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3-06-20王欣欣
[摘 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顺利完成铸魂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提升专业能力,一要把政治导向能力作为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二要把科研能力作为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三要把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能力提升的职业要求;四要把教学能力作为专业能力提升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河南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KL-2021-1785)。
[作者简介]王欣欣,女,河南郑州人,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刑法理论与实践。
高校开办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取得什么样的教学育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因此,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1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内容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学者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1];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含政治导向能力、教学能力、理论阐释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2];更有学者通过向500位来自不同层次的高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拥有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骨干思政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结论,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含政治导向能力、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理论阐释转化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3]。
笔者认为,高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除需要听取高校思政课教师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外,还应具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以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求”综合考量。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应由政治导向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四要素构成。
2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政治导向能力亟待提高
政治导向能力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的能力[4]。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着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大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导向能力,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做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明确、具有马克思主义忠实信仰和时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人,当好青少年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问一些问题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耐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学生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但也会有一小部分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发问时选择“回避、不予评论”或者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里,尚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意识还不够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还不够高,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势在必行。
2.2 科研成果不足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基于一些原因,如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因承担着大量课堂教学任务无暇顾及科研、学校不重视科研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自身基于畏难和懒惰情绪不愿去从事科研等,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突出而科研成果方面成绩有所不足的现状。
2.3 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力薄弱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及时转变 “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等传统的教学形式,把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5]。但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加之学校缺乏对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及时有效的专业培训,致使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不那么乐观。
2.4 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广大高校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爱上思政课、接受思政课,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和建设力度的号召,提高了思政课在高校专业课中建设的地位,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制约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
3.1 以思政课教师政治导向能力的提升为关键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无信仰则不立,国无信仰则不兴,师无信仰则不强。有信仰的教师成就有信仰的教育,有信仰的教育成就有信仰的国家。”只有保证思政课教师永不褪色的政治底色,才能保证其政治立场永不动摇[6]。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一,必须真学,必须系统且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熟读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透弄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第二,必须真信,只有真信才有真情,只有真情才能讲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和内在魅力,进而打动学生、说服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对马克思主義理论入脑入心并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曲解、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并与其做斗争。第三,必须真用,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播给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管理是提升政治导向能力的关键[7]。加强教育管理,第一,要严格执行教师考勤制度,既包括教学考勤,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考勤,如教师的政治素养、科研、社会工作任务等。第二,对政治纪律与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散布极端错误的言论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经查证属实,要果断对涉及教师实行转岗,对存在严重师德失范问题的教师也应照此办理。第三,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高校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经常组织思政课教师学习重要文件精神,对屡次不参加学习者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如果仍达不到学习效果,要及时调离思政课教师岗位。第四,高校可通过督导组、同行教师、领导听课和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思政课堂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思政课堂上不出现杂音。
3.2 以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为基础
学校应尽可能地按照教育部师生配比的最低要求补齐思政课专业教师的人数,并按职称合理安排每位教师的年教学课时量,给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平衡教学和科研。与此同时,高校要充分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对已经取得成果的课题要及时转化,以提升思政教学质量[8]。
除此以外,思政课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9]。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大重要任务。只有同时具备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师”。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观点的能力,增强做好科研的自信心[10]。最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要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有限,但如果多位成员聚在一起研讨交流,就会碰撞出无限火花,激发科研灵感,有助于拓宽思路,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3.3 以思政课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为职业要求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在大众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学习革命,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必然会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那些不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教学课堂中应用的教师,将很难再继续开展高质量的教学,面对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普及,也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随教育形势变化的步伐,提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本领,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重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让思政课生动起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高校的线下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随之“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App成了师生群体中比较依赖的教学软件。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得不学习使用这些信息化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教学环境。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与教学相结合的能力[11]。
其次,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对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的学习和运用提上日程,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的专项培训[12]。因此,高校应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系统完善的信息教学技能培训。一套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包含相关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思政课教师将该方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增强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自信心,打破“不会用、用不好、出现了故障怎么解决、谁来解决”等顾虑,提升教师对教学的热情。除此以外,高校应把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程度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指标范围,以此提高教师将学习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以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应齐心协力。首先,从高校层面出发。第一,在思政课教师人才引进上,应严把思政专业教育背景关,摒弃“任何岗位的教师、任何专业的教师都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想法,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功底和理论阐释水平。第二,建立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科学有效的培训研修,不仅能够使思政课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夯实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及时转换思维方式,尽快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环境。第三,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设立考核评价指标时,项目指标要明确,教学和科研所占比重应均衡,坚决克服以往考核唯科研论的弊端,以此倒逼思政课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质与量,将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到教学与科研中,使教学真正回归课堂,使教师真正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13]。
其次,从教师层面出发。第一,思政课教师要认同自己的职业,怀揣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热情,把它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断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来对待[14]。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吐故纳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兼具多样性、时代性和指向性。第四,提升自身的语言魅力。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它能够考查教师是否具有深厚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对本门课程知识体系的了解掌握程度。第五,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育家一直比较青睐教学反思,正是因为它能驱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4 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总之,新时代高校和教师均应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英,高东,韩宝平. 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2014(6):102-103.
[2]李丹,蒋家胜,任心甫. 论“价值引领、能力本位”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3(5):153-157.
[3]吴玉才,王仕松.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中部A省高校教师的调查[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90-94.
[4]李林. 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N]. 重庆日报,2019-03-28(009).
[5]张启云.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3):26-27.
[6]王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路徑 [J]. 社会发展,2020(5):131-132.
[7]朱韩兵.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心理偏差及其应对策略[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1):100-104.
[8]武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赜[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3):31-34.
[9]艾四林. 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王仕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
[11]俞念胜. “课程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2]宁玉兰. 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升[J].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5):117-120.
[13]彭雪容.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J]. 高教学刊,2021(9):145-148.
[14]胡丹丹. 习近平党史观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 高教学刊,2021(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