究平台,引领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知识形成的学习之中,投入到数学知识规律形成的探究之中,从中形成较为扎实的、丰厚的学习体验,积累起丰富的学习感悟,为他们有效学习蓄力,为他们深度学习建构夯实基础。同时,关注学习体验生成,还能加速学习认知的建构,让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经验得到应有的积累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红.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与目标——以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2):40-43.

[2]朱贵玺.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J].教学与管理,2015(26):43-46.

[3]徐晓梅.始于活动 终于积累——探究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13-14.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探究学习小学数学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