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2023-06-17卜雪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高科学素养科学

卜雪章

[摘           要]  “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建设宗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对学生个体健全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双高”背景,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结构进行阐释,从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可行性路径,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双高”背景;高职院校;科学素养;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89-04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科技是21世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公众的审核影响。历史与现实证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兴旺发达的关键。尤其是在特殊时期,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显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只有重视科学素养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会上,通过职业间的差异来进行科学素养普及;在学术上,通过科学研究工作来渗透科学素养;在教育上,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活动增强科学素养的引导。在国务院新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明確提出:“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分别实施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的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现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由此可见,加强对青少年科学素养开展深刻讨论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改革和各个行业领域的改革创新发展,更需要科学素养建设担当社会使命,作为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群体,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民族复兴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牵引的职业教育改革,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切实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科学素养培育总目标,通过调动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资源,引导全员、全方位、全程参加,打造校内外一体化、立体式科学素养培育体系,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双高计划”的落地落实,为四川北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彰显职业学校的育人特色。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演化

“科学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化学家、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J.B.Conant)提出来的,他认为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是科学家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科学素养”在我国的研究源于1989年张仲梁博士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探究,在2000年颁布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四个维度。到了21世纪,“科学素养”一词频繁出现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相关课程标准中,并提炼出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科学素养培养要求。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结构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对象来看,我国“科学素养”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青少年(3~18岁)和普通公民(18岁以上),对于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培育问题更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科学素养往往被放置于普通公民的研究范围内,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属于较高文化程度的公民,他们的性别、专业、教育经历、家庭背景、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其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同,所以大学生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结构。

结合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PISA、AAAS和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对“科学素养”给出的阐释和定义,本文认为大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科学知识。能对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假设等方面进行解释;了解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设计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科学事实。(2)科学能力。能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科学态度。能尊重科学,充分认识科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能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与解决现实问题。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水平,如果大学生能形成好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时期这个思维活跃阶段养成好的科学素养水平。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为对我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对其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三个年级共957名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占比分别为48.35%、30.49%、21.16%。

2.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和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为基础,从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三个层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共设置相关问题40个,问题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理、化学、生物、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进行了调查和评价。

3.问卷回收及统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星的形式,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957份,共有效回收935份问卷,问卷回收率达97.70%。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根据米勒(Miller)体系和方法,对问卷星中的40个问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问卷得分等于或超过2/3者计为基本具有科学素养水平。统计结果显示,我校有49.31%的学生基本具备了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科学知识

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知识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总体来看,在性别比较上,男生(43.26%)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女生(30.27%),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社会分工、生理结构、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对不同科学类目概念的理解上,大三学生明显优于大一、大二学生,且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素养培育计划,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科学能力

所谓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没有显著差异,如课堂教学、电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课外读物等,而其中课堂教学、电脑和手机则是学生日常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获取科学知识的网络渠道方面,学生主要利用百度、搜狐、学术网、知网等搜索引擎和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获取科学信息和相关知识;在经常参观的科普类场所调查中,学校图书馆、科普惠民基地分别占比32.47%和35.49%,地方文化科普基地、动漫科普基地、文艺社科普基地分别占比20.23%、18.31%和17.25%,本次调查中学校图书馆和科普惠民基地的比例最高。

3.科学态度

(1)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知

调查中有83.47%的学生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通过正确操作实验,获取真实数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与他人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可以判断自身实验存在的不足或优势;仅有4.63%的学生认为在研究时,可以借鉴或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有着端正的科学研究态度。

(2)对科学精神的态度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②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③具备勇于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调查中有67.2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有的学生认为具备科学知识或掌握科学方法就等同于科学精神,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越多,就越具备科学精神。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所以有没有科学精神都无关紧要,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科学精神存在认知误区。

四、“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路径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治理体系重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机遇,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培养及个性化教学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因此,我校以“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学生科学素养现状,通过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以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原则,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探究的积极性,转变学习方式,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双高计划”的落地落实。

(一)融于课程体系,推进科学素养“进教材、进课堂”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设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构建具有鮮明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双高计划”全面实施背景下,我校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和学生科学素养需求,牢牢把握第一课堂主阵地,不断强化课程主载体,坚持“学科渗透+专业渗透”双轨并行,有力有序推进科学素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渗透于必修课程

(1)渗透于专业学科课程

针对学生整体科学素养不足的现状,将科学素养要素融于不同专业学科课程之中,以专业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例如,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类、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科学素养培养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工智能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编程素养、技术素养和认知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渗透于公共基础课程

相比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更具优势,更有利于体现全方位育人理念。例如,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英语教师将科学素养的内涵穿插体现在各种类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结合学生的专业,带领他们了解和学习前沿科学知识,如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类专业);仿生学、材料成型、新能源电车应用(机械类专业);光电子、微电子(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学术期刊和专著搜索学术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贡献力量。

2.渗透于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类教育课程,其课程涵盖文学与审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创新创业等类别,采用阅读经典、项目参与、深度研讨、情景模拟、思辨分析、多学科训练等方式,促进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厚植科学人文素养是一个滴水穿石、积少成多的过程,我校通过开设经典诵读、中国文化、书法、信息技术等多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里的中国——走进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十五讲》《信息技术(基础+拓展)》《科学素养》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把握人文精神的同时,准备把握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融于第二课堂,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我校在第二课堂认真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雄鹰计划,实施学生个人发展361素质工程达标行动,有效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能力、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能力、文化沟通与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能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能力、社会工作与领导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1.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是推进“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以提高人文素养和技能素质为依托,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主要包含思想教育类、文明修身类、学术创新类、就业创业类、社会实践类、文体活动类、志愿服务类和生态环保类等项目,将科学素养培育融于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活动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缓和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释放学生的青春能量,而且能为学生打造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我校举办“大学生科学素质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推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树立“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举办大学生素质拓展讲坛暨“青年科学家进校园”分享会活动,邀请中国青年科学家来校与青年座谈,分享科研历程,讲述奋斗故事,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与疑惑,展示青年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和科学精神。

2.开展数学科普活动

数学是自然科学和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数学的学习与运用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我校有一年一度的数学学科月活动传统,在每年的活动月中,围绕数学创新实验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数学科普活动,采取数学家科普授课、优秀学生参与实习等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建模大赛,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让学生认识数学模型在科学、社会、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作用,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建设创新型校园

我校厚植创新文化,将知识产权、科技服务、创新创业三项工作紧密结合,提升广大师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激发学校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一是常态开展知识产权活动。利用“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树立大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利用“中小微企业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开讲企业成长故事;利用全国科普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通过讲座、展播等形式感受知识产权的力量。二是知识产权进课堂。与第三方知识产权机构合作共建知识产权教学团队,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资源建设,目前与广元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开设知识产权远程培训课程,每届学生注册国家知识产权局平台学习人数2000以上,2022年注册该平台学习学生3100人,考试合格率高达98%。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进行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既可以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科研工作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积极利用高校科研团队平台(工作站),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育人机制,为学生搭建科技训练项目、自主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尝试创新创业。我校举办“技能竞赛周”“双创训练营”等,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如针对机械类专业,以“智创未来,共享发展”为主题,设置教育教学创新、创新创意设计及模拟创新实践等赛项,助力锻造学生科学素养。

(四)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学校育人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为宗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理想信念、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实习工厂、孵化园等科普场所资源,开展科普志愿者活动;以学校科普惠民基地为主阵地,联合四川省青少年文艺社科普及基地、四川省动漫科普基地、广元三线文化科普基地、廣元学风传承示范基地,面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五、结语

学生成长成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高职“双高”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崛起,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形态变化、商业形态演进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正在持续地变化,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青少年是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塑造自己科学素养的同时承担着向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精神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敢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科研团队平台、第二课堂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用,打造科学素养培养主阵地,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科技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吸收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素养,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春鸿.论“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6-9.

[2]刘红红.“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工作对接“双创”人才培育的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1):232-233.

[3]许杰,胡号.“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5):15-19.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双高科学素养科学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