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塑雅韵代代传 非遗文化脉脉承

2023-06-19顾润生周玲棣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5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课程融合

顾润生 周玲棣

【关键词】泥塑惠人;“活态传承”;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32-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周玲棣,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校长,高级教师。

顾润生:“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项目实施的顶层思考是什么?

周玲棣: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引进校园,积极探索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形成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新时代教育“三个立足”的创新实践。一是立足无锡地域特色。惠山泥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无锡地方文化的重要标识。学校立足本土特色,挖掘非遗泥塑的教育意义。二是立足时代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之路。三是立足儿童生长规律。学校顺应学生的天赋潜能,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理。以非遗泥塑润养学生个性,以手脑并用激发创造潜能,以精益求精铸造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在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无痕教育中落地生根。

顾润生:项目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周玲棣:项目紧紧围绕“物型空间打造”“主题课程开发”“序列活动推进”“评价体系构建”四大板块逐步推进,通过关键事件催化、主题学习浸润、研学活动拓展等路径提升学生的品格。

一是“泥韵雅境”场域建设。学校注重打造流动的“泥韵”物型空间场域,让每一个泥塑景点有“故事”,每一条走廊过道会“说话”,让校园成为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互联网平台将泥塑空间由校内延伸至校外,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学校精心打造柏小“泥塑六景”——“百合墙”“惠山泥人工作坊”“中国泥文化长廊”“课本里的中国故事主题馆”“二十四节气体验馆”“大师传习所”,陶冶师生性情。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中国泥人博物馆、惠山泥人厂和惠山泥人研究所,探寻泥人的前世今生;寻访泥人大师,走进大师工作室,面对面感受匠人匠心;参观名人故居、红色基地,用泥塑作品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师生德行。学校制作二维码并在校园网和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让师生、家长通过“扫一扫”的方式就能迅速全面地了解泥文化相关场馆的信息,更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

二是“泥趣雅心”课程开发。学校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开发的方向与路径,以国家课程渗透与校本课程拓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化发展。学校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学校还通过少先队活动、研究性学习、少年宫活动等,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是“泥塑雅行”活动推进。学校将项目与活动有机整合,坚持校内和校外结合,常规与特色并重,帮助学生在体验、仿学和实践中传承非遗文化,锤炼优秀品格,提升核心素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经历中成长,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面对失败,学会大胆表达。校内活动多元演绎:“小小巡讲员”分享泥塑故事,“小小记者团”书写泥塑经历,“小小推介家”传播泥塑成果,“小小戏曲社”演绎经典作品,“小小设计者”传承泥塑文化。学校还整合校外资源,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拓展“泥塑惠人”校外活动阵地,通过联盟共享、社会共育和基地共建,培养学生优秀品格。

四是“泥人雅正”评价行动。学校以《和乐娃成长手册》集星争章的方式,对全体学生的品格成长进行过程性评价,并优化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努力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还创新使用“互联网+”评价手段,吸引多主体参与评价,体现新时代下评价方式的革新。

顾润生:项目有哪些创新之处?

周玲棣:一是育人理念创新。对照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明确非遗泥塑传承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指向学生品格的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匠精神的熏陶,真正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实现“非遗有传人、做中学做人、课程中育人、生活中立人”的育人目标。

二是课程内容创新。学校积极拓展“泥塑+”课程,将非遗泥塑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课程,设置“传承孝义品格”“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勤劳美德”等系列课程,通过学生个体“仿学·自创”、群体“协作·共创”、学校“辐射·再创”,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走向多元,從静态走向动态,实现育人方式的融合。

顾润生: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有哪些?

周玲棣:一是“活态传承”的内涵须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要有校本化表达,要进一步明确四大板块如何围绕“活态传承”进行推进。

二是评价方式还须完善。泥塑惠人的评价主要依托表现性评价展开,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程活动,创作泥塑作品,形成物化体系、可视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过程性表现和形成性成果的评价,让评价更有深度。

三是引领辐射还须加强。学校将有效整合校外资源,加强与省内外兄弟学校、校外主题场馆的联系,建立多方联动机制,联合本地文明办、社区、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组织,通过联盟共享、社会共育和基地共建,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责任编辑:汤淑蓉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课程融合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试论贵州苗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