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大椎在防治血管性痴呆中的理论探讨

2023-06-17陈翠侯敏母佳鑫赵永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温通血管性痴呆大椎

陈翠 侯敏 母佳鑫 赵永华

摘要:近年来通过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艾灸对于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日渐明确。艾灸大椎穴发挥其温通的作用,激发督脉之阳气,活血化瘀,以达补肾健脾,濡养脑窍之功。笔者拟从中医认识、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防治应用方面,对艾灸大椎穴在防治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艾灸大椎穴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艾灸;大椎;温通;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245.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5-0081-03

血管性痴呆——是当今世界疾病研究的重点,日趋多发,逐渐成为我国老年性痴呆的第二大高发类型[1]。其以记忆力、认知力明显下降,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明显减退,同时部分患者伴有情绪和行为障碍[2]为主要表现,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对于患者来说,血管性痴呆不仅仅给患者个人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对于他们的身心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是目前已知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3],在血管性痴呆发病的早期,若及时进行干预可有效的阻碍后期疾病的发展。

针灸对于各种疾病的防治被广泛研究,然而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许多临床医师对于针刺和艾灸没有进行严格的分割,往往将针刺及艾灸一概而论。关于“艾灸”,我国最早的记录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对于各种疾病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中医理论和西医研究方面对艾灸大椎穴防治血管性痴呆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为艾灸大椎穴防治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中的进一步推广和應用提供理论基础。

1中医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古代医家很早认识到本病的病位在脑。血管性痴呆,在明清以前,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4]。又言“痴证”、“呆痴”、“呆病”、“癫痴”等,主要表现为健忘、神情呆钝、语不达意等,清代朱时进曾言“不知人事而行动失常者,谓之痴;语言不出,坐而默想者,谓之呆。”其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事物留存于脑中,经过脑的“加工”,形成我们的意识,正如明朝金正希曰:“人之记性,皆在于脑中……凡人外见一物,必留一形影于脑中。”脑主宰机体精神意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楚、思维敏捷、记事清晰。其发病多在于髓海失聪,脑失所养;或实邪内阻,上扰清窍。

1.2痴呆的发生与机体精、血、气的自然衰老过程相关

1.2.1与肾精相关肾,主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八八,则齿发去……”,形象说明了机体由少至壮、由壮至衰的发展中,肾精贯穿始终,肾精盛则机体实,肾精虚则机体衰。肾精作为机体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与髓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中有描述:“髓则肾主之。”机体久病或随年龄的增长肾脏功能减退,肾精衰少,久之则髓海失聪,脑失所养,致使出现智力减退、动作迟钝、行为异常等症状。故而,清代的王宏翰在《医学原始》论述人脑的记性功能特点时总结到:幼年交涉未杂,物诱未开,其心净矣,易于受存物象……至于老年渐归消耗,如何不易忘耶?且幼时脑髓犹嫩,比孩提之未凝者则已凝,比之老大之坚燥则未燥,故幼年易记于壮老耳。这些论点皆说明了痴呆的发生发展规律。

1.2.2与血相关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其生成及运行是机体康健的一大关键因素。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肾精随生长变化至老年逐渐亏虚,血液化生减少。血管性痴呆患者大多久病,气血不足,而髓海位于脑部,血液上行力量减弱,致使髓海失于濡养,再加上气虚循环减慢,易形成瘀血,导致痴呆症状的发生。

1.2.3与气相关机体血液正常运行多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及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曾云:“脉有根本,人有元气。”肾为气之根,元气生于肾精,根于命门,通行三焦,有推动各脏腑、经络、形体等功能。肾精足则元气足,肾精少则元气衰。血管性痴呆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肾精化生元气逐渐衰少,其推动作用逐渐减弱,气滞而致机体血液运行不畅,易形成瘀血而致痴呆。

1.3医家认为,瘀血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血证论》云:“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血管性痴呆多发病于中风之后,中风日久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加之久病易虚、易瘀,瘀血内生,阻碍清窍,气血津液难以上行濡养,气血津液流通不畅,而致瘀血愈重,痴呆则随之日渐加重。

由此,我们可得出在血管性痴呆疾病的发展中,以肾气亏虚为本,血瘀为标,共同造成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

2血管性痴呆的西医病理机制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皆是血管性痴呆发病的高危因素[5],脑区的低灌注血管性疾病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目前提出的发病机制大多围绕分子及遗传机制展开[6],包括炎性反应机制、胆碱能的通路损伤、氧化应激反应、兴奋性毒性作用、肠道菌群失调等[7]。其中炎性反应机制在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中的认可度较高。

炎性反应是机体为了防御而产生的组织细胞反应,对于机体所起到的作用理论上应是正向的,然而其在某些条件下,其产生的效应却是负向的。在血管性痴呆的发展中,脑缺血导致脑区低灌注,进而损伤内皮因子,产生炎性反应,致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机体血管与血管壁的天然屏障,与体内多种物质协同作用(如血小板、白细胞等),参与血管运动的调节,维持正常的血液流。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一方面导致血管活性因子平衡失调,影响体内血液流速,血液流速减慢,逐渐形成瘀血[8];另一方面,血小板活化,血栓逐渐形成;另外,参加炎性反应的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产生的代谢物可进一步加重血管瘀堵状态。有相关研究表明,炎症相关因子会触发炎症级联反应,加重脑损伤[9],逐渐造成记忆力、认知力下降。

3艾灸大椎与血管性痴呆

3.1艾灸法艾,全草皆可入药,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化学成分包括烯类、樟脑、龙脑及少量醛、酮、酚、烷烃及苯系化合物等[10-11]。艾草燃烧的过程中,其中有效成分可提高机体免疫力[12],改善机体微循环[13],最终起到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目的。

艾灸对于机体发挥的作用主要通过热效应、光辐射效应、药物效应等[14]来实现的。近几年已有研究证实艾灸的温通效应作用机制是通过热刺激而实现的,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而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15]。通过灸法,一方面作用于局部热刺激,扩张该处的毛细血管,影响血液流速及淋巴液的流通、分布;另一方面是经过穴位的刺激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高。通过对体表热刺激的研究发现,艾灸某些穴位能够改善对应部位的微循环,表现为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微血管管径扩张,且在艾灸停止后,其作用仍可以持续一段时间[16]。“灸者穴之用也,穴者灸之法也。灸不离穴,效由穴生。”艾灸作用于穴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灸法的作用。

3.2大椎穴——阳气之海大椎穴,始记于《黄帝内经》,如“大椎以下主尻尾及傍十五穴”;“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其别称“百劳”,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手足阳经与督脉相交之穴,汇聚手足阳经及督脉阳热之气,为升补阳气的强壮要穴。督脉上行入脑,与肝经交会,分走脊里,沟通肾脏,为“阳气之海”,由此通过督脉将肾脏与脑联络起来。肾脏化生肾精,上行濡养脑窍。《针灸甲乙经》中云:“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刺入五分,灸九壮。”正可谓阳气盛则可调节气血,补虚壮实;阳气衰则卫外屏障不牢,百病暗生。艾灸作用于大椎穴可振奋手足阳经及督脉之“阳气”,充分发挥艾灸温通、活血化瘀的作用。

3.3艾灸大椎穴的临床治疗艾灸大椎穴防治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上有着简单经济、临床疗效明显的优点,被多名专家所研究。对于艾灸特定穴位大椎穴防治血管性痴呆,江淮名医蔡圣朝曾提出“神-脑-督脉-肾-任脉”理论体系[17],蔡圣朝认为,通过督脉将脑、肾、任脉联系起来,共同构成“广义之脑”,继而将元神之府的功效发挥出来,通过艾灸督脉组穴,能够对血管性痴呆起到治疗作用。另一名全国名老中医杨骏曾提出“化瘀通络灸法”[18],并带领团队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发现艾灸大椎及头部组穴对于治疗血管性痴呆可能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通过对损伤血管和神经细胞的保护,促进神经细胞新生,提高其认知和生活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

艾灸大椎穴发挥温通作用。“温通”指的是“以温促通”,而“通”的意思是通畅、通达、通调。艾灸的温通效应就是对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并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20]。《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艾灸大椎穴可通过刺激督脉经络发挥其温通的作用以达到消散脑内瘀血、畅通脑部血络的目的。而《素问·刺法论》中表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皆着重强调了正气对于人体发病的影响,顾护正气,首当其冲为扶助阳气,艾灸特定穴位大椎穴,可以通调头部气血,促进脑络气血运行,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功能。通过艾灸大椎穴,活血化瘀、升补阳气、补肾益髓,促进脑部血液流通。

同时,临床研究还发现艾灸督脉大椎穴可以通过改善脑部代谢从而促进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21],而其临床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良性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损伤和减少炎性因子释放进而保护脑部神经元来实现的[22]。艾灸已被证实能够通过调节多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以抗炎症反应,保护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23]。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键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害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4结语

艾灸对于防治血管性痴呆,目前研究主要在于大鼠模型,疗效良好,然而因其在临床治疗中治疗疗程较长,效用发挥较慢,患者不能信任以及治疗需得家属陪同等问题,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并不愿意选择艾灸治疗。笔者认为,若能够将艾灸大椎防治血管性痴呆的理论及其疗效更进一步的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及基础实验,未来对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将会迈出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1]Zhen-Xin Zhang.Dementia Subtypes in China:Prevalence in Beijing,Xian,Shanghai,and Chengdu[J].Archives of Neurology,2005,62(3):447-453.

[2]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论治指南》编写组.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9(35):2737-2744.

[3]THALDR,GRINBERGLT,ATTEMS J.Vascular dementia:different forms of vessel disorder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in the elderlybrain[J].Exp Gerontol,2012,47(11):816-824.

[4]姜德友,張宇,袁颍超.痴呆病源流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2):1-3.

[5]卓晓贵,方兴.血管性痴呆中西医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9):184-187.

[6]刘海燕,赵超蓉.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334-338.

[7]陈昭,吴林,蓝雪琳,等.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14[2021-08-01].

[8]马青,唐民科,孙文燕.血管性痴呆中医发病机制现代研究述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212-215.

[9]陈粤瑛,宋晓楠,杨树龙.炎症相关因子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35(7):693-699.

[10]尹庚明,孙宁,朱锦瞻,等.艾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化学,1999(1):55-58.

[11]静文,刘立鼎,陈京达,等.艾蒿和野艾蒿精油的化学成分[J].江西科学,1998(4):65-68.

[12]黄畅,蒋洁,刘钧天,等.艾灸及艾烟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220-3223.

[13]杨佳,赵百孝,韩丽,等.不同浓度艾烟长期干预对大鼠血清vWF及ox-LDL表达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3,8(8):859-861.

[14]陈丽梅,王慧,曾鑫,等.艾灸对能量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2):919-923.

[15]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879.

[16]徐森磊,张宏如,顾一煌.艾灸温热刺激对血流量的增加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探讨[J].針刺研究,2018,43(11):738-743.

[17]朱才丰,潘洪萍,贺成功.蔡圣朝主任医师针灸治疗痴呆学术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10-112.

[18]邹坤霞,雍启正,翟静静.杨骏运用化瘀通络灸防治血管性痴呆学术思想浅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2):37-39.

[19]姚婷婷,李博,张媛媛,等.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外周血BDNF、VEGF水平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4):53-57.

[20]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879.

[21]朱才丰,杨骏,蔡圣朝,等.艾灸督脉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32-135.

[22]李超,朱才丰,王雪伟.艾灸督脉组穴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4):27-32.

[23]强晟,朱德淳,张建斌.艾灸干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21,37(3):58-60.

(收稿日期:2022-09-02)

猜你喜欢

温通血管性痴呆大椎
基于红外测温的火针“温通”效应改善脊髓损伤作用靶点研究*
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效果中的应用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地震云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奥拉西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