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海报中繁体字的错用试析繁体字使用的几种常见错误
2023-06-16王乐之
王乐之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满江红》宣传海报混用繁体字和简体字,引起了许多观众不满,特别是把岳飞词《满江红》里“怒发冲冠”的“发”字繁化成了“發”,而不是“髪”,更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实在说不过去。
“髮”和“發”都是“发”的繁体字,其辨析使用不是义务教育的内容,不能要求每个现代人都熟悉繁体字“髮”和“發”,且知道二字的写法不同、读音不同、用法不同。但电影作为文化艺术产品,有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功能,制作者应对汉字的使用持有敬畏心,在使用繁体字时应谨慎查证,准确使用,不可“想当然耳”。
按照书法作品的一般规则,繁体字和简体字不可混用,因为混在一起会影响认读,发生辨识困难。这里笔者对繁简字混用不做更多探讨,仅以“发”字为例作规范使用必要性的简要说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次用到“发”字,既有“雄姿英发(繁体字应写为‘發’)”之“发”,又有“早生华发(繁体字应写为‘髪’)”之“发”,但二者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全词采用简体字书写,受过义务教育的读者大多知道“发”字有着不同的读音和意思,可以自然顺畅地读写。但如果前者写成繁体字“發”,后者写成简体字“发”,繁简混合,就会令人莫名其妙。
图1 明《岳武穆集》,“发”的繁体字写为“髪”
在简要分析繁体字和简体字不可混用的问题后,笔者主要就繁体字错用的几种情况进行辨析。
一、错误地认为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一一对应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一一对应关系,但部分简体字是一个对应两个或多个繁体字。如果以某个简体字倒推其繁体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可能造成错误。“怒发冲冠”中的“发”字,用繁体字“髪”时错写为“發”,即为此种情况。
繁体字“髪”和“發”在现代汉语中都写为“发”,但在古代汉语中,“髪”和“發”的字形、读音、含义全然不同。许慎《说文解字》在《弓部》中解释“發”:“射發也。从弓,癹聲。”即“發”这个字,是射出的意思,以“弓”表意,以“癹(bá)”表音。又在《髟部》里释“髪”:“髪,根也。从髟(biāo),犮(bá)聲。”可见,“髪”和“發”两个字完全不同。与之相应,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两个“发”[1]字:“发1”对应的繁体字为“發”,“发2”对应的繁体字为“髪”。“發”表示发射、出发等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读声为阴平;“髪”表示头发,在现代汉语中读声为去声。很显然,“怒发冲冠”中的“发”写成繁体字,应该是“髪”字。
为什么繁体字“髪”和“發”都简化为“发”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批文字改革者开始推动汉字简化。在他们倡导之下,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35年公布了简体字表,其中,将“发”定为“發”的简体字。那次总结出来的简体字全部搜集于民间,均为古已有之、历代通行、约定俗成的笔画较少的异体字,并没有创造新字。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发”是“發”相对简单的异体字,是“發”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异体字,二字意思一样,“发”只是写起来更为简单、方便。但这与“髪”没有关系。如果从“发”去倒推查找繁体字,是找不到“髪”字头上的。特别是在电脑系统中查找,如果简单因循简体繁体是一一对应关系的观念,更容易将之与繁体字“發”对应起来。
笔者认为,出现“发”的字形,是由于历代草书作品中常将“發”写成“发”字形演化而来的。如隋代智永在写《真草千字文》“周发殷汤”时写的“发”字,就大致是“发”这个字形,宋太宗赵光义也这么写过。近代草书大家于右任也写作“发”字形。“发”作为“發”的异体字多为民间采用。现代汉语中的简体字,很多都是参照古代书法名帖,尤其是草书写法而来的,字体演变“师出有名”、沿革清楚,“发”字即是一例。
其实,“一简对多繁”的字有很多。如简体字“历”对应“歷”和“曆”两个繁体字。“历”意为“经历”时,繁体字应写为“歷”;意为“历法”时,一般写为“曆”,也可写为“歷”。又如简体字“钟”,对应“鐘”和“鍾”两个繁体字,“钟”意为酒器或姓氏时繁体字应写为“鍾”,不能写为“鐘”;意为“时钟”或“黄钟大吕”时,应写为“鐘”。
现代人习惯使用简体字,偶尔使用繁体字时,首先应进行基本的辨识,不能凭借简体字直接倒推出一个繁体字就用,否则,很可能犯将“髪”写为“發”的错误。
图2 1935年公布的简体字表(部分)
图3 智永草书
图4 于右任草书
二、错误地认为笔划较少的字都是简化而来的
简体字的来源非常复杂。简体字不都是经过简化的字,有不少是采用了古书中两个或多个同音字中字形较为简单的一个。在现代汉语环境中,人们习惯了读写简体字,假如见到一对繁简字,就主观认为字形复杂的字是字形简单的字的繁体字,就会出错。
梳理一下汉字的简化过程,有利于正确使用简体字,也有利于准确使用繁体字。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确定了编制简化字方案的原则,其中有一条:“已有通行简体的字直接采用,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简体。”
“述而不作、约定俗成”遂成汉字简化的原则。对照《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手册》[2]附件1《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可以清晰看出部分简体字的由来。
汉字简化后,有一类简体字不见于古代,是后造的字,如“鸡”(鷄);但大多数简体字是古已有之的。有一类字是异体字,意思完全相同,就将其中笔画少的保留下来,如保留“咏”,舍弃“詠”。另有一类字,原有的两(多)个字不是异体字,意思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简化时采用了笔画少的那个,合并了笔画多的那个字的读音和含义,笔画多的仅在写繁体字时使用,如保留“丰”合并“豐”,保留“里”合并“裏”。上述这些情况非常值得关注。
笔者试用《满江红》词“三千里路云和月”中的“里”字分析一下。
王力在《古代汉语》列出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时表示,“凡简化字与繁体字都见于古代,而在意义上或用法上有所不同的,本表后面另附有说明,以供查阅”[3]。对照表列出“里”“裏”是用法不同的简繁关系;后表中对“里”“裏”进行了说明,“里,乡里。裏,衣内……二字古不通用 ”。
在古代,“里”和“裏”是两个字,意义不同,只有读音相同;简化后,保留了笔画较少的“里”字,不再使用笔画较多的“裏”字,这样一来,简体字“里”的含义就增多了,既有原来的“乡里、里程”之意,又增加了“衣里、里面”之意。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明白该字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表示“里程”时,繁体字仍应写为“里”;表示“里面”时应写为“裏”。今人常有将“千里江山”之“里”写为“裏”者,将“某某将军故里”之“里”写为“裏”者,不免贻笑大方。
对这个问题,姜丽君、唐伟荣的著述《汉字使用与编辑加工规范性研究》[4]做了一些总结。以此类推,“云”表示“说”的意思时,繁体字不能写为“雲”,而应写为“云”;“几”表示“几案”时不能写为“幾”,而应写作“几”;“余”表示第一人称“我”时不能写为“餘”,而应写为“余”,等等。
所以,在写繁体字时,应考虑该字是否为古代就有、现在作为简体字的字,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除了以上列出的情况,还有一类字:它们不是完全的异体字,有通用的情况,但又各有分工。
在历史上,汉字有表达更为方便的倾向,总体发展呈现简化趋势,但又常常根据需要发生繁化现象,岳飞的“岳”字就是如此。
“岳”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流沙河在《白鱼解字》中表示:“甲骨文山丘岳三个字,都是画山成字。”[5]“丘”画成两座山相连,“山”画成三座山相连。“岳”这个字,下面是表示“山”的三座山,上面是表示“丘”的两座山,山型层层叠叠,表示大山、高山无疑,所以“岳”是个会意字。大约到了秦代小篆阶段,“岳”字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嶽”字,并成为主流字。“嶽”是个形声字,“山”表形,“獄”表音,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释“嶽”:“从山,獄声。”那时,“岳”和“嶽”意义完全相同,而笔画较少的“岳”是比“嶽”更古的字。后来,“岳”又派生出其他含义,增加了表示姓氏和岳父母的词义。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时采用了“岳”,舍弃了“嶽”。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岳”作姓氏讲时,不能写为繁体字“嶽”,岳飞不可以写为“嶽飛”。“岳父母”的“岳”,繁体字应写作“岳”。第二,在表示高山时,笔者以为应按照文献惯例书写,一般写为“嶽”,特殊情况依据古籍确定。按“岳”字的造字法,凡高山都可以称“岳”;但《说文解字》释“嶽”有专指“五岳”之意(“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在表示“五岳”时写为“嶽”,遂成后人用字标准,也成为约定俗成的正确写法。但凡事都有特例,岳麓山并非“五岳”之一,但“岳麓书院”繁体字写为“嶽麓書院”;岳阳作为地名,与历史上的岳阳县建在幕阜山之南有关,但后人更习惯将之写为“岳陽”,而非“嶽陽”,岳阳楼的繁体应写为“岳陽楼”。遇到这类情况,依照惯例书写无疑是恰当的。
图5 “岳”的甲骨文
图6 岳麓书院门额
作为姓氏的字,在使用繁体字时需要特别注意,如“范”不能写成“範”(“範”是模范的“范”的繁体),而应写为“范”;“姜”不能写成“薑”(薑是做菜的作料),而应写为“姜”;“钟”不能写为“鐘”,应写为“鍾”。
三、没有理解词义,混淆了字形相似的两个字
这是一种简单的错误现象。如果没有理解字词在全文中的含义,又对相似的简体字不加辨别,在使用繁体字时主观臆断地找到笔划多的繁体字对应,就可能犯这类低级错误。
例如,“竞”“竟”字形相似,容易让人混淆,但词义全然不同。“竞”表示竞争,繁体字写作“競”;“竟”表示终了、终究、究竟的意思,繁体字为该字本身。在写书法作品时,不乏人将“有志者事竟成”的“竟”字写成“競”。这就是没有理解“竟”字在句中的意思。在这句话中,“竟”是“终了,最终”的意思,它的繁体字就是这个字本身;而“競”是“竞”的繁体字。同样,在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不是竞争的意思,当然不能写成毕“競”。反之,毛泽东诗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竞”,繁体字就应写为“競”了。所以,明白了字在句中的意思,就能够正确使用繁体字了。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方言发音多种多样,一不留心就可能写错,例如杜牧诗“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有将“生处”写为“深处”者,或写为“升处”者,都是没有理解诗的本意造成了错误。
还有一种错误情况,是使用了讹字。比如“到达”的“达”,繁体字为“達”,但电脑系统里有个错字“逹”,比“達”少了一横,字形非常相似,在进行繁体排版时,一不小心就可能选错。笔者在书店曾看到一本《规范汉字写法字典》,其在列举易错字时将“达”印刷为“逹”,就是没有注意这一点。作为解疑释惑的工具书,实在不该犯这样的错误。
总之,在使用现代汉语的环境中,繁体字一般用于文物古迹、书法篆刻作品及印刷古籍版本等情况,普通人使用繁体字的机会并不多,不做专门文字工作的人,不可能记住大量繁体字,也不可能记住每一对繁简字之间的关系。但知道了上述使用繁体字的几种常见错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甄别,在弄不准确时,先行查证相关工具书和资料,然后再去使用,就能避免误用繁体字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