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23-06-17张文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水平结构化院校

张文彦

[摘           要]  教师是实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时代,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三教”改革的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中仍存在团队中教师个体定位不清晰、建设条件不扎实以及团队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分别从明确教学团队中个体教师的定位、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条件支撑以及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完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进而加强职业教育的持续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109-04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高职院校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队伍。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在未来三年左右要培育和建设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在当前职业教育地位与作用愈发凸显的形势下,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不仅有助于促进产教融合,还有助于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专业群建设的内涵发展

自“双高计划”实施之后,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当前国家经济与社会正处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期,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使产业链愈发复杂,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高职院校个体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团队协作作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全能人才的主要策略[1]。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新目标,其建设内涵主要是根据专业的性质与行业标准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其符合新时代产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总而言之,只有加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才能更高效地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目标。

(二)有助于“1+X证书”制度的高效实施

“1+X证书”已经成为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手段,同样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不仅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还是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制度。“1+X证书”制度具体是指在基本学历基础上增设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人才的特色化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还要提升培训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证书等级标准并开展实践培训教学,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1+X证书”制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教师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就必须有一个高水平、深度理解“1+X证书”制度的教师团队来开展“1+X证书”工程。

(三)有助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贯彻落实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由此可知,“三教”改革不仅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切入点,还是建设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根本内容[2]。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而教师是开展“三教”改革的主体,是完成教材、教法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创新,還有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贯彻落实“三教”改革,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教师个体定位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个体对自身职能定位认知不全面。首先,针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个体参与教师,高职院校并未制定详细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高校领导与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认知不全,导致后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与实施。其次,高职院校对教师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条件,但是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仅仅是重视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对教师的其他方面不够重视,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职能定位不清晰。最后,教师自身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与科研为主,对企业需求的变化不够了解,从而也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因此,只有教师明确个人教育定位,搞好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创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教师个体考核机制尚未完善。第一,教师实践工作制度不健全。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形式多样,但是部分教师很难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主要参与机会以校企合作为主,而校企合作中教师参与覆盖率较低,也就导致教师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第二,激励制度不到位。激励制度主要分为精神与物质激励,但是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进程,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取消了物质奖励,只给予教师精神激励,如晋升、培训、表彰等,从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教师无法主动地投入教学工作中[3]。第三,考核制度制定不规范。部分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等级的教师设置不同的考核制度;又或者是部分高职院校从最初的没有考核制度逐渐设立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的缺乏,极其不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从而对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造成影响。

(二)高职院校建设条件不扎实

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仅需要院校领导具有先进的思想认知,还要明确并落实建设条件。通过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主要条件包括三部分:一是高水平的人员保障。二是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较为成熟的可借鑒建设经验。整体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其建设条件不够扎实。首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双师型”教师稀缺、企业相关人员任教经验不足等问题,高质量的领头羊人物更是缺乏。其次,高职院校缺乏较为充分的资金支持,由于经费较少,只能在部分专业中建设少数教师团队,若要推广至全校,就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而寸步难行的困境。最后,由于在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缺乏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样板,导致高职院校只能在边探索边尝试的道路上实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这就会降低建设的实效性。

(三)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建设不足

教师团队是促进成员共同进步与发展的整体。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点。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如教师共享意识的缺乏。共享指的是团队队员借助各种方式将自身的知识分享给其他队员,从而实现共同使命、共同发展。每一位高职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是并未将自身知识共享到教师教学团队中,再加上对自身成员身份认知的不足,导致教师尚未形成良好的共享意识,从而不利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文化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学团队主力军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塑造高品质的合作环境,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成员要积极参与到团队文化建设中,共同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向高水平结构化要求迈进。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一)明确教学团队中个体教师的定位

一方面明确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已经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要明确其自身专业发展目标,进而引导教师全面发展。首先,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外出学习与进修机会。不仅要提升管理层、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还要制订高层次人才储备计划,如国外学者访问计划、国内教师进修计划、专业技能大师培养计划等,为教师的个人与团队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从而构建完善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其次,为教师提供多种实践机会。为了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不断加强二者之间的人才互通性,设置专业教师到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心、校企公司等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工作,实现教师专业知识向技术知识的转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教师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培训计划、校企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使其投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岗位中,积累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要合理制定教师个体认定机制[4]。可以采用分层的方式制定标准,如初级、中级、高级,根据合理的标准评定不同层次的教师,这是调动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总而言之,明确的个体教师定位是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

另一方面合理制定教师团队中个体教师的考核机制。构建规范的个体教师考核机制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掌握良好的实践教学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两种能力。由此表明,高职院校要不断规范教师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教师实践制度。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实践制度,部分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行为过于表面化。故要不断去除形式主义,贯彻落实教师实践制度。同时还要合理设置教师实践时间,如2~4年内教师实行轮岗实践,2~5个月进行脱产学习,引导教师深入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中,真正发挥教师实践的价值,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其次,制定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引导教师自发地、积极地投入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进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等级的教师制定不同的激励制度,将能力一般与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加以区别,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如可以每月在教师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加发100~200元,并且不定期为其发放相关证书,使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个性化制定激励制度,不仅有助于激励教师个人发展,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团队的水平,进而保障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高效建设。最后,要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单一的认定方式无法发挥长效作用。高职院校要实行抽查、双向评价等方式,将考核机制落到实处,让教师实践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还要重视考核机制的动态化,如可以制定4年的考核周期,对考核合格的教师继续实行奖励,取消考核不合格教师的认证资格与奖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考核评价机制的作用,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条件支撑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规范的制度要求与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团队管理制度体系。而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特征是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故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要校内不同部分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同时管理者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并由管理地位转化为服务地位。其一,要发挥科研项目的作用,从而构建规范的研究队伍。当前高等院校在研究课题、改革课题的申报工作中,要求项目参与人原则上不得超过五人,同时参与者还要具有相关项目的研究基础,这就说明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规范与稳定的研究队伍。例如在团队结构上,既要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又要制定合理的参与人员年龄范围,保证研究人员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保证;在课题类型上,要引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校园专业教师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并且要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项目研究工作中,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增添活力,同时也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其二,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5]。因此,高职院校要设置专门的资金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同时还要制定规范的资金使用准则,并且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设置专门的资金账户,对专项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还要委托第三方定时对专业项目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团队文化即在教学创新队伍建设中,团队内成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而自主地朝一个目标努力,這种行为动力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优秀的团队文化是构成教学创新团队的主要因素之一,团队文化作为教师教学创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队魂,其必须是富有特色并且具有凝聚力量的。而团队内的成员创造性的劳动,是促进教师教学创新队伍生命力诞生和创新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创新队伍可以从四个方面凝练出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一是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使团队作用大于一般组合群体的重要内容,是实现1+1大于2的重要条件[6]。同时,团内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能够使共享资源发挥最大作用。首先,高职院校既要促进团内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又要使其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让成员之间突破利益性合作走向利益共享。其次,团内教师成员之间也可以借助产教交融平台进行项目研讨合作及项目需求分析,使信息发挥出最大价值,使教师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与能力。最后,学校应将资源共享制度推至首要地位,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如积极组织研讨会议、设置产教交融平台,为推动企业、学校、教师三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三者之间的人才流动与互通。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交流平台促进成员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密切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还能提升教师的共享意识。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开展知识信息共享不仅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还是教学团队的重要特征,在现有知识的不断创新与更替中,动态化地掌握企业与学校的信息,进而实现教学创新团队的良好发展。二是体现产教融合的文化。合作企业的专兼职教师是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团队建设需要资源融合,团队文化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教师教学创新文化。三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工匠精神具体指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力争极致的精神理念[7]。工匠精神的诞生,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日后建设高水平团队的重要基点。同时,还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体现专业特色文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般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组建,其专业面太过单一,但是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就需要团队文化与专业特色相融。

总之,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不仅表现在建设形式中,还体现在具体的建设内涵中。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并分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不足,创新其团队建设模式,构建出可借鉴、可行性较强的新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体系,使其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梁彩霞.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9):70-78.

[2]孙君辉,吴雪萍.知识管理视角下“双高”学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9-24.

[3]李芩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1.

[4]邵建东,牛晓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特征差异及关系研究:以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1(4):103-108.

[5]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3):86-89,94.

[6]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93-96.

[7]曾庆珠.基于“金字塔”模型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9,18(8):78-8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高水平结构化院校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