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任务情境 助力作文教学

2023-06-20徐家秋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高中语文

徐家秋

【摘要】本文从问题提出、创设策略、成效与反思三个方面论述创设任务情境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写作实践,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离不开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而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任务情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抒真情、写实感、做真人,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 任务情境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112-0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点,更是难点。如何更高效地进行作文教学,避免作文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等现象,是语文教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这为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关于情境创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直在中小学语文教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师仍可以借助设置不同的任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改倡导“任务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中提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从中不难看出,“语文素养”与“实践活动”“生活情境”紧密关联,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应来源于生活情境,而又用之于生活情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也明确提道:“语文教学需要基于布鲁姆线性认知体系的问题设计,逐渐向综合化、情境化任务解决转变。”不管是从课程标准还是课程标准解读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与之相匹配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任务情境中进行沉浸式、体验式、生成式学习,而非简单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理应践行新课改理念,将写作训练融入情境任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蓄积情感,生发力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新高考趋向“任务情境”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命题原则”中有这样的表述:“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纵观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作文命题情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命题者基本上都是从设置材料情境、给予相关提示、明确写作要求三个方面来进行命题,作文情境带有较为典型的“生活化”“角色感”和“应用性”特征。比如近三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的微写作题:

1.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

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班級要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不超过150字。(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

3.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

再比如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材料略):

1.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人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

2.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3.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Ⅱ卷)

通过以上命题,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材料中的语境铺设,还是具体的写作任务指定,不管是地方卷还是全国卷,都强调了写作任务情境的创设,因为这样的命题方式,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的距离,加强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让考生觉得“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和兴趣点,这比单纯的命题式、话题式、漫画式的“代入感”“沉浸感”要强很多,更能引发学生全面、深入和独到的思考,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彰显和提高。

(三)作文课呼唤“任务情境”

早在20世纪80年代,特级教师李吉林就对“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为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加速了教学氛围由“分离”到“一体”的趋合,推动了课堂主人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呈现了学习方式从“被动”向“主动”转换,从而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革新。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是失衡的,在阅读教学环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到了作文教学环节,则是“门庭冷落”,不管是研究课还是示范课,作文教学的课堂多是某个环节的升格,“赏、评、练、改”的传统作文课堂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作文体系不健全,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怕上、学生怕写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应试目的性强,导致部分师生更加急功近利,只想要结果,而不关注成长过程,久而久之,作文“套作”现象严重,常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状况。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和真情无迹可寻,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作文课教学变得机械刻板、枯燥无味——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却又不得不写,导致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侧重技法却不见成效,最后也是心力交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呼唤“任务情境”的参与。

二、作文教学任务情境创设策略

任务情境创设旨在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原动力,营造“情境化、沉浸式”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强调情境的真实性、互动性、思辨性和探究性,讲究生活化、趣味化,注重课内外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理论和应用结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可依据以上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创设任务情境。

(一)文字任务情境

文字任务情境创设即是纯粹用文字呈现情境,而不借助于其他媒介工具,这是一种基于任务解决目标的作文训练方法,也被称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适合进行思辨型作文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此类任务情境创设的“源头活水”。比如在写作“捐助”话题时,笔者选择西北大学倡议校友用一杯奶茶钱来助力母校发展引发争议的材料进行了命题。

近日,西北大学在其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捐赠倡议引发争议。该校校友总会号召校友、老师及学生每月捐出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的钱,支持母校发展。倡议发出后,不少校友表示支持,也有网友表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方式,还有的网友觉得很“辛酸”,调侃西北大学是“中国最穷211”。

如果你是西北大学校友总会会长,此时需要写一封公开信来回应网友的质疑,你会怎么写?如果你是西北大学的一位校友,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捐款倡议。请选择一种角色来进行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样的作文情境首先是比较“接地气”,其直接关联着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校友),让学生设想:如果以后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会不会支持,如果以后自己成为校友会中的一员,会不会采用这样的一种募捐创意。可以说,题目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其次,题目提供了选择性,对应两个学生熟悉的角色,可以二选一。最后,题目具有开放性,观点的不唯一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因为事件本身具有争议性、思辨性,学生可以结合学校本意、募捐方式、受众心理等方面谈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命题情境创设,重在事件的选取、角色的设置、问题的聚焦、任务的拟定,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反复咀嚼、增删取舍、精益求精,用文字來进行作文情境的创设。

(二)视听任务情境

视听任务情境创设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视听情境,比如一部电影、一张照片、一幅名画、一首乐曲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感官刺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当前大多数学校在视听任务情境创设的技术层面已基本不存在问题,但在内容选择上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只是满足于学生的视听感受,而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那只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比如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让学生写作话题“仰望星空”时,在大屏幕展示了一张唯美星空图,图像上繁星闪烁,梦幻多彩,非常漂亮,但学生看了之后并没有产生写作的冲动,只是停留在对星空之美的欣赏上,甚至有的学生对此并没有多大感觉。这堂作文课的预设是引导学生由星空联想到人生对梦想的追求以及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显然,这样的激发力度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感受“仰望星空”的伟大,教师不妨进行这样的优化:选择一组连贯的画面,里面有仓颉观察日月星辰而造字,张衡夏夜观星而成为天文学家,人类登月迈出重大一步,神州13号不辱使命,航天员奔赴太空,火星探测器飞向宇宙深处……之后,再辅以一段各行各业人物仰望星空、追逐梦想的故事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星空浩瀚,梦想无限,也引导学生将天文领域对星空的追求拓展到其他领域。相较于单独的展示唯美星空图,这样的情境创设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它不只是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撼动心灵之旅,饱含逐梦青春励志教育,用古今中外的事例点燃学生探索未知、筑梦逐梦的星火。此外,观看电影也是很好的情境创设方式,笔者在爱国电影《长津湖》热映之际,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

观看《长津湖》电影。

结合长津湖战役相关史料,写下你的震撼、感动与思考并在周一晨会上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全体师生做国旗下的演讲。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逢国庆假期,我校大多数学生均有条件观看影片,加之观影前后阅读了相关资料,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很多话想说、可说、能说,他们心中情感奔涌,不可遏制,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用文字铭记英雄、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向往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心情。笔者阅读学生的作文,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是动了真感情的。这样的写作动力,如果仅仅靠一个题目或一段文字来激发,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影视媒介,效果就会好很多。又如在关于“感恩”话题的写作中,笔者选用短视频《妈妈,我爱你》作为情感迸发的“导火索”,温馨感人的画面和声音让一些学生泪流满面,虽然视频中的内容是小学生的母亲节活动,但仍然触动了这些高中生的心弦。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随即让学生在信笺纸上写一封书信给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平时不怎么在家,也不怎么好意思口头表达对妈妈的爱的高中生,这时候全都认真写了起来。这样的视听情境创设,勾起了学生心中许多关于母爱细节的回忆,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表达积极性,也教会他们要懂得铭记与感恩,这样的写作教学本身也在发挥着育人功能。

(三)场景任务情境

场景任务情境创设是指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还原、模拟或虚拟生活场景,它可以是一场辩论赛、一次角色扮演、一段才艺表演等,通过增加作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体验度和趣味化来加深学生对作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关于“公德”话题的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分组用表演和评论的形式诠释对“公德”的理解。学生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从班级、宿舍、食堂、图书馆、公共交通、公共生活区等不同区域选取有关“公德”问题的场景,曝光部分有违“公德”意识的现象,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先是从个人、集体、国家、社会文明度等不同层面肯定了“公德”的价值,肯定了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接着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从“德”与“法”的层面探讨如何让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经过一轮表演和讨论,不少学生已“足不出户,可知天下”,能够深入地把握“公德”这一话题,对作文的论述逻辑结构也理顺了,此时再进行写作,自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应用任务情境

应用任务情境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天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形式主要为户外拓展、走访参观、社会调研、职业体验等。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与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在此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多次带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景区、公园、湖畔等地采风、写诗。在某次高一暑假的写作任务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应用任务情境,由学生分组选题完成。选题包括以下多项内容:

1.南宁市房地产户外广告用语规范性调查研究。

2.南宁市共享电动车问题与对策研究。

3.南宁市区楼盘/商店/道路/大桥等名字统计与研究(选择一种即可)。

4.“从文明南宁到文化南宁”——给市政府的一些建议。

5.“老友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6.做一张“南宁的桥”导游图并配上解说词。

7.采访不同市民关于“书香南宁”的看法并形成采访报告。

……

这些写作任务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自然成长,在任务完成中体验写作的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文体知识学习意识、协调协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新奇的角色体验,又是一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益尝试,更是一次培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契机。

三、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任务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课由单纯的主题写作向生活化、趣味化、探究性、思辨性、实践性的综合型作文课堂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组织协作意识的增强、写作态度的转变,学生从此不再怕写作文,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课。比如笔者通过创设“微写作”课堂,让学生用一种即兴创作式的“快写活动”来进行20分钟的快速写作。操作过程是由笔者结合高考作文题目,从国内外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前筛选出二十几个写作主题,让全班学生每周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本周要写的主题。笔者筛选的主题有:

1.2050年的南宁房子会是什么樣子?

2.如何让老人不再痴迷刷抖音?

3.社交媒体中的形象是否能真实地代表一个人,为什么?

4.如果每个人都完全说真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

……

抽签的方式让学生对写作内容十分期待,丰富新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惊喜不已,限时微写作的形式,又刷新了学生对作文课的认知,这样的课堂情境设置,一让学生觉得生活无事不可写,无形中增加了写作兴趣;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笔者在主题的设置上有意识地选择了思辨性话题,意在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学会构建论辩结构;三让学生增加了写作成就感,短短20分钟内,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到400字,部分学生能超过600字,个别学生甚至写了将近800字,学生的写作信心大大增强,此后在语文考试中变得更加从容,不再像之前那样出现写不完的情况。

2.让学生易于抒发真情实感

任务情境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乐于讲真话,抒真情。从学生习作中,笔者可以看到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我手写我心”,课堂由单纯的作文赏析技巧课转变为生活参与体验课,活跃了思想,涵养了性灵,最终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比如在高一上学期的“诗词写作”课中,笔者借助带有意象“月”的诗词让学生赏析诗词,探讨创作艺术,同时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精彩片段呈现诗词魅力,营造优美意境,利用晚自习课间带学生在校园赏月,最后让学生在中秋节期间完成诗词创作,学生的诗词作品虽然算不上完美,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用诗歌的形式抒发出团圆的喜悦、离别的伤感、亲情的珍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这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已是难能可贵。又如在“现代诗写作”课中,笔者在完成必要的现代诗的相关知识讲解后,带领学生在学校未济湖一带采风,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剑桥柳”“北大荷”“天鹅”“游鱼”“涟漪”“亭台楼阁”等湖区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建立情与景的连接、融合。这样的一次实地考察,课堂由“课内”走向了“课外”,写作由“单纯主观想象”到“综合沉浸体验”,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在一行行诗句里表达出了动人的心扉和美好的情愫。

3.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在主题任务写作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制订调查研究方案,与政府、单位、社区沟通交流等,整个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比如在“探究性课题”任务中,笔者以《边城》为例,设计了不同研究专题,比如“《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以某某为例”“《边城》里的景物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探究”“《边城》里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美”,然后让学生进行“微型论文”创作并结成论文集,这样的一次作文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了论文写作的一般格式,提高了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文字编辑小组的学生能够集思广益,与老师、同学、文印社积极沟通,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又如在“南宁大型商业综合体户外广告用语特点及存在问题调研”活动中,学生分成多个调研小组,拟订调研方案和访谈提纲,深入南宁市万象城、航洋国际、金湖广场、朝阳广场等商业区,对商家、广告公司、市民、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这样的写作活动,效果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上交的调研报告书上了,而更体现在学生在活动中所习得的策划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配合能力等。

(二)教学反思

1.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由单一、功利化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综合、情境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变”,这样的“变”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长期“不变”的创新与突破,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凡事过犹不及”,一味追求情境而去设计情境,可能又会导致教学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带来新的“审美疲劳”,导致情境化作文出现新的“不变”,比如有教师反复使用“视频欣赏+观后感”的课堂模式,学生最后只对视频本身有兴趣,而对写作兴趣不高。“物以稀为贵”的思路在情境创设上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另外,如果长期只是变着花样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忽视了对考场作文写作的研究和训练,显然是不符合现阶段评价实际的。由此可知,“一成不变”和“一变再变”可能都不好,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做出适时的权衡与调整。

2.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学生是创作的“主体”,教师是创作的“导体”,在任务情境创设中,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避免“越俎代庖”,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道路前进,还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避免作文课堂教学走向本末倒置和混乱无序的低效模式。如在“采风”“调研类”写作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小组成立、组长选择、组长培训、任务分工、地点选择、写作要求、方案审核、表格制作、作品展示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和指导把关,保证活动有序、高效进行,而不应全部交给学生,放任不管。

3.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情境任务“有动有静”,情境任务创设讲究“动静结合”,既要有学生群体参与的“动”,又要有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静”,二者不能偏颇。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并在执行过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比如在思辨性话题“高中生应不应该每天穿校服”写作中,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是“静”的设计,接着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讨论,讨论后两个小组进行“自由辩论”,这是“动”的设计,最后让学生回到座位进行议论文写作,这又是“静”的设计,所以整节课“动静结合”,学生既有讨论、辩论“动”的精彩,又有立论、论证输出“静”的睿智。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实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的有机调和,也是避免情境作文课堂走向“华而不实”或“沉闷乏味”的两极情况。

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规律。广西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彭俊姣则说:“让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写出真切感受,抒发真挚情感,表达价值诉求和人生期许。”作文教学强调任务情境创设,既是对传统教学经验的传承,又是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广大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积极创设任务情境,拉近课堂、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能够爱写作、能写作、真写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課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4]彭俊姣.“真写作”课程的双向三大要素(上):从教师层面解读三大要素[J].语文教学通讯,2021(3).

[5]彭俊姣.“真写作”课程的双向三大要素(下):从学生层面解读三大要素[J].语文教学通讯,2021(4).

[6]郑逸农.创设真实写作情境的原则和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7(1-2).

[7]杜秀,陈鲁峰.新情境作文题命题学理探析:以2021年八省联考作文题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8).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