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路径探索
2023-06-20黄茗吴彩玉
黄茗 吴彩玉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陈村小学为例,论述该校通过营造傩舞文化氛围、组建傩舞艺术团、开展傩舞主题活动、到社区舞台展演、立项“非遗”项目课题等举措,探索在校园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傩舞 文化传承 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03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由此可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南宁市陈村小学按照区域实际,充分挖掘和依托学校周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具有本土特色的傩舞文化引入校园,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探索在校园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
一、充分认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提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思路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在区域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学校开展特色办学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南宁市陈村小学地处南宁市西乡塘区陈东村,该村位于南宁市历史文化传承聚集区,是陈东傩文化艺术发祥地,拥有历史悠久的民俗乡约、典型民居、民间歌舞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傩舞是该村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傩舞又称傩戏、师公戏,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一直广泛流传于桂北、桂中、桂南等各地民俗民间活动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流传较广,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民俗活动。傩舞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受众面广,其自带的节庆祭祀、表演娱乐、宣传教化等社会功能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傩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南宁陈东傩舞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推选西乡塘区作为推介对象登上了《中国推介》节目,在节目中重点宣传了陈东村古傩戏《大酬雷》。
鉴于傩舞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教育、艺术等多重价值,南宁市陈村小学依托自身具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该校在校学生多为陈东村本地居民子女,许多学生知道傩舞、会跳傩舞。基于这一校情,该校提出了在校园中传承和弘扬傩舞文化的主体思路:坚持文化自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注重将傩舞文化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结合,与科技普及、艺术展演相结合,挖掘傩舞文化内涵,创编表演形式,设计舞台艺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南宁市陈村小学按照上述理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傩舞文化传承路径。
(一)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傩舞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认识傩舞文化首先要认识农耕文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傩舞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认识,该校多次邀请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进校指导,强化相关的文化知识普及,鼓励学生把“常看、常学、常练”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傩舞文化学习氛围。例如,邀请陈东村傩舞文化传承人陈亚弟到校给师生开展农耕文化知识讲座,现场展示蜂鼓、犁、耙、耘田棒、簸箕、蒸笼等农耕实物,讲述陈东村古老的文化发展脉络,让学生感受延续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概况,领悟古人开展生产劳动的智慧,感受古人热爱生活的精神。
陈村小学还主动与自治区“非遗”傩文化艺术团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积极响应南宁市举办的“戏曲进校园”“文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坚持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南宁市“美丽南方”“八桂田园”“青瓦房”等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田间开展“追寻大米的成长足迹”“说说你所知道的农耕知识”主题活动,从中加深对耙田、育秧、插秧、施肥、灌溉、收割、脱粒等农耕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为深入传承傩舞文化奠定认知基础。
(二)组建傩舞艺术团,突显学校傩舞文化特色
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育人功能。陈村小学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了南宁市陈村小学傩文化开发传承项目组,组建了傩文化艺术团,推动学校傩文化品牌特色建设。该艺术社团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南宁市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创作演出的《大酬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2020年9月起,有计划地走进社区、走进民间,深入调研、实地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和提炼,为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傩舞艺术表现形式奠定基础。
为了提高本校傩文化艺术团的专业水平,陈村小学通过两种途径寻求专业指导。一是邀请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进校指导。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作为民间艺术团体,经常参与各类专业演出,其演出的傩舞代表作《大酬雷》,曾获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金奖和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两项均为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奖项)。该校傩文化艺术团的师生在陈东村傩文化艺术团的专业指导下,掌握专业演员的肢体动作、音乐特点、编排设计等,全方位感受傩舞特有的古朴、狂热、刚劲和粗犷,领悟傩舞文化展现的知识性、原始性、娱乐性、多元性、神秘性、教育性等内涵。二是聘请自治区级专业演员指导学生进行傩舞基本功训练。该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請广西演艺集团的舞蹈艺术家们进校对学生进行专业舞蹈基本功训练,指导学校傩舞艺术团队创编《傩影·稻香》舞蹈作品,提高学校开展傩舞表演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傩舞文化影响力
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可以丰富学校育人工作的形式,深化活动育人的内涵。陈村小学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挖掘傩舞文化的艺术内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傩舞艺术主题活动,主要包括:每学期开学典礼,学校将具有傩文化特征的傩面具赠送给一年级新生,对学生寄予美好的期望;结合二十四节气、农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傩”时节,定期开展“稻田大课堂”“稻草人艺术”“和稻草人对话”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壮族“三月三嘉年华”活动、“美丽南方”丰收节演出等。通过上述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深刻领悟傩舞文化的传统美、古朴美和艺术美,提高学生鉴赏傩舞文化、传承傩舞文化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形成传承傩舞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积极参加展演活动,对外展示传承傩舞文化的成效
积极展示学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可以内树信心、外树形象。陈村小学精心策划、认真部署,全力推动傩舞文化“走出去”,积极参加全市各级各类艺术交流展演活动。该校充分发挥作为南宁傩舞传承基地的带头作用,调动全体师生的智慧,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创编出了具有时代特征、校本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傩影·稻香》舞蹈作品,该作品荣获南宁市西乡塘区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特等奖、南宁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金奖、“星光杯”广西文化艺术嘉年华才艺展演少儿B组集体类金奖,在2021年“品质教育·学在南宁”一周年展示活动中作为优秀办学成果展示,并成为2022年南宁市电视台少儿春晚节目之一。该校的实践活动作品《走进傩舞,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荣获2021年南宁市西乡塘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上述一系列成果展示,有力增强了全校师生对傩舞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五)申报“非遗”项目课题,为傩舞传承研究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学界对广西傩舞文化的研究颇有成绩。陈德钦、房鹏飞从制度保障、文化认同和旅游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系统地对傩舞“钦州跳岭头”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吴晓静以钦州傩舞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广西壮族师公文化的现状,提出了传承与保护钦州傩舞的策略。李妮娜将广西毛南族傩舞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毛南族艺术特点,深入分析和研究毛南族傩舞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刘一庆以桂林市阳朔县龙尾村盘瑶“傩舞”为研究对象,王欢以罗城仫佬族傩舞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傩舞历史发展、主要特征、现状及传承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校2021年申报立项了南宁市级课题“小学生传承‘非遗傩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对傩舞文化的表演形式、舞台艺术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同时,该校积极申报南宁市、自治区“非遗”示范校,为傩舞传承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三、针对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在校园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一边探索一边改进的原则,不断优化各项措施,持续提高传承质量。在传承傩舞文化的过程中,陈村小学面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性不够、与学校育人工作的融合有待加强、文化传播途径有待拓展等问题。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突显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
《意见》提倡“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的传承理念。傩舞由最初驱鬼驱疫、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到反映原始社会劳动、农耕生活的现实场景,再到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的欢快舞蹈,其承载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变化。建议学校加强培训,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师生对傩舞时代性的认识,淡化其宗教色彩,融合现代元素,突出其教育性、艺术性、表演性功能,突显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主要特征,培养师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增强传统文化的体育功能
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十分适合在学校中传承和创新。傩舞的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跑动为主,其中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技巧,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粗犷古朴的舞姿,其基本技术动作包括挖、挡、跑、跳、转、屈、踢、扭、摆等,参加傩舞练习和演出,能提高人體的速度、弹跳、耐力、柔韧、力量等各项能力,经常练习,能促进身心健康,有较好的健身价值。为此,建议学校加强傩舞与体育的融合探索,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傩舞操,将其纳入“大课间”常规项目,在全校师生中进行普及,用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时代在发展,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方兴未艾。早在20世纪90年代,傩舞文化就被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傩舞代表作《大酬雷》在1992年举行的广西国际傩文化研究会中,曾被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的文化学者誉为中国稻作文化图腾的活化石,掀起了一场国际性的傩文化热。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在该项工作中理应主动作为,可通过立项科研课题、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与学校内涵发展相融合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傩舞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傩舞文化能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光大。
总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责无旁贷。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南宁市陈村小学勇挑重任,敢于创新,通过多种途径传承傩舞文化,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让学生在传承傩舞文化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宜玲.广西仫佬族傩舞面具的文化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52-58.
[2]喻惠,喻国忠,游继明.傩舞面具艺术特征及艺术传承[J].天工,2021(10):68-69.
[3]刘一庆.桂林市阳朔县龙尾村盘瑶“傩舞”现状调查研究[J].尚舞,2021(18):112-114.
[4]李妮娜.广西毛南族傩舞动作释义及生境变迁[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2):112-115.
[5]陈奕希.新时代雷州傩舞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索[J].戏剧之家,2021(3):112-11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促进广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2021ZJY126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茗(1976— ),广西上林人,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吴彩玉(1974— ),广西天等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学校管理。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