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2023-06-18王存仓

新课程·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中华语文课堂

王存仓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融合着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与优秀精神品质。语文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综合学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学科核心素养,又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堂为载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视,进而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价值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发展与文明演变积累而成的文化特征与思想精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基础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提高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积极性,可使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逐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要求。

(二)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与综合素养的开发。以往语文课堂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但长此以往不利于语文教学价值的体现,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长期发展需求。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发展思维情感与提升文化认知的重要时期,教师将语文课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改革创新,加强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合与应用。这不仅有助于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还可以开展更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

(四)助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要以课堂为落脚点,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吸收与拓展,助力语文课堂增值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不仅与学生的生活与认知相适应,还符合当前主流文化发展规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知识点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综合素养,推动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通过高质、高效教学以不断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课业负担,从而达成“双减”政策的改革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更应将关注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加强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有效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及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涵,同时借助相应的课堂活动对其展开深入探究,进而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机会,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应注重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充分体现其中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做到自主挖掘文化材料,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不仅可以围绕《水浒传》的写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艺术成就进行介绍,还可以通过课文带领学生感受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带领学生逐渐体会到《水浒传》中人物的侠义精神与反抗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水浒传》有关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相联系,让学生跳出课文范畴,从宏观视角出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

(二)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既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又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者,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渗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初中是学生思维品质、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其间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融入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也可以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带领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展开文化探究,发挥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爱国精神”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然后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入《资治通鉴》等传统文化典籍让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分享阅读体会。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课外内容拓展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要素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渗透,助力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三)加强对课外文化要素的链接与融合

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學习价值,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对课外内容进行链接,保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课堂资源,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先做好准备工作,基于明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向选取链接的课外内容。完成教学准备之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渗透的有效性。教师加强对课外内容的链接,一方面起到对初中语文课堂的辅助性作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进一步接触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为例,教师教学应以体会文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为重点,引领学生对傅雷家书中的体会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课文对相关传统文化要素形成初步了解,并将学习关注点转移到传统文化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选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课后,教师还可以围绕《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组织开展讨论会,和学生共同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探讨,深化学生对链接课外文化内容的理解。

(四)围绕古诗词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课上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应着重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点以及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我国古诗词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短短几行字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因此,学生在理解上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古诗词内容,帮助学生对其意蕴加以感悟。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件呈现出诗中场景,并展现“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意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对意象进行排列,从而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实现对古诗意境的营造,实现对其情感的深入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呈现古诗词意象还应注重其在内容上的传递顺序与规律。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创作缘由、与岳阳楼的渊源等,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表达。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景物意象,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洞庭一湖”“春和景明”的景象,并通过景象带动情感表达,助学生感受作者“感极而悲者”以及“其喜洋洋者”之间的情感变化。最后,教师需要完成对情感意象的传递,学生通过学习背景意象与景物意象已经对作者的情感形成一定了解,进而站在客观角度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念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可让学生明白即便身处困境也应怀揣希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价值的提升。

古诗词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品质,同时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中蕴含的美感,通过作品语言鉴赏使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内涵。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很多古诗文,作者都擅长用修辞手法营造丰富的场景,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意味。如八年级上册的《相见欢》中作者就通过“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描绘出凄凉孤苦的场景,以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作方式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悲凉、愁苦。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强调其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加强学习并尝试应用到作文写作中。而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古诗《望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阴阳割昏晓”一句中“割”字的用法进行重点分析,作者通过这个字既可以展现出泰山伟岸的形象,将景色分成阴、阳两个部分,又可以显现出用字的巧妙性,进一步展现古诗词的意境美。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鉴赏价值,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学习的时候,应通过凝练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加深对其情感意蕴的理解。

(五)通过课堂活动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范围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室为主阵地,通过教师讲述的方式实现知识传递。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仅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组织相应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自由度,并且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来说,课堂活动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在更加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全面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渗透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课堂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其中,进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可以针对初中语文课堂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活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传统文化类别选择与资料搜集,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对相关传统文化的展示。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范围,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还有助于鼓励其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中的融合与渗透,教师应立足课堂,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内容与活动形式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为其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华语文课堂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