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汽车专业群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3-06-20李娜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多元化发展产教融合中职学校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思路,以汽车专业群“多元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为路径,以“合理定位、靶向培养、精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系为平台,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为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中职学校 汽车专业群 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108-04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的地位和属性,确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色,以校企合作为基本表现形式,强调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更突出了“产”与“教”之间协同发展、交互共融乃至“同呼吸共命运”的依存关系。产教融合体现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科技服务、实体运营、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实现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对接。产教融合不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构建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还是对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一、深化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首当其冲承担着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目前,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在职业院校挑选汽车专业毕业生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对毕业生进行符合企业文化和技术要求的二次培训。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企业工作实际脱节,短时间内个人发展并未得到全面、深入的认识,不能及时适应企业环境,心理上会产生挫败感,导致积极性下降,最终还会导致人才流失。此外,当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校企合作思路不清晰;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形式单一化、表面化,校企无法同频共振,“校热企冷”问题突出;缺乏专业集群化发展思维,人才链与产业链断链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职业院校应引起重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亟须加大深入合作力度,以充分发挥汽车行业和企业在新时代产教融合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而言,无须再次投入资金和精力,便可以得到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毕业生,为企业区域发展以及规模扩张提供人力支撑,促进企业高质高速发展;对职业院校而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推动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职汽车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厘清校企合作路径

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应根据专业布局和专业发展方向,认清中职学校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内容、职业能力标准、职业素养为依托,有针对性地筛选合作企业,构建立体化的校企合作体系,与不同企业开展差异化合作,有的放矢地实施靶向培养。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引导主动性强、实践性强、行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校企互动机制,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适配性问题。

(二)汇聚产教双方资源,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双方应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汇聚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工学全过程结合的办学思路,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探索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引企入校、技术服务等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模式,教学实践环节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实施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实现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

(三)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

专业集群发展是对接产业的外在要求,也是学校提升内涵和效益的内生需求。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根据产业链的需求,兼顾得当,结构合理,确定其培养种类、方向、标准、结构和数量,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统一的发展理念,立足于服务汽车产业经济发展和满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设置应立足于服務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根据产业需求,分析典型工作岗位需求,以产业链对应的典型岗位构建专业群的人才链,全面覆盖汽车产业的前端、中端及后端,促进专业和产业携手共赢,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汽车专业群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以产教融合为驱动,助推汽车专业群“弯道超车”

柳州市作为全国汽车工业重点城市,本地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使企业高度依赖学校,也使学校拥有了依托企业开展教育教学的主动权。以汽车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以及产业链形成的职业分布,是促使本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清晰,实现体系化发展的基础。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应紧密对接产业布局,高度匹配作为柳州市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响应柳州打造汽车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办学定位对准汽车行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互利、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良好局面。2021年,柳州市被教育部确定为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这为柳州率先探索产教融合、多元办学,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汽车专业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因起步相对较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专业沉淀的底蕴不够深厚;另一方面由于我校汽车专业建设与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面对柳州汽车产业的创新人才需求,虽然深处柳州汽车工业城腹地,具有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的便利条件,但如何突破校企合作壁垒,积极、主动地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成为我校汽车专业群实现“错位发展、提质增效”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校汽车专业群作为与本地汽车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集群,有责任、有义务为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先行先试,并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此,我校汽车专业群积极构建“多元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合理定位、靶向培养、精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系,在深化产教融合上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

(二)实施“多元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多元化發展模式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方针,结合柳州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和汽车专业群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我校大胆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在多元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合作类型多元化、对接领域多元化、参与角色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与汽车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衔接。我校汽车专业群积极推进“多元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建设,在合作类型上,采用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实训中心、企业技术培训中心、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与行业、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对接领域上,以汽车制造与检测、汽车服务与营销、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三个专业为核心,协同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专业集群化设置面向汽车产业链前端、中端和后端,对汽车产业的整车与零部件生产制造、整车与零部件流通、汽车线上线下营销、汽车养护与美容、汽车车身修复、汽车个性化改装等领域,以及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类型进行全面布局,进一步实现了人才链对产业链的全面覆盖;在参与角色上,借助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项目等平台,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各自的角色作用,由各级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引领,职业院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多元化、多维度地实现对产教融合组织运行的层次平衡,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各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三)打造“合理定位、靶向培养、精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系

我校着眼于柳州本地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汽车制造、汽车流通、汽车养护、汽车美容、车身修复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以服务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逐步形成“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汽车专业群。针对当前和未来汽车产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兼顾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层次需求,结合中职汽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校依托学校汽车专业群结构特点,制订符合中职汽车专业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框架,建立“合理定位、靶向培养、精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系(如图1所示)。

1.“主”。我校通过召开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对中职汽车人才培养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在院校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将汽车养护、汽车美容设定为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从学习难度、职业标准、岗位适应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充分考量后,寻找汽车后市场行业头部企业作为主要合作对象,以引企入校、混合所有制、实体化运作模式等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产教融合生产实训基地。

2.“特”。根据汽车后市场的变革和人才需求,我校将车身修复、车身涂装、车身改装等设定为专业发展特色方向。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合作汽车车身修复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共建北京现代车身修复实训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引入王业嵩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汽车涂装技术革新与工艺改进;参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Ling Master菱大师”汽车潮改项目,共同开发汽车改装设计、汽车贴膜改色课程,校企联合培养汽车潮改高技能人才。

3.“新”。根据柳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我校结合广西“一二五”(“一”是指打造国家级高水平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二”是指上汽通用五菱“十四五”时期快速形成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双百万,达到255万的产销能力,“十四五”末实现产值翻番,达到2 300亿元;“五”是指上汽通用五菱形成五个百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即能源系统、电子电控、智能电驱、智能移动机器人和商业创新)工程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高质量要求,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设定为专业发展新方向。我校申报并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新能源汽车领域),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

四、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

(一)途虎养车产业学院

途虎养车品牌创建于2011年,如今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14 000家合作安装门店,覆盖约15%的中国私家车主,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养护电商平台,主营轮胎、机油、汽车保养、汽车美容等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的养车模式。我校于2021年引入“途虎养车”品牌,依托学校汽车专业群与企业合作开办“途虎养车产业学院”,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共建途虎养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进行实体化运作。“途虎养车产业学院”是基于产业学院形式进行产教融合、引企入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创新模式,也是学校探索和实践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大胆尝试。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享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我校依据自身的需求和院校属性以及在政策、空间上的优势与潜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经验、需求设计、研发生产和技术培训上的优势,以及行业内技术、行业资源、用人条件上的优势,共享资源、协同推进。

途虎养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产业学院的现实载体,兼顾门店运营与实践教学等功能,可同时满足一年级学生开展技能实训、二年级学生开展工学交替、三年级学生开展岗位实习等教学需求。基地内设有整车维修保养作业区、轮胎更换及四轮定位作业区、汽车美容作业区、物料仓库、客户服务区、员工培训教室等多个区域。途虎养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了真实高效的专业技能实践场所,学生能及时学习汽车服务后市场最新工艺流程和产品知识,实时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让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掌握社會岗位要求所需的核心技术,有效提高我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就业的机会。

(二)北京现代车身修复合作项目

2021年,我校与世界500强企业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加入北京现代BHEP合作院校,围绕车身修复人才培养项目,采用共建订单班、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师资培训提升等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企业提供品牌技术资源、教学设备(在线教育平台与课程资源包)、产教融合基地规划设计、学生实习和就业安排等相关配套资源。双方合作开发的车身修复课程体系共分为3个等级,13个学习领域,共计457个课时,不同等级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不同的工作内容,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化流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借助车企的售后平台优势,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北京现代车身修复技术实训中心于2022年落成,基地紧紧围绕汽车后市场蓬勃发展,以“产、学、研、创、培、赛”为核心,带动学校、产业、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元化办学,极大地促进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发展,稳步提高学校与区域经济的匹配程度,促进产教融合共育人才的模式创新。

目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正处于大力推广阶段,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各职业院校聚焦产教融合,集思广益、百花齐放,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要让产教双方真正能够融为一体,还需要在产教融合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产教融合的深化改革需要多元主体协同,而多元主体协同必然涉及治理问题。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态治理、良性治理,发挥多元协同合力,学校需要不断健全治理机制,提升产教融合实体治理效能,以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彦军.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9).

[2]张文.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的价值、原则、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

[3]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0).

[4]王立胜.“双高”背景下产教融合型专业群发展模式探究: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5]黄海建.中职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现实症结与路向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服务柳州汽车产业创新产教融合多元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0A061,主持人:李娜)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娜(1981— ),广西柳州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汽车专业群建设。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多元化发展产教融合中职学校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中通赴美上市探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德育工作浅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中职学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