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新闻报道如何“接地气”

2023-06-19何钱源

新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本地化故事化财经新闻

何钱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格局的变动、各种新经济业态的涌现,人们对财经新闻的需求不断上升。不论是股市、楼市的变化,还是油价、菜价的波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然而,现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财经新闻的供给上虽然数量很丰富,但既有品质又有可读性的内容还是相对欠缺。如何在保证财经新闻专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以“接地气”的方式提升可读性,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支招。

【关键词】财经新闻;贴民生;本地化;故事化;接地气

财经新闻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今天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资本市场的局外人。大到国家发布的经济数据、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小到家门口菜市场每天的菜价涨跌,都与我们的钱袋子息息相关。而股市的牛熊交替,楼市的冷热转换,更是关乎许多人的资产保值增值。

现在人们接触财经新闻的渠道多种多样,不仅有报纸、电视、网站——这些都已经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媒体大潮中成为了“传统”媒体,还有五花八门的手机财经类APP和各类财经微信公众号。在众多传播渠道的加持下,铺天盖地的财经资讯密集轰炸着人们的大脑,然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财经新闻有多少?除去大量的“无效资讯”,有的财经新闻即使其内容具有价值,但是由于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以及在表达方式上的过于“高大上”,使其存在阅读和理解上的门槛,难以被更多人群接受。那么,财经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做到既专业权威又可读易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选题贴民生

选题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关键所在,选择好的主题是财经新闻成功的第一步。财经新闻报道的选题应该与受众关心的话题密切相关,要贴近受众生活,善于从民生的角度出发。例如,对物价的涨跌、股市的变动,以及对就业、房价、教育、医疗、个人理财等民生问题进行报道与分析,都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换句话说,财经新闻的选题要“接地气”,因为普通民众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经济事件更加感兴趣,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比如,财经新闻要善于从普通市民的餐桌上发掘新闻。小龙虾是普通市民爱好的美食,每年的龙虾季,许多人都要买来大快朵颐。那么市场上的小龙虾行情如何,价格是涨还是跌,这方面的财经新闻无疑能吸引不少美食爱好者的目光。2022年4月,就在龙虾逐渐端上餐桌的时候,新安晚报及时推出一篇财经报道《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记者发现,小龙虾普遍上市时间与往年相差无几,不过,因受疫情影响,小龙虾的价格与销量均有所下降。此外,记者还探访了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龙虾熟食店,还联系了合肥本地的龙虾养殖户,比较全面地盘点了合肥市场上龙虾的行情。

除了少数已经第一时间“尝鲜”过龙虾的资深吃货之外,大部分市民对市场上的龙虾行情还是一无所知,很多人对龙虾的印象还停留在往年的“价格贵”上。新安晚报推出的这条财经新闻,将最新最全的市场动态介绍给了读者,同时报道没有流于价格表面,而是在背后原因上深挖一锹,让读者更准确感受到当下市场的行情与走势。选题贴合受众,采访接地气,提供有用的增量信息……这样的财经报道必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选题本地化

财经新闻的选题,还要善于发掘本土新闻元素。最近几年在合肥,很少有人没听说过“呆萝卜”。这个创立于合肥经开区的社区生鲜零售连锁品牌,一度发展十分迅猛,线下门店迅速扩展,很快拥有大量用户和良好口碑,并成为本土知名潜力“独角兽”。很多人日常买菜已经习惯在“呆萝卜”APP下单,然后到小区的线下门店取货。然而,没过几年,“呆萝卜”就陷入了“关门”风波,随后进行破产重整,直到2021年10月正式宣布停业。

对于深深打上合肥烙印的“呆萝卜”,新安晚报从其初创,到蓬勃发展,再到黯然谢幕,都持续进行了关注,时间跨度长达数年,报道累计数十篇。在“呆萝卜”发展的初期,新安晚报更多从观察新生事物的角度进行报道,满足人们对身边创业创新企业的好奇。之后,“呆萝卜”一路高歌猛进,经营范围从安徽扩展到全国多个省份,门店数量从破百到破千,短时间内成为成色十足的一匹创业“黑马”,颇受业界关注。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其先后获得1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和1亿美元的A轮融资,一时风头无两。这一阶段对“呆萝卜”的报道,新安晚报更多侧重对生鲜电商这种模式的分析和挖掘。

随着资金链问题浮出水面,“呆萝卜”不断被曝出门店关停、APP停止接单、限制消费者使用余额……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最关心的,莫过于对APP上余额无法退回,自身可能遭受财产损失的担忧。对此,新安晚报多方联系采访,不仅第一时间与“呆萝卜”运营方联系,还采访市场监管部门和辖区政府部门。此外,通过追踪报道,一方面持续追问平台对用户充值余额的处理措施,另一方面关注平台的后续经营和破产重整情况,满足读者对事件进展的欲知需求。

新安晚报关于“呆萝卜”的这组报道历时数年,报道形式上有对话、有探访、有调查、有盘点、有评论,前后用数十篇报道记录着“呆萝卜”的跌宕起伏,让报道做到了有始有终,赢得了读者称赞。

三 、内容有深度

与社会新闻以讲故事为主的表达方式不同,财经新闻不能仅仅局限于反映经济表象,更应该深挖一锹,探究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样才能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至于在财经资讯的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拿合肥每月的土拍来说,笔者注意到,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但传播效果有好有坏。不少报道仅仅是罗列土拍地块的数据,比如地块位置、面积、楼面价等,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些信息对于读者来说,虽说也很重要,但往往流于表面。以2022年3月17日合肥的土拍为例,合肥市共出让17宗居住用地,揽金逾148亿元,其中还有15宗地达到了最高限价后进入竞品质阶段。笔者浏览了大部分对此事的报道,多数侧重于出让土拍金额巨大,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每块土地的土拍情况。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报道对于理解合肥的楼市和土拍情况有作用,但帮助并不大。读者更为关注的是,合肥土拍最近两年情况如何,此次土拍火热意味着什么,这些都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笔者注意到,也有报道对这方面略有提及,有業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土拍市场火爆的原因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松绑”,合肥房地产市场正在由“量”向“质”转变。多了这些分析,读者就能从具体的财经事件中跳脱出来,从更宏观的角度,更好f地理解此次土拍的意义。

在过去的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高歌猛进,国产品牌表现尤其亮眼。具体到消费者来说,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越来越多。然而,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买了新能源汽车,等着物业在充电桩施工允许证上盖章,但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有结果;在小区租赁的长期车位,想安装充电桩,遭到了拒绝;质疑小区配套充电桩车位的费用,想在自家车位安装充电桩,被告知电量负荷已满无法新增……2022年4月,大皖新闻以《合肥车主吐槽:买了新能源车,小区却不给安充电桩?相关部门回应》为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集纳式报道。

这篇报道既是一篇社会新闻题材的报道,也是一篇财经新闻题材的报道。纵观这篇报道,在对市民反映的几起不同类型问题的个案进行讲述之后,还采访了多个部门进行回应。同时,援引的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市民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十分明显,全省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屡创新高。随后,还采访多名专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报道的最后,盘点了安徽省和合肥市近期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支持政策。可以看出,这篇报道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上以点带面,由表及里,使得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较客观全面地认识新能源汽车在本地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报道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吐槽,还激发了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当然,由于财经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试图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有时需要时间,但并不妨碍财经新闻报道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四、让数据“说话”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新闻,财经新闻的一大特点是数据多。比如每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既有环比数据,也有同比数据;既有食品价格数据,也有非食品价格数据。其中,食品价格数据还细分为猪肉价格、鲜菜价格、食用植物油、鲜果和水产品价格等,非食品价格细分为工业消费品价格和非工业消费品价格。再比如,国家统计局现在每月发布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不仅分环比、同比,還分新房、二手房,甚至还按面积大小分为90平方米以下、9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144平方米以上。

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让读者理解起来有困难,不那么容易接受。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梳理,以图表形式展现,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数据,瞬间就变得一目了然。

因此,如何让数据“说话”,让数据成为帮助受众更快理解新闻的桥梁,而不是“拦路虎”,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数据可视化,是当下媒体运用最多,将数据的功效最大化发挥的手段。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图表类、时间线、数据地图等,其中图表类又包括树形图、散点图、饼状图等。

将数据可视化应用于财经新闻,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方面,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较强,使用可视化方式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据变得更加生动,其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需要作者对数据的深入挖掘,进而降低文章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可视化可以缓解用户视觉疲劳,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

数据可视化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静态可视化更加注重图表类型设计与颜色搭配,动态可视化更加注重数据变动幅度与用户间的互动,这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财经新闻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和规律。受限于各种媒体传播方式的区别,纸媒和新媒体在数据可视化上既有共通点,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共通点是,都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数据直观呈现在受众面前;差异性,就表现在可视化的实现途径上。一般来说,纸媒只适合静态、平面可视化,但也有媒体利用传播新手段,在版面设计上推陈出新,在刊发财经新闻的同时配发二维码,手机扫码获取新闻。对于新媒体,尤其是现在火热的短视频来说,动态可视化可以将数据的变化更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受众更易于接受。

五、写人写故事

故事化的写作方式也是增强财经新闻可读性的重要手段。新闻故事化指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娓娓道来。

新安晚报2022年3月11日刊登的一篇深度财经报道《临泉:“中国第一骑手县”的就业新样本》,就很好地使用了讲故事的手法,将一个题材生硬的财经新闻写得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又没有流于故事表面,而是通过人物故事将更深层的内容展现出来。

这篇财经报道共有四个小标题,分别为“一份工:外卖兴起衍生的城市新兴服务业”“一群人:骑手返乡置业跻身中等收入群体”“一座城:‘中国第一骑手县的就业新图谱”“一股流:新兴服务业促进财富回流县域经济”。四个部分的内容具有层次性,前两个小标题的内容,讲述县城一个骑手和一群骑手的打拼经历,将普通人谋生创业的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后面两个小标题的内容,在前面人物故事的基础上,视角上升到临泉县城的就业现状,然后聚焦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城市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这样一篇反映就业新变化的财经题材报道,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故事化写作这种方式早已被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等题材所接受,只不过财经新闻由于题材本身较“硬”、缺乏故事素材等原因较少采用。为了让“硬主题”做到“软表达”,财经新闻报道要在故事化写作上下功夫,以小切口、微视角实现宏大主题的微观叙事,最终使重大经济话题“落地生根”,做到普通百姓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同时,经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传达的观点和道理有时相对生僻晦涩,甚至枯燥难懂。讲好经济现象中人的故事,将新闻故事化,着力挖掘新闻事实中与众不同的细节、情节,将其表现得生动有趣,更有利于讲好经济现象当中的深刻道理。

结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多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抢占用户的视线,轰炸着用户的大脑。它们耗费了用户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带来的价值和效用却在不断降低。可以预见,这种用户被动接受资讯的模式,终将会被用户主动寻找资讯的模式所取代。那么,如何获得用户的主动关注和订阅,就成了媒体人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具体到财经新闻来说,如果能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做到专业、权威,同时“接地气”,那么就会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作者:新安晚报双微编辑部副主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本地化故事化财经新闻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子游戏翻译
如何利用Memoq进行网页本地化项目翻译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产品的本地化翻译技术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关于党报财经新闻的艺术性探微
“新常态”下财经新闻报道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