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验式作业设计
2023-06-19夏雯雯
夏雯雯
〔摘 要〕 科学作业是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之外,还要重新设计科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素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作业“纸上谈兵”的缺点,善于给作业加点“新”味,让学生享受自我参与的过程,真正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此不断发展学生的科学技能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体验式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3-0025-03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新形式的作业设计应体现学科特点,并能够实现有效作业训练,小学科学学科更是如此。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必须设计丰富的作业内容,体现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本文对不同类型的科学作业结合案例分析,以期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提高科学探究欲望与科学探究能力。
一、巧动手——实践型作业
作业不再是负担。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喜欢科学作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开展开放的、有趣的、有活力的科学活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只有建立高效合理的小学科学作业结构体系,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展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学习的主人翁,获得愉快、轻松、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比如,小学科学《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一课,要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将自行车的脚踏板转动一圈,仔细观察自行车的后轮转了几圈,动手量一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自行车在地上前进多远的距离。在课上,学生了解了链条传动装置的特点,大齿轮转动一圈,小齿轮要转动好几圈,那么具体车轮转动了几圈,两个齿轮存在着什么关系,他们大多数是不清楚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回家对家中的自行车研究。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的结果,并在下一次课上汇报交流。此外,在假期作业设计中,教师指导1~2年级的学生把目光投向大自然,课堂外是学生实验探究的广阔天地,大自然更是学生亲身观察的大宝库。1~2年级的学生要培养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观察一棵植物到局部观察叶子,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知道每一种叶子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可以利用叶的特征来判断是什么植物。教师可以为学生留种植一株植物的特色作业,把课内学习的观察方法用于课后的拓展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如能合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科学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探索的快乐。学生能在自觉完成科学作业过程中,体验到烦恼、辛苦、满足、快乐。学生爱上作业,成为一种成长的需要,让有趣的科学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善合作——亲情型作业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就像是社会大家庭的细胞。家庭的气氛极其重要,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个性,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个学生学习好不好,不在于他每天做多少家庭作業,作业做得多成绩未必好,作业做得少成绩未必不好,而在于作业是否体现了合理性、有效性,学生完成的质量如何。我认为,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布置一些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合作来完成的亲情型作业。这样的亲子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唤醒学生内心的自我成长力。
例如,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一课,教师带着学生研究了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分析了自己以及其他学生的数据。学生初步掌握了运动后呼吸的变化、男女生之间呼吸频率的差异。除此之外,不同的年龄呼吸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应延续至课堂之外。学生带着问题回家,让家长参与进来,将课堂上的研究方法讲给家长听。通过亲子活动,学生带着家长一起分析数据,更深刻地了解不同的年龄呼吸频率的不同,家长的呼吸频率要比自己慢。在这样欢乐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学生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做了一回小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互动,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体验了亲子活动的快乐。
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学生乐观、自信、充满幸福感。像这样的亲情型作业,通过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可以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助于激发其内在潜力以及学习能力。
三、勤收集——材料型作业
科学课内容广泛,书本的知识资料是有限的,往往需要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材料用于课堂学习交流,这更能体现主人翁精神。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网络也比较发达,并且信息更新很快。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材料型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信息,重要的是学会整理资料。科学课的一些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信息进行预习。
例如,小学科学“电和磁”单元,课中教师要讲关于磁铁的性质,以及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方法,一种性质可以有多种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探究学习不同的实验方法。另外,教师也应该注重文明发展史的教育。早期发现的磁铁,我们叫作“磁石”,然后,磁石发展成为“司南”,再到后来,人们称其为指南针。直到现在,人类发明了磁悬浮列车。通过科学史的渗透及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科学家对于磁现象的不懈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良好习惯,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这些有关电和磁的科学史及其应用,都需要学生课后搜集信息,可培养其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再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遗传与变异》一课,有一些必要的材料需要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真正了解遗传特征,需要学生带自己和家长的照片到课堂上来,用自己及同学的案例分析,更有说服力,也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遗传特征,并且通过熟悉的同学,可以更好地分辨人特征的相似点。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更深入地理解了什么是遗传。
材料的收集、信息的整理,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材料型作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融入课堂。
四、爱观察——探究性作业
区别于其他收集资料、动手实验等,探究性作业需要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一个探究问题、探究方案、探究结论的持续性实验,往往实验过程中包含了设计表格记录、观察现象等。
例如,小学科学“制作生态瓶”的活动,由于有些实验材料,如小鱼、河水、沙子等不方便携带,所以安排在课后,以家庭科学作业的形式开展更合适。这个制作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小动物的数量、水草的数量、放置的环境、生态瓶必须是密封的环境等。学生在家里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制作好生态瓶后,学生还需要持续多天观察记录,分析动植物变化的原因。也可以制作两个生态瓶进行比较,看看哪种条件下的生态瓶生态系统更稳定。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回到学校后可以与同学交流。这个实验由于需要连续多天的观察记录,可以磨炼学生的耐心,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坚持完成。
又比如,饲养类科学家庭作业。教师给学生布置在家中饲养一些小型动物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对小型动物培育与照料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它们的习性,建立人与动物的良好关系。很多小学生喜欢小动物,这为饲养类科学家庭作业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饲养类科学家庭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动物”這一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饲养类科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饲养蜗牛、蚯蚓、蚂蚁、蝌蚪、金鱼和乌龟等动物。这些家庭作业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与小动物朝夕相处,给它们喂食,和它们说话,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类科学家庭作业延伸了科学探究的时空,弥补了课堂探究的不足,让学生在与小动物的长期相处中,获得了更多的认识和发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恒心与毅力。这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通过仔细观察以及多种方式记录全过程,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将探究过程保存记录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作业的多元化,在于灵活变化作业形式和内容。要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向自然,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科学作业兴趣,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新形态科学作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新形态作业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设计科学作业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社会,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完成科学作业的过程中做思融合。
总之,“双减”背景下,科学作业不是负担,不是压力,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快乐体验。这些特殊的、不一样的科学作业能够焕发科学课堂应该有的动力和活力。学生在主动积极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辛苦和烦恼、快乐和满足,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样新形态的作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种自发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科学作业的形式应具有多样化,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有效性、合理性。以种类多样的科学作业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合理有效的科学作业设计,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乐.STEAM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2]吴枫.指向科学素养养成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以《点亮小灯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