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职“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2023-06-17王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创专创融合

[摘           要]  三螺旋理论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主体“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式。結合当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中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政校企三方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合作方式。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强化保障、明确目标、厚实基础、注重实践、稳定师资、拓宽评价,研究科学合理的“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培养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  三螺旋理论;专创融合;“三创”教育;专业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33-04

“三创”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培养其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要求供给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习等资源,帮助毕业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球正面临着21世纪以来最大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促使经济、社会及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同时伴随着以创意经济为表征、以创意创新创业人才为支撑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1]。这些都必然要求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主体的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融合“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方面

“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对跨学科专业知识的重构,是一种新的教育尝试,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由不同部门分管,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组织协调机构,推进专创融合时无法明确实施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与结果等要素。并且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缺乏创新,对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等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对教师完成教学科研成果或指导学生参加“三创”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以及“三创”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奖励不足,难以激励引导专业课教师把教学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创融合教育中来。以上种种管理体制中显露出来的诸如组织机构不健全、实施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发展。

(二)培养目标方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首要任务,缺乏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职业精神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重点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理实一体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工程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对于“三创”能力培养的表述仅仅是将各专业通用的内容生搬硬套,没有和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总体看来,学校缺乏系统规划,未将“三创”元素全过程有始终地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法做到“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三)课程体系方面

高职院校关于专创融合教育的理念、模式、内容等并没有大的改变。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开设一些诸如全校性“创业基础”通识课、必修课或创业进阶选修课、专题学习等与“三创”相关的课程,同时结合零散的讲座、就业指导等形式辅助,专创教育课程存在碎片化、耦合度不高等问题[2],且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意愿和参与水平,缺少多层次和多样性的需要,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授课模式仍然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平台方面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源条件不足,加之对专创融合实践平台的认识理解并不到位,实践体系依然侧重于对相关职业工作能力进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三创”实践相对薄弱,且专业实训平台与“三创”实践平台相脱离。此外,学校常常通过单一地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简单地指导学生注册公司创办企业等方式进行“三创”实践活动,其受众范围较小,且这种创新都是在脱离专业课程、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完成的,造成“三创”实践与专业实际脱节,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影响学生“三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师资力量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完全建立稳定的专创融合型教学团队。现阶段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科研功底夯实,但其大量精力投入在课内理论教学,对“三创”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意愿不够迫切,缺少与之对应的创业工作管理和创业实际案例做基础,不能及时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活动,整合创业资源。“三创”教育的师资多为主管毕业生就业的行政人员或接受过短期培训的辅导员及少数专业课教师,他们尽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创业经验。两者师资分离,使“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难以实现有机结合。

(六)评价机制方面

由于“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效果评价内容相对广泛,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要素量化处理困难,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创融合的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主要以靜态卷面考核为主导,缺乏描述性的定性评价以及对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平时作业、测试、项目完成情况等过程性评价。此外,不注重多维度多样化的考核,未能将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三创”竞赛、专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评价科学准确地与专业评价进行充分融合,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尚未构建完善的专创融合考评体系。

二、三螺旋理论对“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指导意义

(一)三螺旋理论的概念

三螺旋最早应用在生物领域,用于描述环境、基因和组织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首次提出以“大学—产业—政府”为要素的三螺旋理论,用来描述三方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的关系[3]。

(二)三螺旋理论的意义

高校“三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对“三创”教育发展历程中政校企三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剖析,逐渐清晰政府、学校、企业三主体的定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融合时的摩擦,有条不紊地推动专创融合。三主体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组织结构,建立起牢固而密切的关系,推动校内外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要素的融合,促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三)三螺旋理论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以“资源共享、互利共生”为出发点,引入政府、企业深入融合与联动,成立三螺旋主体共建共管共育委员会,依托政校企三主体合力建设的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主动搭建顶层政策设计,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联合社会机构搭建互动合作公共信息平台谋求共赢,在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大学生创业园区、产业园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促进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互通。其次,体现企业协助作用,主动与政府政策对接,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效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通过向学校分享创业经营的经验、创业实践人才、真实创业场所,既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创新能力,又能提高专创融合教学质量,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为企业储备优质人才做好准备。最后,充分利用学校的主导地位,积极联系有关行业企业,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革,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实施路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三创”能力和综合素养。政校企协同作用,突破了过去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创新资源可以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从而形成“三创”教育多重叠加螺旋向上的效果,大大丰富拓展了教育成果。

三、构建“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强保障,成立政校企三螺旋主体共建共管共育委员会

在顶层设计上,首先,构建和完善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的联动管理体制,成立政校企三螺旋主体共建共管共育委员会,凝聚优势资源,构建基于三螺旋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包含思维、知识、实践、应用在内的四维度高效交互情境,把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其次,高职院校应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专创融合搭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实训基地、科创园以及各专业院系、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创融合教育领导小组,各部门科学分工、权限清晰,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执行。最后,制定和创新激励保障制度和政策。其一,制定“三创”教育教学成果激励保障制度和政策,引导和支持全体教师参与专创融合改革与实践。其二,制定有关创业基地管理、学分兑换、“三创”大赛、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等相关制度,形成由“三创”教育学院推动,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良性教育工作机制。其三,调整优化学校经费支出结构,设立专项资金,对专创融合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生等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保证专创融合工作能够落地、落实、落细。

(二)明目标,注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素养

专创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一起,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相关行业、产业对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专创融合理念融入其中,梳理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总体目标,明确各专业的综合素质类别。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要求具备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HTML5网页设计、JavaScript脚本语言、jQuery前端开发、Bootstrap使用、Vue架构设计、前端开发、数据库管理应用、动态页面开发、Node.js、PHP后台开发等知识和技能。除本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创意创新思维、创新创业基础、商业模式、创业风险、计算机法律法规等“三创”知识。

2.能力目标

要求不仅具备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开发静态页面、设计网页布局、使用Vue开发微信端或者手机端单页面App等Web前端开发能力,还需具备数据库开发与管理、Java桌面应用程序开发、PHP技术开发动态网站等服务开发能力。此外,学生还应拥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表达、协作等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再学习、再创造能力。

3.素质目标

要求具备科学、合理的创新观与创业观,遵循创新、创业规律,有严谨的职业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有优秀管理素质。

(三)厚基础,形成“德技并修、专创融合”三模块课程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由学校主导的政校企三螺旋主体需紧紧围绕“三创”意识培育、能力培养、实践锻炼这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共同商议制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岗位需求、创新创业理念、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合,系统构建形成特色的“德技并修、专创融合”三模块课程体系。依托“意识素养、知识技能、实践拓展”三个专创融合课程模块,采取主修、辅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级式教学。意识素养模块:针对所有的大学生,设置了一系列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三创”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意识素养,引导和塑造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意潜力。知识技能模块:将“三创”融入专业教育,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发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智慧职教、职教云、大学慕课(MOOC)、超星学习通、蓝墨云、学堂在线等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专创融合文献资料库、案例库等教学素材。实践拓展模块:注重案例分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三创”培养第二课堂,建立学分银行,推行岗课赛证融通。通过对课程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推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

(四)重实践,搭建“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立体化育人平台

实践教学是提高专创融合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校需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互动,准确把握创新目标,了解创新需求,搭建专创融合“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立体化实践育人平台,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活动方式,构建“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科研转化”的专创融合模式,实现教学、实践、竞赛、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三创”实践能力。首先,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中,学校与政府、产业、企业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研究确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切合企业生产实际、紧密匹配各种实践环节创设有专业特色的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情境:专业群公共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在此情境中根据实际生产工作流程中的需求进行知识的筛选和课程的教学,完成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的分级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单元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学生从基本素质→专项素质→综合素质→“三创”素质的四级递进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其次,通过与各教学部门的协调配合,打通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功能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色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包括技能大比武、金点子大赛、课程“三创”作品大赛、职业技能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例如移动应用开发团队可利用软件开发实训室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创新创业项目。通过这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将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并营造浓厚的“三创”校园文化氛围。最后,高校应以“三创”竞赛为抓手,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以项目式教学为驱动,探讨比赛成果与课程任务交互转换的可能性;以科研平台为载体,鼓励师生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使得教学、实践、竞赛、创新创业、科研相互分离的问题得以改善,推动“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五)稳师资,打造“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复合型师资团队

落实“三创”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专创融合的实施成果。在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支持下,通过不定期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互联网+”大赛为主题的师资培训与大赛指导经验分享会,采用专题培训、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形式,指导教师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切实增强课程育人的实效,全面提升“三创”教育师资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校企双方还可以结合专业实际优化师资结构,互培互育,引技引智,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校企混编复合型师资团队。聘请的行业导师主要由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工程师等行业内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主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实训资源开发、“三创”项目的指导等。“请进来”的行业导师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对企业的运作过程非常了解,并且在技术革新方面具有影响力,能够为“三创”教育提供大量符合实际生产的真实案例。此外,学校还应激励专业理论知识雄厚但缺乏创业经验的校内专业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通过访问工程师、企业管理者深入生产一线,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管理流程,提高对新知识的接纳能力和实践创新应用能力。校内外混编师资团队深入交流,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共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三创”实践活动中。

(六)宽评价,探索“线上线下、注重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

由于专创融合教育具有重应用性、强实践性的特征,且内容综合化、课程载体活动化,导致成果难以量化,不能单纯以书面考试、课后作业等常规、单一的检测手段加以评价,而应该有与之相呼应的“宽评价”。因此,提倡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模式[4]。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拓宽其知识面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全面检验考察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持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转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期末考试,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征、学期阶段、课程性质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考核方案,建立无固定标准答案的发散型考核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程设计、随堂测验、发表论文、发明专利、实践报告、实习报告、技能考证、创意产品设计、创新创业比赛、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体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

四、结语

三螺旋理论为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政校企三主体的协同联动打通了三者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以往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约束,从而解决和完善专创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创新资源橫向流动与纵向提升,形成多级倍增螺旋式上升效应,扩大专创融合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黄扬杰.复杂系统视角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J].教育研究,2022,43(8):110-120.

[2]赵艳霞,王大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盐化工,2022,49(3):131-133.

[3]汪玲,冯松宝.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7):131-132,138.

[4]王禹.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推进路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52-55.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三创专创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