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构建高中“无‘痕’语文”课堂

2023-06-20余雪芬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姚鼐赤壁泰山

余雪芬

(四)读书笔记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深信健康是生活、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相信学生智能的潜在性;努力培植学生的生活力,提升生命质量,使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成绩之争、学位之争、排位之争……愈演愈烈,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部分学生人格不够健全,身心疲惫不堪,本应充满乐趣的校园却充斥着浓厚的火药味。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义务重新认识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将其巧妙地融入渗透到学科中,以真促智、以善怡情、以美立德,构建富有社会主义新时代色彩的高中“无‘痕语文”课堂。

一、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在阅读中体悟生命的世界

高中“无‘痕语文”课堂是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通过平衡师生关系、淡化为学而教的痕迹、学习过程情境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活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学习素材真实可感,以此营造生活化情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动机,更好地体悟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品读《故都的秋》,适逢是秋季,梅州的秋天,街道两边的树叶迫不及待地簌簌往下落,汇聚成一张张金黄色的地毯,柔软而不乏绵密。教者见此情境,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为丰富的季节,伤感、欢喜、昂扬……秋,载得动任何人的情感。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一处地方(校园、公园、路边等)去看看秋天的景色,看看各种生命的状态,捡捡落叶,将你们眼中的秋景制成一个微视频配之于解说,向大家展示梅州的秋景、秋味、秋色,比对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郁达夫眼中的秋天)的不同之处。学生在找寻秋天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了独特的生命感悟,将自己眼中的秋天与作者笔下的秋天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生活、文本的感受,理解了郁达夫眼中“清、静、悲凉”之秋的韵味,无形之中提升了语文阅读的成效。

二、拓宽深度学习的维度,在研讨中辨析生命的价值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在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这一基础上,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某一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质疑研讨,这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无‘痕语文”课堂中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维度有“深”“远”之分,既要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重难点的有力突破,又要着力于向课本外面延伸,拓展组建到相同或相似类型的文本中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赤壁赋》《登泰山记》同属于写景抒情的名篇,文中“我”的情怀是自己性灵本真的显现。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比较时,发现有两处疑问:苏轼既然是“饮酒乐甚”,为何打着节拍唱的歌却是“情思悠远”;姚鼐为什么不回家与亲人团聚,而是登山跨年。显然,文本没有告诉我们其他信息。由疑而问,因问而究,我们利用课余的时间查找了两位作者的相关资料及相应评论,把深度学习落实到“深”处,将“游前的苏轼”“游时的苏轼”“登山前的姚鼐”“登山时的姚鼐”一一还原。有的学生认为,苏轼的快乐并非尽兴,而是在乐中潜藏着悲伤与失落之情;有的学生认为,文中写客人的心情不好,其实是自己早已与屈原达成了情感上的共鸣。至于姚鼐,“以病致仕”是假,我们看到的却是于“雪与人膝齐”中的超越者,我们能从所见所闻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壮丽和登顶观日的喜悦自在,却无法读出其他什么——因为,姚鼐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感。祖国的大好河山没有失意,两个文人在失意时走进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豁达面对人生逆境的“我”和一个以进取之心不安于现状的“我”。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讨论中,感受到了深度学习的乐趣,于迷茫之中拨开了人生价值的序幕。当然,深度学习还应该向“远”处漫溯,学习了《赤壁赋》《登泰山记》,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如:李白《赤壁歌送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苏辙《赤壁怀古》、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二首》、袁枚《赤壁》,谢灵运《泰山吟》、李白《游泰山六首》《送范山人归泰山》、苏辙《游泰山四首》、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探讨同一文人在不同的时期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独特情思,探讨不同的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生命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统整单元学习任务,在创作中内化生命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的六条重要原则“第一是身心的同时生长……第二是培养活能力……第三是由具体的经验到融会贯通的智识……第四点扩大活动环境……第五是教学做合一……第六是教师的地位……”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准则。实践者要扭转思维定式,给学生一种活力,使之具备解决问题、担当責任、改造社会的能力。显然,这与“无‘痕语文”课堂中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谋而合的,它可入脑入耳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能为学生灵活实践,最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因此,统整单元学习任务,在创作中内化生命的真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教者尝试将单元学习目标定为:1. 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探讨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2. 抓住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3. 学习文章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4. 创作一篇事理说明文。既然是创作事理说明文,那么,教者将其定为“读写结合,展示共享”的活动课,即学生互改互评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的说明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作),并且给出相应的批注和分数。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参加班级展示分享活动。有的学生说:“彩霞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自然现象……因此,天空出现的这些光线,经大气中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就有了绚丽的色彩,天空就出现了美丽的彩霞”;有的是这样展示的,“明月本应是团圆美满的象征,寓意着与亲人故友团聚的心愿与期待……月亮这一物象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充满着游子离人的离愁别恨——残月、斜月、霜月、淡月、新月、黄昏月等,便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寄托”……笔端之间,流露的何止是对自然的热爱呢?通过展示评价,学生最终获得的是自我成长、内化生命的能力。

《陶行知教育文集》中生命教育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实践“无‘痕语文”的教学主张,导引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给予其真切体验和感悟,从而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学生的心田,使之不断提升,承担起生命的责任,成为更好的“我自己”。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姚鼐赤壁泰山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