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23-06-20李亮
李亮
[摘 要]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资源,丰富生命体验;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9-0007-03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和活动过程处于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独特的人文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引导学生挖掘文章资源,丰富生命体验
(一)体会生命的坚韧,提升抗挫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展现了主人公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主人公内心的丰富情感和顽强生命力,使学生通过感悟,获得心灵的慰藉,进而提升抗挫能力。
比如,在教学《老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场景:从“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等语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处境十分艰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来“我”家,给“我”送东西。老王心中念着“我”一家的好,所以在临死前坚持来到“我”家,将自己拥有的“好东西”送给“我”。此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王在生活困苦时仍心存感恩的高尚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看文章中还有哪些提及老王生平的词句,说说他这一生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样引导能让学生感受到老王的强大抗挫能力,体会到善良的重要性。
在挖掘文章资源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优秀人物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体会到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向这些优秀人物看齐,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自制力、意志力等。
(二)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重视人际交往
初中学生涉世未深,他们渴望友谊,但是又容易和同伴闹矛盾,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章资源,从中探究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方法。
比如,教师结合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引导学生探索真正的友谊。首先结合文本思考:友人已经逝去,作者做再多的事情,对方也不能感知到,那么,为何作者还要走六个小时的路,到友人的坟前送上一束山茶花呢?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友谊需要无私付出,不管对方是否知道,心中都会念着对方。此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萧红和戴望舒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探究,学生发现,萧红和戴望舒之间的友谊很深厚,在萧红死后,戴望舒和几个朋友一起,用板车拉着萧红去浅水湾安葬,也就是说,诗歌中所写的的确是事实。而且戴望舒在狱中时还想着萧红,出狱后身体稍微康复就去凭吊萧红。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感受这两人跨越生死的深厚友谊,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友情。另外,教师还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文本内容,让学生融入逼真的环境中,获得更强烈的体验,深化对友谊的正确理解。这样,学生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重视人际交往方式,最终收获珍贵的友谊。
(三)感受亲情的伟大,增强家庭意识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质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教师可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展现亲情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践行孝道,如何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比如,在教学《散步》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入分析:“我”如何解决散步过程中家庭成员对选路的分歧?怎样做到让家庭成员都满意?由此让学生发现,“我”十分民主,会倾听母亲和孩子的想法;母亲十分疼爱孙子,主动做出让步;妻子很明事理,不插嘴,还主动照顾孩子,让“我”能全心全意照顾母亲。正是因为家庭成员都相互关爱,不自私自利,才构筑起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此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深入思考,如当与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自己能否冷静下来,和父母说清自己的诉求?当父母吵架的时候,自己的态度是什么,能否协调父母的关系,又或者是不闻不问?在分析文章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便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家庭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家庭矛盾时,能够抱以理性、冷静的态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自主接纳、吸收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因此,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互动模式——使学生懂得欣赏他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他们吸收他人的观点,逐步懂得如何去欣赏他人。
比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结合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演绎“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学生A认为孔乙己性格迂腐,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一个慢慢地将钱币摆在桌子上。学生B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学生A露出了不满的神色。教师发现后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A倾听他人的观点。学生B表示:“孔乙己的确很迂腐,但是此時他有钱,自然是很嘚瑟的。从孔乙己指导他人写‘茴字的过程,就能看出他是爱卖弄的。所以这时候,他必然是大手一挥,‘啪地甩出九个钱币,而不是慢悠悠,一副舍不得的样子。而且,我觉得‘排和后文的‘摸正好形成对比,前者显示出他的豪爽,后者显示出他的无奈。”在倾听学生B的意见后,学生A认为学生B言之有理,他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想法,而且也学到了结合上下文分析内容的新方法。他表示自己受益匪浅,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互动交流的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探究他人的思维模式。这样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二)翻转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设计一些问题,构建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坚持不懈,努力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设计了《范进中举》翻转课堂,设计任务让学生观看《儒林外史》影视剧片段,再在此基础上阅读整本书,总结归纳作品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归类整理。在探索此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觉得作品中提及的人物很多,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而感到很烦躁,想要放弃。在了解情况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推荐思维导图法、人物卡片法等高效的资料整理方法,让学生在读到某个人物时,就及时标注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主要事件等,最后再整理归纳关键信息。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有学生认识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感到很烦躁,就不想继续读下去。但是在找到方法,并得到同伴的鼓励后,我的自信心又被激发了出来,最后终于坚持读完了整本书,还分析了各个主要人物的特点。”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变得更有耐心,遇到问题也能仔细思考,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一些学生会选择放弃,教师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域,用适当的方法和鼓励引导这些学生一步步挑战自我,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挑战自我的信心。
(三)项目模式——促使学生加强小组合作
部分学生缺少和同伴良好沟通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容易和他人争吵;有的学生则比较沉默,较少和他人沟通。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
比如,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项目:1.阅读课文,交流讨论,说一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将课文和《范进中举》对比,说一说不同国家、时代的作品如何展现讽刺艺术;3.围绕社会中的某种问题或现象,撰写一个小品剧本,然后进行合作表演,重点体现讽刺性。在完成第3个项目的过程中,有个小组出现了矛盾。这个小组中有成员想要演绎关于“扶不扶摔倒老人”这一社会问题的小品,而有成员想要演绎关于“网红主播”内容的小品。教师结合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对于性格急躁,容易和他人争吵的学生,让他先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然后再讨论选择谁的方案。对于比较沉默,较少和他人沟通的学生,则鼓励他多发表意见,参与到讨论中。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解决项目难点,又能改善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问题。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重新定位自己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耐心和他人沟通,解决彼此的矛盾。
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祭扫烈士陵园,厚植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让他们了解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发爱国情怀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比如,《梅岭三章》体现了作者陈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教授这篇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通过“了解烈士故事”“祭奠烈士英灵”“互动交流情感”这三个活动,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了解烈士故事”的活动中,学生自主搜索了解陵园中安葬了哪些烈士,他们有哪些感人的故事,为国家付出了什么。在“祭奠烈士英灵”的活动中,学生给烈士献花、行礼,表达对烈士的尊重之情。在“互动交流情感”的活动中,学生和同伴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要珍惜。”还有学生表示:“我将来要加入到建设家乡的行列中,像革命前辈一样保卫自己生活的地方。”
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起到了正向引导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革命烈士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反思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从而树立他们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组织研学旅行,磨炼坚强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必备的,而坚强意志的磨炼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社会调查等,学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继而磨炼坚强的意志。
比如,教学《社戏》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乡土文化探究”主题研学旅行。学生要走访乡村,寻访和“社戏”类似的民间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在活动中,学生遇到了三种困难,一是身体方面的困难,舟车劳顿让学生身体疲乏;二是学术方面的困难,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搜索乡土文化资料;三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学生不懂得如何和乡民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自己在待人接物、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给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逐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接连走访了很多农户后,才找到了擅长创作“农民画”的农民,并获得了第一手的采访资料。事后该学生表示自己原本想要放弃,但是在教师的鼓励下,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这之后,他在面对问题时也更加从容了。
当学生想要半途而废的时候,教师要加以鼓励、支持,帮助学生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克服困难。通过不断解决研学旅行中遇到的困难,学生能逐步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三)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他们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鼓励他们试着帮助弱势群体。这样能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品质。
比如,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植树活动。学生先联系和环保有关的公益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认养一棵树,并参与到种植等活动中。教师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认为搞绿化是国家的事情,我们个人没有这样的义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学生在参与了植树活动之后认识到奉献精神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会因小失大,而如果每个人都能贡献出自己的爱心,参与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则能让自己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在活动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将植树的过程写下来,并说说自己的感想。学生在作文中探讨了个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点明了培养奉献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能够在无私付出中培养奉献精神,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从而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成长注入更多的信心与活力,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 參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谢雨晨.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意教育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