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2023-06-17邓美丹
邓美丹
[摘 要] 首先剖析了高职学生的情况,总结了历年来现代金融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改革对策和思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关 键 词] 现代金融概论;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169-04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在由数量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模式,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要求金融进行调整升级。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的开放发展,提高金融体系的活力和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人才需求,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不重视学生实践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培養适应企业、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需对金融的教学进行改革。同时,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须深化教育改革,并从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见。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本文将分析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在《意见》的引领下,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探讨金融学改革的新路径。
现代金融概论是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该课程共68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都是高职高专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概述、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国际金融以及金融风险与监管等。从教学模式上看,基本上属于“填鸭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金融知识,而台下的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很多学生没有做到知识的内化,使得其既缺乏实践应用,又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满足《意见》的基本指导意见,也不利于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同时,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和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深化,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势必要求金融人才具备充足的金融知识储备和掌握各种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这对金融行业的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现代金融概论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金融概论教学改革,有必要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学习动机分析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生源逐渐多样化,高职的招生对象不仅有普高生,还包括中职生,生源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呈现差异。通过向本校的2020级、2021级和2022级共258名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发放问卷调研(其中有效问卷为249份),结果显示,将近50%的学生只希望考试合格,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即可,没有获得课程考核优秀的内在驱动力。另外,由于缺乏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往往心理自卑感较重,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认为自己无法在大学获得优异成绩而自暴自弃。此外,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这使得其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学习方法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即为课堂学习提前做准备,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可针对性地听讲,这样学习知识时可以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现代金融概论作为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围绕货币、银行等方面阐述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知识复杂多样、理论性强,涉及大量金融原理,部分知识建立在数学运算推导基础之上。而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且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面对大量的金融理论,普遍感到困惑不解,不懂得如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运用,而这就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且认为课程内容教师上课会进行讲解,没有必要进行提前预习,因此只有大概10%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主动去进行课前预习,觉得课前预习是浪费时间。
部分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且没有掌握听课的方法,如一些知识点需要记笔记,但是学生不会记笔记或者不愿意记笔记,需要教师提醒记笔记,这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理论课程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少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从而会出现少部分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
课后复习是知识内化的一个关键环节,经过复习消化,可以系统掌握课程知识,但是课后复习的学生也仅占比18.3%, 一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和难题,并不愿意主动去请教教师或同学,只能被动地等待教师进行讲解,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知识的内化,使得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三、现代金融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较为落后
从教材的数量和质量来看,目前市面上出版的高职高专的现代金融概论教材从数量上看很多,但教材的内容大体相似,均从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货币需求和供给、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方面进行编著,内容结构基本相似,案例较少且比较陈旧,并不是近年来的金融热点。
另外,教材内容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从现有的教材来看,教材的内容并没有随着金融的发展而更新。例如,从货币形态上看,教材着重阐述纸币和传统的电子货币,但近年来出现许多新型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和天秤币以及我国现在正在推广使用的数字人民币等,现有的教材并没有涉及,但是学生对这些新型货币充满了兴趣;又如利息与利率,教材中往往重点讲述利率的定义、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以及利率的作用,并没有涉及我国现有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比如LPR作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它在贷款市场中发挥的相应作用以及基本介绍等,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但是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再如,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教材仅介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各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经常通过开展MLF操作来调节市场利率,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越来越注重使用这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几乎看不到对这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介绍。从以上可知,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的教材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的金融市场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方式偏传统化
教学现代金融概论时更多的是采用“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般来说,本门课程往往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教师利用PPT、板书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虽然这对于知识的传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且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存在主动表达的机会,使得课堂沉闷无趣,学生更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尽管教师会通过课堂提问、抢答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少部分主动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大部分学生是被动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不利于提升专业知识能力。
(三)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职业能力素养与理论培养不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而轻技能倾向,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一直以来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轻视金融职业素养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基础的理论知识和金融原理的传授,往往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在货币、银行和货币政策等相关金融理论讲述上,对于如何结合实际进行金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往往较为忽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很好地将知识进行转化。
(四)教学内容较多,且具有重复性
现代金融概论的前续课程是经济学基础,后续课程是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证券投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现代金融概论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几乎面面俱到,这导致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叠、知识点不够突出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73.5%的学生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再讲授,因为这部分知识在前续课程经济学基础已进行学习。另外,教材中的国际金融知识与后续专业课程国际金融重复,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把握重点,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缺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
现代金融概论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述,没有将相关的案例融合在教学内容中,但金融理论是非常抽象的,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从而不能把握理论的精髓。因此,如果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那么可以通过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也能通过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材料带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代金融概论在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理论课程,而传统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试,总评成绩由40%的平时成绩加60%的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课堂提问以及课堂表现,大部分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差不大,较为平均,这凸显不了平时成绩的作用。而期末成绩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的考核内容一般都是依据平时的学习内容来进行设置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获得本门课程的学分,在考试之前通常会复习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大部分学生为了拔高卷面成绩,往往会采用考前的突击复习战术,但这种方式仅仅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了一些理论知识,没有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考试过后,学生就会忘记相关知识,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 现代金融概论教学改革的建议
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和现代金融概论的教学现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带着问题学,促进学以致用
大学的学习应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本门课程开课第一周就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财经新闻,并找到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每次上课前10分钟让1~2个学生轮流讲述近期的财经热点并发表看法,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为了更好地对热点新闻进行讲评,学生需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挖掘其背后的金融理论,潜移默化形成金融职业素养。例如,2021年关于“碳中和”这一热点新闻,学生通过了解碳中和的概念、我国实施碳中和的原因以及目标等,阐述了其对经济的影响。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为致力“碳中和”目标的建议对策等。通过热点新闻的讲评,学生不仅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其他学生如果也关注了相同的热点事件,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可以形成知识的碰撞和火花,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金融知识体系
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一直在变化,除了讲授现代金融概论的传统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紧跟金融的发展步伐,透过新的金融现象,向学生阐述其背后的金融原理。如讲述货币层次的划分,不仅要讲述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M0、M1、M2的构成,还需要给学生讲述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突破了货币层次的划分,纳入M2中,而金融创新带来的后果是货币层次的模糊化,从而使货币供应量这一变量将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但是在教材中并没有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结合案例使学生理解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存在的问题,并引申出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新的金融术语,让学生理解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此外,由于现代金融概论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需要结合专业特性对相关内容重新进行编排整理,可以把整本教材的内容分成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是构建金融的两根支柱,即货币与信用;第二篇章是微观金融篇,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第三篇章是宏观金融篇,包括货币供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风险与监管。此外,任课教师还需要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整个金融大厦的框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设置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不宜设置太难。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授课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法、任务法及自主学习法等,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其精髓和内涵,如对于融资租赁这一信用工具,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它的概念和特征,会觉得不知所云,此时可以设计一个故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出租人、承租人和供应商,学生就能快速理解这些概念,并发现其特征并找到与经营租赁的区别,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校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书面考试,占到总成绩的60%,过程考核占比40%,即期末卷面成绩占的比重较高,但期末的一次卷面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可以借助学习通等平台构建题库,通过自动随机组卷的形式不定时进行小测,并将小测的成绩纳入期末考核,一方面可避免学生在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复习;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养成平时主动学习的能力,并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对于过程考核,除了关注课堂表现和考勤这些基本的因素外,还可将学生解析时事热点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激发学习的乐趣。现代金融概论课程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
(五)精心设计教案,选择适宜案例
于永正说过,教案一定要写,教案相当于作战计划。在战斗中,没有军队去打无准备之仗,若如此,肯定失败。教学也是如此,不写教案,随意想想就去上课,就能把课上好,不仅别人不信,我想那些不写教案的教师自己也不会相信。由此可见,教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平时应精心设计教案。
平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热点新闻事件,有意识地进行教学素材的积累,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当看到这则新闻时,要有意识地把它记录下来,把这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点弄清楚、弄透彻,当编写货币政策工具的教案时,就可以把这一事件融入法定准备金政策當中,从而使课堂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再如,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事件可以融入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引出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目的及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率市场化改革。
此外,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并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掌握和理解如何通过所学知识去分析金融案例的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有效地把控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举办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在丰富、趣味的竞赛氛围中共享知识之美,可以在班级或专业中举办金融知识竞赛,具体的比赛形式可参考《一站到底》《非常了得》等学生喜爱的知识竞赛型节目,把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比赛的题目中,从而激发学生参赛的热情,以赛促学,即让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赛选拔出“战神”,树立榜样,可鼓舞学生斗志,指引学生前进。
五、结语
本文首先剖析了本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学情,并总结了在现代金融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即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以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67.
[2]王小康.《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9):182-183.
[3]游丽彦.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金融学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7):18-19.
[4]赵聪,严雪晴,朱晓敏.新形势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学》教学改革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0(21):61-62.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