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倾倒的香囊

2023-06-20高云许皓月

美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金银器熏香球状

高云 许皓月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唐]元稹《香球》

香,芳也。馨香即为散发很远的香气。《尚书》中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在这句话中,光明的德行被视为馨香。屈原在《离骚》中亦用“香草”指代君子,古代的忠贞贤良之士因此得名“香草美人”。可见,香与中国古代文人有着天然的默契与羁绊。中国人很早便有了熏香的习俗,熏香的器具历数代而弥新。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熏香的陶香炉就已经出现了。至于金属香囊,则比香炉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记载于汉代刘歆所著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之中,被称为“卧褥香炉”。到了唐代,这种金属香囊的使用变得非常普遍。慧琳和尚在《一切经音义》中对之进行了介绍:

香囊者,烧香圆器也,巧智机关,转而不倾,令内常平。

案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

上述引文说明,金属香囊在当时被皇室贵族广泛佩戴。这里要额外提到的是,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回到长安,因为思念杨贵妃而命人为之改葬,待挖开旧冢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可见,杨贵妃下葬时佩戴的正是不会腐坏的金属香囊。这种香囊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什么会得到杨贵妃的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从唐代出土文物中的球状金属香囊入手,将个中关窍细细道来。

根据慧琳和尚口中“机关巧智”“能使不倾”的描述可以判断,金属香囊的设计非常巧妙。尤其是球状金属香囊,可谓华丽精美、内蕴智慧。它们的外壁通常为金属雕镂而成,整体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可平均分割为两个半球体。两个半球体的一侧以钩链相勾合,另一侧配以活轴,下部球体内设有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金属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内球相连,其中安放着半圆形香盂。李商隐在诗中将这样的设计称为“锁香金屈戌”。此外,金属香囊的外壁、机环、内球之间由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一来,无论外壁球体怎样灵活转动,在重力作用下,香盂都会始终保持向下,里面的香料因此得以避免撒落。

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例,其为镂空球体,配有银链,外壁为银制,链长7.5厘米,外径4.6厘米,内置直径2.8厘米的金香盂,用以搁置固体香料。这件银香囊工艺奇巧,雕镂精细,活泼俏皮且极具雅趣,符合盛唐审美风尚,是目前流传下来的球状金属香囊中直径最大的一件。

唐代的金银器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其中如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般的金属香囊技艺出众,功能繁多。据《唐六典·少府军器监》“尚署”一条记载,“及岁时乘舆器玩,中宫服饰,雕文错彩,真丽之制,皆供焉”。此条旁注曰:“腊日,进口脂,衣香囊。”可见,金属香囊在唐代多是作为服饰佩件使用的。当然,此类香囊由于精致轻便,也可以供人们拿在手上把玩,在寒冬腊月还可以暖手,如白居易在《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一诗中描述道:“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金属香囊也可以放在床上熏被褥。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镂空银熏球即是“被中香炉”,将之置于被下尽可享“味触声香。尽付庄周蝶满床”之乐。金属香囊还可以悬于帐内。王琚《美女篇》云:“桂楼椒阁木兰堂,绣户雕轩文杏梁。屈曲屏风绕象床,葳蕤翠帐缀香囊。”金属香囊还可以悬挂于车上。法门寺出土的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镂空银香囊的囊体直径达到了12.8厘米,这样大体量的香囊不像是随身佩戴之物,应为车饰。

目前已知国内流传下来的球状金属香囊的器型、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纹样搭配方式也较为类似,均以动物纹或植物纹作为主体纹样。这些球状金属香囊的外壁均为镂空状态,这样是为了方便香气向外扩散。它们的体积也较小,最大一枚的直径也只有12.8厘米。就这样的形制尺寸而言,纹样的雕镂需要更加细致、严谨。1963年于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鎏金团花飞鸟纹银香囊便极为小巧精致。它的直径只有4.8厘米,上、下两层均刻镂有不同形态的鸟形纹样,彼此相互呼应且呈同一飞翔方向,线条轮廓亦较为清晰,其间还穿插有植物纹样。在金银器的制作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受到中亚、西亚地区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影响,直至盛唐时期,工匠们才创造出崭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金银器,球状金属香囊就是其中的典范。它们以及它们身上的纹样不仅体现了唐代的审美风范,而且凸显了盛唐匠人精湛的金银器制作手艺。

“安史之乱”后,朝廷不再能够轻易获取金银器的制作材料,加之战乱频发,许多工匠流离失所,技艺无法传承,金属香囊的制作不再繁盛,工艺逐渐程式化。两宋时期,被时人称为“香球”的金属香囊虽然仍在使用,但已不如唐代流行,且形制变得更为小巧,通常被闺阁女子收于袖中,正如南宋史浩在《江倅出家乐》中所说:“手束柔荑调雁柱,袖翻纹锦出香球。”唐宋时期之后,虽然熏香的习俗一直在延续,但球状金属香囊已经逐渐被其他器型的金属香囊或其他器物所取代。比如,有一种小香炉同样为球形,只不过内部不再有“能使不倾”的机关,同时多了三个小矮足,外观更像博山炉,多为瓷制。瓷制香炉的流行与两宋时期陶瓷工艺高度发达密切相关。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南宋青白釉三足炉,高10厘米,有博山形盖,盖口中央和边沿处有出香口。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有很多小型仿古香炉,其中有不少为无盖开敞式,供宋人日常焚香所用。

明清时期,两宋的瓷制香炉不再流行,一些器型轻便的金银器受到了宫廷贵族的喜爱,而金属香囊因为体态精致灵巧、纹饰繁复华丽,更为契合当时的审美趋尚,因此有了复兴的趋势,开始重回闺阁卧帐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铜香球与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相似,同样可以永不倾倒。它高12.8厘米,最宽处直径 13.3厘米,形态并非正圆体且通体雕镂,几成网状,纹饰為簇拥着寒梅的大、小团花,炉心处有盛放香料的小铜盂。香料点燃之后,幽香顺着雕镂而成的花孔袅娜溢出,卧帐中顷刻化为冬日梅园,伴着主人“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件明早期香球,非金银器,乃宫廷所造掐丝珐琅珍品,配有专门的木质底座,半球体盖可完全拆卸下来,内部三层环形机栝相叠,整个香球打开后的形态犹如微型浑天仪。

同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金属香囊有金累丝镶珠石香囊、金嵌珠石累丝香囊、金累丝博古纹花囊、金镂花嵌玉石香囊等,除了作为佩戴使用的金属香囊外,还有各式金属香盒。它们虽然不再是球状,但同样为中空状态,一端有可开合的活动插钮。此类香囊体态轻盈、携带方便,融合了雕镂、镶嵌、点翠等多种工艺,面貌极尽精致,珍珠、珊瑚、绿松石点缀其间,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璀璨的星辰,光华灼眼。把香料或鲜花花瓣放入其中,再将香囊系于腰间,行走间只觉暗香浮动、沁人心脾,一腔愁绪荡然无存。

“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夏日骤雨初歇,小憩于清凉的竹席之上,就着铺洒在席畔的月光,轻轻转动垂于帷幔之上的香囊……这样一个月满花香的静夜是何等惬意、自在!自古以来的各类香囊,尤其是球状或异形金属香囊便犹如其中空的器型一样,包容万物,内藏乾坤,既是装点生活的实用美物,又是情感和智慧的归处。借助这些香囊,我们既能领略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又可一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就各类香囊而言,作为古人高雅生活的绝佳见证,它们无论是在功能还是文化价值层面都极具代表性,因此必将在工艺长河中“永不倾倒”。

猜你喜欢

金银器熏香球状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李永文文创产品设计作品
宇宙中的拓荒者——球状星团
西夏金银器研究
水热法合成球状锡酸镧及其阻燃聚氯乙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