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06-19邢红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8期
关键词:暗带水分子磁共振

邢红霞

(盐城市大丰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100)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约占70%~80%[1-2]。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流涎等症状,轻者预后良好,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及时治疗,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急性期溶栓治疗、抗栓治疗、降纤治疗、脑保护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扩容治疗、对症治疗等,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及时治疗依赖于尽早诊断,早期诊断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其中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基本原理是各组织对X 线吸收不同,具有快速安全的特点,可以直观地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受累血管等,但由于病变早期X 线对脑组织缺血缺氧不敏感,加之颅骨伪影等,导致其无法早期发现缺血区,诊断困难[3]。磁共振成像也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相比计算机断层扫描软组织成像分辨率高,且可以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并能够行功能成像、血管成像等,对病变部位检出更为敏感,可以较早地发现病变,已在脑血管疾病中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2020年5月—2023年2月在盐城市大丰中医院就诊的70 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2月在盐城市大丰中医院就诊的70 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龄45 ~70 岁,平均年龄(60.34±3.77)岁;体质量指数17.8 ~26.8 kg/m2,平均(22.10±2.05)kg/m2;病程1 ~56 h,平均病程(7.34±1.19)h;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各27 例、15 例、28 例;患病部位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前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基底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分别为25 例、20 例、15 例、7 例及3 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和《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在72 h 以内,患者有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意识模糊、吞咽障碍等症状;③无磁共振检查禁忌证;④生命体征较好;⑤患者无影响磁共振检查结果的疾病。排除标准:脑出血、非血管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开展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检查。首先进行颅脑平扫,包括T1FLAIR、T2FLAIR、T2WI及T2WI 矢状位,采用仪器美国GE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操作如下:患者仰卧,头先进,并将头放于线圈中,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保持平行,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头颅正中矢状面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与床面垂直。常规扫描成像范围为听眶线至颅顶,成像视野20 ~25 cm,层厚5 ~10 mm,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矩阵为128×256 或256×512。然后开展弥散成像检查,轴位为多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弥散敏感系数b 值为1000 s/mm2,层厚6 mm,扫描矩阵128×128,层距1 mm,视野24 cm×24 cm。结果判定如下: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呈高信号而ADC 图为低信号则为新发脑梗死;前者为低信号而后者为高信号则为陈旧性脑梗死;前者为等信号后者呈高信号或者平扫长T2 信号、压水序列呈高信号则为缺血变性灶。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不同性别弥散成像阳性率,其中弥散成像阳性以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以及ADC 图信号改变判断;颅脑平扫阳性以成像四个序列当中任一序列信号出现改变进行判断。②比较患者弥散成像阳性率和颅脑平扫阳性率差异。③观察不同时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弥散成像阳性比较

弥散成像阳性总计52 例,其中男性有30 例,女性22 例;弥散成像阴性总计18 例,其中男性有9 例,女性有9 例。不同性别弥散成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患者弥散成像阳性率比较[n(%)]

2.2 弥散成像阳性率和颅脑平扫阳性率比较

颅脑平扫显示阳性63 例,阴性7 例;弥散成像显示阳性52 例,阴性18 例。在颅脑平扫阳性中有82.54%是弥散成像阳性,平扫阴性中未见弥散成像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2,P<0.05)。见表2。

表2 弥散成像阳性率和颅脑平扫阳性率比较 单位:例

2.3 脑梗死各阶段图像表现

急性期脑梗死弥散成像明显呈高信号,亚急性期明显呈高、等或低信号,慢性期明显呈低信号;T2WI 成像急性期呈不同程度高信号,亚急性期呈现高信号,慢性期呈现明显高信号;ADC 图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依次呈现明显低信号,低或略低、等信号,等、高信号。见表3。

表3 脑梗死各阶段图像表现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又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比例相当,导致发病的常见原因有小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其可以导致肢体瘫痪和感觉异常、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导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治疗方面,发病6 h 以内是治疗的关键期,在此期间给予正确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较好地保护“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一般会形成一片区域,可以用计算机成像技术显现,临床上将该区域称为“缺血半暗带”,处于该区域的脑细胞由于缺血代谢能力弱,相当于睡眠状态,仅能维持自身形态的完整,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6]。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该区域脑细胞出现不可逆转性死亡。而重建梗死部位血液循环,使梗死血管重新通畅,可以使上述脑细胞恢复正常神经功能。越早治疗,患者恢复效果越好。然而早期治疗有赖于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必要条件,如何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迎来了不小的进步。

磁共振成像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利用外部磁场与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的射频脉冲作用时产生磁共振现象,然后利用专门的设备成像的一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空间组织分辨率,可准确辨别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明确病灶组织大小、位置、形态等,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但是对于早期一些微小病变,常规平扫检出率有限,容易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弥散成像全称为弥散加权成像,是利用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的自由扩散程度,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可用于脑梗死、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脑炎等多种疾病的检查中。该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无辐射等优点,能够准确地显示出一些微小病变[7]。在缺血早期,脑细胞由于缺氧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质膜上钠/钾ATP 酶的活性下降,钾离子大量外流,钙、氯和钠离子内流,导致细胞内高渗,水分子大量内流,引起细胞肿胀,使细胞外间隙减小,曲度增大[8]。在细胞膜、细胞器等阻碍下,细胞内的水分子弥散程度低于细胞外[9]。尽管细胞外的水分子弥散程度高于细胞内,但由于细胞外的水分子大量内流,使得细胞外间隙减小,曲度增大,所有缺血病灶整体弥散程度减轻,在弥散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10-11]。当脑皮层血流量下降到正常的40%或白质血流量下降到正常的35%时可能会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反应[12]。目前普遍[13-14]认为,脑缺血区是由中央的梗死区以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区构成,半暗带具有可逆性和可变性,在有利条件下其可以转化为正常灌注区,不利情况下可以转化为梗死区。灌注以及弥散成像研究发现,灌注区域范围大于弥散异常区域,该区域将会发展为新的梗死区域,从影像学证实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而早期恢复半暗带血氧供应,将有利于控制弥散异常区域的进一步扩大。由半暗带引出的治疗时间窗也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而弥散成像可以为开展时间窗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且能动态观察。有报道指出,血管闭塞60 min 再通,弥散成像的异常高信号可以恢复正常[15]。故而,弥散成像可以在脑缺血尚未形成永久性伤害之前显示病灶大小等,在此阶段及时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ADC 值是反映弥散特性的参数,当水分子弥散运动减弱时,ADC 表现为异常低信号,弥散成像表现为高信号[16-17]。脑梗死患者的弥散成像改变可在缺血后数小时内发生,因此可以及时发现超早期脑梗死,但常规的磁共振平扫则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价值,在实践中患者在进行弥散成像检查前有必要先行颅脑平扫,也可以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以获取最佳的临床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暗带水分子磁共振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重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两颗心
MRI表观弥散系数判断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价值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