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出版伦理风险识别与防范

2023-06-19朱文佩肖婧文

新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术不端治理体系风险

朱文佩 肖婧文

【摘   要】期刊强国,伦理先行。在识别学术期刊出版伦理风险潜在出现节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多方位、全覆盖的出版伦理风险防范体系,对标国际一流期刊,完善数据政策、制定作者署名规范、加强编辑部内部治理、提升学术期刊编辑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规范同行评议流程、打造全民共享的学术成果发布平台。

【关键词】学术期刊;出版伦理;学术不端;风险;治理体系

作为科研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在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办刊流程中,出版主体价值追求的偏离、出版客体质量不达标、出版流程不规范等出版伦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为了从源头预防科技伦理风险,学术期刊应首先完善出版伦理治理体系。出版伦理源于出版实践,是开展出版活动所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与其他出版活动不同,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的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更强,研究内容更加前沿,因此,加强学术期刊出版伦理体系建设不仅重要,而且复杂。

一、出版伦理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现状

有效治理出版伦理风险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潜在的出版伦理风险。根据学术期刊出版活动涉及的参与主体,可以将出版伦理风险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作者相关伦理风险

1.文章内容学术不端风险

“涉嫌内容抄袭”“重复出版本人成果”“文献引而未标或标而未引”“捏造数据”“篡改数据”“一稿多投”等均属于论文内容学术不端。在内容抄袭风险识别方面,普遍采用查重软件为主要手段识别稿件是否存在内容抄袭或重复出版现象,要求将复制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然而,由于目前的查重软件难以对外文翻译稿、修改文字表达方式的稿件进行识别,内容抄袭风险尚难以杜绝。在数据风险识别方面,原始数据作为学术论文观点得以论证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论文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构建了保证数据透明可用的相关政策,主要体现在投稿时一并提交数据及代码、将数据上传公共数据库等方面[1],但社科期刊中构建数据政策的还相对较少。在一稿多投风险识别方面,通常会要求作者在投稿时一并提交“不存在一稿多投”声明,但由于部分期刊审稿期较长,且缺乏实际惩罚措施,“一稿多投”现象仍较为常见。

2.不当署名风险

“未贡献者挂名”“隐瞒利益关系”“他人代笔”“署名排序争议”等均属于不当署名风险。其中,前两种类别的识别较为困难。“他人代笔”往往以中介代写代投的形式存在,这类稿件文章质量较差,投稿所用邮箱多为随机生成,同一联系方式可能同时投稿数篇,识别相对容易,一般通过加入黑名单制度等途径予以杜绝。此外,“署名排序争议”现象也较为普遍,署名变更可能带来撤稿风险或在出版后引起争议。在实际审稿过程中,对于多名作者共同完成的文章,其作者贡献大小依靠署名排序来体现。然而,目前在稿件投稿时提示作者署名规范的学术期刊寥寥可数。在现行评价制度下,署名规范的缺失可能影响研究者的职称评定和基金申报。

(二)编辑相关伦理风险

1.编辑业务流程敷衍

编辑过程作为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对提升稿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三审三校”制度是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内容编辑环节的制度遵循。然而在实际出版过程中,部分出版单位内部疏于管理,导致“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到位,以审代编、以编代校、以校代审等屡禁不止。简化编辑出版流程导致的出版差错会严重影响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此外,编辑业务流程敷衍还体现在作者单位及职称“歧视”、不认真审读稿件、退稿意见模板化、疏于对政治问题的审查等,其中,疏于审查政治问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2.编辑选稿质量低下

编辑作为论文质量的第一轮“把关人”,负责对稿件的选题方向、政治问题、学术规范、创新点及重合率等问题进行审阅,并决定是否送复审[2]。由编辑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选稿质量低下不仅直接损害了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声誉,也辜负了作者的信任。一方面,选稿质量低下可能归因于编辑难以识别有研究贡献的优质稿件。对此,各刊编辑每年都积极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和编辑素养,但针对学术期刊编辑选稿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还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编辑的专业知识、对学术前沿的认知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选稿质量低下可能归因于编辑行为不规范。出于个人情感原因或经济因素,降低对某些稿件的质量把控、忽视作者沟通需求或强制要求作者进行不认可的修改、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他人研究成果、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把关稿件质量等均属于编辑行为不规范。与其他风险相比,编辑相关的伦理风险管控更加困难,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出版业的法律,相关制度以行政法规和规章为主,更多还是依靠编辑自身的职业素养。

3.操纵影响因子

尽管自影响因子应用以来受到的争议不断,但其依然被广泛应用于期刊评价体系[3]。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都热衷于采取强制作者引用、小范围期刊互引等方式来人为操纵影响因子。然而,这种人为操纵影响因子的出版失范行為会严重影响期刊评价体系的公平性,且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这种人为作假被揭发的可能性更大,长期来看反而有损期刊声誉。

(三)同行评议相关伦理风险

同行评议是指邀请第三方专业相关的外审专家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价,是学术论文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外审环节容易出现的伦理风险包括评价不客观、刻意拖延审稿周期、评审态度敷衍、审稿尺度不一、对作者个人进行评价、盗用论文内容、谋取不当利益等。各刊编辑部通常会建立各自的外审专家库,外审专家多来源于已在本刊发文的作者群体、作者自行推荐的人选以及在学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论文送审时编辑部会要求外审专家对论文的内容保密并告知期望审回时间。然而在实际外审过程中,外审超期较为常见,且缺乏对外审专家行为的约束机制,导致部分论文被不负责任的专家“错杀”。

(四)学术成果发布相关伦理风险

近年来,传统的学术期刊纷纷向数字化转型,出版形式更加多元。然而,数字化转型的背后,传统学术期刊却也面临着被文献数据库 “垄断”的风险。目前,国内期刊全文检索平台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等,为了扩大各自的客户群体,他们在收录学术成果时更倾向与期刊签订独家发布协议,以低价或免费的形式购买论文版权,再以高价贩卖给各高校或科研机构,严重阻碍了知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受制于数据库的影响力而不得不签署独家发布协议。而学术成果与其他产品不同,一旦形成版权资源垄断,数据库更容易凭借这种垄断优势谋取巨大利益,损害作者、读者、出版者利益,造成严重的出版伦理风险[4]。

二、出版伦理风险治理体系构建

期刊强国,伦理先行。出版伦理风险可能出现在学术期刊投稿、审稿、发行等各个环节。因此,要创建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提高我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应构建多方位、全覆盖的出版伦理风险治理体系。

其一,学术不端行为是科研中的毒瘤。要预防学术不端风险,首先要加强作者群体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让作者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的严重危害。其次要以各种方式识别和防范学术不端风险:(1)对于“涉嫌内容抄袭”“重复出版本人成果”的稿件,除了通过查重系统检查重复率外,对于录用的稿件,编辑还可以自行检索类似主题的文章,审查在实质内容上是否存在抄袭行为。(2)对于“捏造数据”“篡改数据”的情况,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统筹推进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强化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在学术期刊层面,各学术期刊应完善数据政策,要求作者在投稿时上传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及原始分析,同时要求作者将数据保留一定年限备查,从而保证数据来源安全可靠、数据处理手段合理合规。(3)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作者署名规范。作者署名应体现作者的知识产权与学术贡献。2012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NISO)制定了贡献者角色分类法(CRediT),明确了不同角色的具体贡献内容,使科研过程更加透明化。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参照CRediT规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作者署名规范,细化各类作者署名需要承担的责任,供作者在投稿时践行自我审查,从而避免因为署名变更可能带来的争议 。

其二,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论文质量的守护者,应当在营造良好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防范治理编辑相关的伦理风险,首先要完善编辑部内部制度建设,制定专题约稿、宣传推广、编辑出版、学科负责等各项制度,加强编辑部内部团队建设。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定期开展自审自纠,保证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其次应优化编辑流程,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对初审退稿的稿件,也应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做到及时处理、尽量告知退稿原因;对初审送审的稿件,及时告知作者稿件送审情况及预计审回时间;对于送审返修的稿件,及时告知作者审稿意见,帮助作者提升稿件质量;对于终审通过的稿件,认真执行编校程序。在整个编辑流程中,都要与作者保持沟通与交流,注重培养优秀的作者群体,为期刊发展提供稳定、长期的稿源。最后要重视编辑职业素养培养。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应积极参加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及时学习最新的业务知识,对常见的编校问题予以预防,提升编辑职业操守。编辑部应针对编辑不规范行为制定惩处措施。另一方面,根据学术期刊专业性、前沿性强的特点,各刊编辑部还应定期开展编辑政治理论学习、学术前沿知识学习等活动,保证编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与最新的学术动态,选出创新、前沿、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稿件。

其三,随着学术办刊质量的不断提升,各刊对同行评议环节也越发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范化解同行评议相关的伦理风险:(1)规范同行评议操作流程。各刊编辑部应建立并时常维护外审专家库。一篇论文至少同时送两名及以上外审,所选择的外审专家研究方向应与论文高度一致。审稿意见分歧较大的应另外送第三位专家评审。完善审稿专家回避制度,回避同单位、曾与作者合作过的专家,避免人情等因素影响评议的公平性。实现外审专家动态管理,采用多种方式扩充专家库。有外审伦理失范行为的专家,及时剔除外审专家库[5]。除了常规的外审流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的方式邀请多位审稿专家集中审稿,在会议中提供作者与编辑、外审专家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学术交流提升论文质量,同时有效提高审稿效率。(2)加强外审专家培训。可以不定期邀请外审专家参加编辑部审稿会议,方便各位外审专家交流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外审专家充分了解编辑部的审稿标准与规范,提升外审专家的审稿能力。(3)探索多元化的同行评议方式。传统的盲法审稿易过多的受到审稿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审结果无法客观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在此背景下,同行评议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其中开放式同行评议备受关注[6]。开放式同行评议是指学术期刊完全公开外审意见供作者和学界评议,使整个外审过程更加透明规范。然而,国内这种审稿模式还较为少见,学界对其接受程度还较低。因此,部分科技期刊会精选部分稿件的外审意见公开发表,部分公开模式先行可以为未来多元化外审奠定基础。

其四,数字化传播渠道在为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数据库的商业化运营已经较为成熟,已构建起了较为固定的客户群体和学术资源来源渠道,打破平台垄断局面较为困难。一方面,应由政府部门牵头构建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知识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对使用公共财政资金资助的研究课题,可以要求其研究成果完全公开,推动学术成果开放获取。政府应完善数据库管理条例,规范数据库的运营,发挥著作权行政机关的执法作用,整顿数据库乱象。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应与论文作者签订独占许可及后面的转让许可协议,明确告知作者享有的权利和今后著作权行使可能受到的影响,并约定合理报酬,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采用告知型版权转让的条款,进一步保护作者权益,防范学术成果发布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

结语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战略博弈、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象征,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是推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的应有之意。行之有效地实现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离不开出版伦理治理风险体系建设。有效识别和防范出版伦理风险,从多方位构建出版伦理治理体系对规范办刊流程,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任艷青,翁彦琴,靳炜,王雪峰,张恬.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J].编辑学报,2021,33(01):42-48+53.

[2]宋先红.编辑流程优化视角下对初审环节的强化[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01):125-128.

[3]刘雪立.论期刊影响因子人为操纵的识别[J].编辑学报,2018,30(01):98-101.

[4]张蕾.融合发展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伦理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145-148.

[5]吴爱华,王姝.科技期刊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的方法及意义[J].编辑学报,2022,34(05):523-527.

[6]姜育彦,刘雪立.开放型同行评议:模式、技术、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09):1196-1205.

(作者:朱文佩,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肖婧文,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编辑)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学术不端治理体系风险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的构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