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配乐中电子音乐的音色结构力*
2023-06-16谢浚
谢 浚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一、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电影是一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音乐更多是围绕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音乐而言,电子合成器、效果器、采样器等等的发展与普及,为电子音乐提供了许多创作技术手段的同时,也为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应用型电子音乐的许多创作理念、创作方式逐渐渗透到电影音乐创作当中,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流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音乐作为尝试初次进入电影音乐的领域。在这个时期,除了电子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种类也逐渐出现在电影音乐当中,例如流行音乐、爵士乐等,为电影音乐融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此时的电子音乐相比于流行音乐、爵士乐等这一类人们更加熟悉的音乐种类,由于技术手段尚不成熟而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应用并不十分广泛。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各种电子设备的发展与逐渐成熟为电子音乐作曲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手段,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逐渐扩大,出现了如《火战车》《银翼杀手》等我们熟知的电影音乐。20世纪末至今,电子音乐得益于其技术手段的成熟,其创作不再受到硬件设备的局限,为电子音乐与电影音乐的融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电影音乐创作在电影创作当中的地位。
二、电子音乐的音色结构力
在20世纪以前的传统音乐中,和声以及调式调性是划分曲式段落的重要依据。随着20世纪以来新音乐的发展,作曲家逐渐脱离以传统的和声以及调式调性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倾向于以音色、节奏、织体、演奏法等音乐创作元素作为作品音乐语言的核心来结构音乐作品。因此,这些音乐创作元素构成了音乐作品的结构,成为音乐结构力的核心元素。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音色的概念实际上也包含了节奏、织体、演奏法等音乐创作元素。狭义的音色概念是指某一个声音的听觉属性,而音乐中节奏、织体、演奏法等音乐创作元素的结合则是构成了广义上的音色概念[1]。
电子音乐相比较于传统音乐,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音色。由于电子音乐拥有更为广泛的声音来源,拥有丰富的声音合成技术和声音处理技术,使得电子音乐的音色似乎存在无限的创造性[2]。因此,对于电子音乐创作而言,作曲家往往通过各种电子音乐的声音技术手段获取独特的音色,把音色作为电子音乐的核心结构力来结构音乐作品。这样的创作理念无论是对于电子音乐还是电影音乐,都是十分有效的。
三、电影《社交网络》配乐的电子音色语言构造
电影《社交网络》的配乐由两名作曲家完成,分别是美国作曲家川特·雷诺(TrentReznor)和英国作曲家阿蒂库斯·罗斯(AtticusRoss),以川特·雷诺为主要创作者。川特在进入电影圈之前,是美国工业摇滚乐队“九寸钉”(NineInchNails)的灵魂人物,其乐队的首张专辑成了工业噪音与另类美学的代表,引领了当时电子化音乐的音乐风潮。这对于川特而言,无疑是奠定了之后其电子音乐创作的风格。随后,川特通过为1994年电影《天生杀人狂》配乐而正式进入电影圈。川特在创作《社交网络》电影音乐的过程中,试图寻找符合二十世纪初与计算机、游戏音乐相符合的声音特征,于是他充分运用了各种模拟合成器来创造音色。他首先通过对各种合成器模块进行不断尝试,寻找合适的声音素材。由于模拟合成器硬件不具备像软件那样的参数记忆功能,因此当他调制出一种他认为合适的声音时,便即时通过录音设备把声音录制下来。与其配合的便是另外一名作曲家阿蒂库斯·罗斯。两位作曲家就是通过这样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的方式来进行电影配乐的创作。
电影中的扎克·伯格是一位思维敏捷、智商超高的人,表现出十分自我、遇事冷静、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并且计算机专业能力很强。外表貌似十分强大,但从一开始他决定在网络上诋毁刚离开他的女朋友这一举动就充分说明了其内心却是脆弱的。主题曲HandCoversBruise通过简单重复的钢琴单音旋律来表达他实际上十分空虚的内心,而通过电子铺底音色的渐变来预示其内心矛盾的激化。从电子音色上而言,模拟合成器的声音具有一定的年代感,音色和旋律模仿了许多经典的游戏音乐,一定程度上与扎克的身份、计算机、影片所讲述的年代等元素十分契合。旋律音色通过不断微变、叠加等方式来发展,形成了音乐的结构力,也很好地配合了影片剧情的发展。钢琴音色在整个电影原声中所占的比例很大。钢琴音色的出现往往都是暗示、提示以男主角内心活动为背景的剧情镜头。作曲家这么设计,也许是为了通过钢琴这一传统乐器的音色与电子音乐音色的异质音色对比,更加突出钢琴音色所代表的影片剧情、影片人物内心活动的含义。《社交网络》电影配乐的音色主要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钢琴和各种模拟合成器音色。其中,钢琴主要出现在主题音乐段落中,织体、节奏、和声十分简单,往往使用单声部音型来勾画旋律,充分体现了极简主义的音乐创作思路。而模拟合成器音色则几乎出现在所有音乐段落中,包括基本的节奏形态、旋律、铺底音色以及一些音效性音色,具有十分浓厚的模拟合成器音色质感。
(一)钢琴主题
这个类别的原声当中,钢琴作为旋律主体的音色,而电子音色则负责基本的节奏形态、Pad音色以及一些音效性音色。以HandCoversBruise这首原声音乐为例,由钢琴和电子Pad音色构成。钢琴负责旋律主题和持续低音的音响呈现,旋律主题分别出现了两次,基本音型与节奏保持高度一致,以重复作为旋律发展手段。在持续低音和持续低音再现两个段落中,钢琴使用极低音区的单音不断重复,每一次重复都有一些微小的音色变化。电子铺底音色则贯穿全曲,从引子部分进入,随后不断以细微渐变的方式逐渐发展。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主题旋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对其进行发展,反而是不断地重复旋律。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突出电子Pad音色的细微变化。在音乐当中,当一个声部的音型持续地、重复地出现的时候,人们便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这个声部的期待感,转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声部当中。在其他钢琴主题类原声当中,作曲家都采取了类似的基本音色构成理念和发展方式。
(二)电子节奏
这个类别的原声当中,完全或者大部分由电子音色组成,其中包括旋律、基本节奏形态、Pad音色以及一些音效性音色。以InMotion这首原声音乐为例,音乐为电子舞曲的风格,电子音色构成包括低频底鼓、节奏贝斯、类电钢琴音色、电子节奏类音色、电子旋律音色、类失真电吉他音色和铺底音色。其中,类电钢琴音色、电子节奏类音色和电子旋律音色构成旋律部分,低频底鼓、节奏贝斯构成节奏部分,类失真电吉他音色和铺底音色穿插在音乐的高潮部分。InMotion一共分为四个段落,由节奏旋律段落和旋律段落两个部分组成。在节奏旋律段落采用了与电子舞曲风格常用的阶梯式音色叠加的发展方式,而旋律段落则抽离了节奏的部分。从音乐的整体而言,每一个声部的音型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而是通过不同声部、不同音色逐渐叠加、抽离、再叠加的过程来推动音乐的发展。
InMotion旋律段落的频谱图①
(三)电子音效
这个类别的原声完全由电子音色和通过电子手段处理过的音色组成,其中包括铺底音色以及一些音效性音色。以314EveryNight这首原声音乐为例,音色元素主要包括电子铺底音色、电子音效性音色以及钢琴音色。其中,铺底音色贯穿全曲,并且其频率主要分布在中低频,并随着乐曲的发展呈现渐变式的变化趋势。电子音效性音色则相对铺底音色变化更加明显,以碎片化的音型为主,频率主要分布在中频和中高频,其节奏密度、频率变化随着乐曲的发展而呈现渐变式的变化趋势。钢琴音色出现在随后段落,以较为固定的音高和音型呈现,其节奏较为自由,分布零散,最后伴随着铺底音色和音效性音色的衰减而逐渐淡出。
电子音乐的音色结构力对于配乐本身而言,把电子音乐的音色、音色变化以及音色结构作为配乐音乐发展的基本方法,有利于突出音色的特征,使得音色成了推动音乐发展的核心元素[3];其次对于电影整体的配乐风格而言,音色往往也作为影片的年代背景以及故事背景的一种声音形态的象征,使用模拟合成器音色则能更好地体现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一世纪初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内容。
四、电影《22年后的自白》配乐的电子音色语言构造
电影《22年后的自白》(又名:我是杀人犯)的配乐是由日本作曲家横山克(Yokoyama Masaru)完成。横山克毕业于国立音乐大学作曲学科,曾为多部电视剧、动画、电影与广告提供配乐,尤其是在动画配乐方面拥有不少的声誉,代表作品包括《女王之刃》《超次元战记》等。在电影配乐方面:2011年《狗狗心事2》《高校デビュー》《はやぶさ/HAYABUSA》;2016年《花牌情缘上之句》;2018年《在咖啡冷掉之前》。由此可见,横山克是一位涉足多种影视体裁配乐的应用音乐作曲家,其音乐风格大都细腻感人,旋律优美动听。而横山克在电影《22年后的自白》配乐当中却一改他的音乐风格,转向了实验性电子音乐的配乐风格。实际上在二十一世纪前后,由于电子音乐的发展以及电子音乐对于影视作品配乐的影响,许多日本电影导演、作曲家都将地下音乐和实验音乐的配乐风格运用到作品当中,以产生不寻常的视听效果。
横山克在《22年后的自白》的配乐里,音乐和音效设计几乎融为一体。之所以使用实验性的电影配乐,与这部电影的剧情、人物、画面镜头风格等许多元素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影片中不乏许多实验性的画面镜头语言,由于故事时间跨越22年,为了描绘时代的不断变化,影片当中1995年的部分使用了16毫米胶片机来进行拍摄。此外,影片的故事讲述的是犯下一连串杀人事件的凶手无法被法律制裁,而为了让凶手现身,当年一名受害者的男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容貌而冒充凶手现身,试图以此引出真正的凶手。故事情节十分沉重,影片充满了悬疑、矛盾的气氛色彩,而采用以电子音乐音色和音效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电影配乐的音乐风格,与电影本身所呈现的画面、剧情、情感等元素相符合。《22年后的自白》电影配乐大多由无明显音高特征、倾向于音效性的电子音乐音色构成,其目的是营造一种与电影画面、电影镜头语言、人物内心暗示等相关联的声音氛围。配乐当中也包含一些具有音高的旋律元素,但往往这些旋律都是碎片化的形式与音效性的音色相结合。此外,配乐还包含一些节奏音色元素,同样是作为一种辅助性节奏音色与音效性的音色相结合。
(一)颗粒状音效
这个类别的原声当中,主要的音色构成为颗粒状的噪声和一些电子合成的音色。其中,噪声大部分都是通过不同的滤波器来制造出不同听感的音色片段,然后以碎片化、颗粒状的音色形态呈现,而电子合成的音色则更加丰富,比较突出的是模仿无线电的声音。这个类别的原声也包含一些长线条的噪声和电子合成的音色。在《转世》这首原声配乐中由两种音色构成,分别是颗粒状的电子合成音色和不同滤波器效果的噪声组成基本的音色形态,随后段落出现了一个频率不断上升随后持续下降的电子合成音色,之后再出现了一组模仿无线电声音的电子合成音色音效,持续直到结束主题材料再现。再现段落可以看作是音乐开头的呼应,把不同滤波器效果的噪声再现并衰减至结束。《转世》总时间长度只有30秒,却通过颗粒状、碎片化的音色营造了一种充满紧张感的音响效果。颗粒音效类在电影配乐原声中占较大的比例,在其他颗粒音效类的原声当中,基本使用类似于《转世》这种通过音色的叠加、音色的微变以及音色频率、结构分布的变化来对音乐进行发展。
《转世》波形图、频谱图②
(二)节奏类音效
这个类别的原声当中,主要的音色构成为以具有一定的节奏形态的颗粒状噪声和电子合成音色,可以说节奏音效类的原声是基于具有一定的节奏形态的颗粒音效类发展而来。噪声、电子合成音色通过剪切、拼贴的音频处理效果构成不同速度的节奏形态,营造出一种充满戏剧张力、极度紧张的音响听觉。在《第22年的告白》这首原声配乐中,引子是一段速度较快的电子合成音色节奏和一段长线条的中频噪声,节奏音色一致持续到下一个段落。随后主题段落节奏速度保持了引子的速度,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完整的爵士套鼓节奏形态,上方的噪声开始出现了一些音高频率的改变,以碎片化的形态穿插在节奏当中,形成一种躁动不安的听觉感受。之后,节奏部分稍微安静下来,失真吉他的音色进入,分别负责中低频的失真强力和弦和中高频的SOLO音色,爵士套鼓的底鼓逐渐进入,延续到下一个全曲最高潮段落,碎片化的噪声编织成密集的节奏形态,直到最后结尾部分淡出结束。
(三)线状音效类
这个类别的原声当中,主要的音色构成为线状的电子合成音色和噪声为主,部分带有一些节奏和颗粒状的噪声与电子合成音色。线状的电子合成音色以电子铺底音色的形式,通过音色的渐变构成音乐的结构力。在《那一天》这首原声配乐中,线状的电子合成铺底音色贯穿全曲,其频率范围和动态从音乐开始逐渐增加直到高潮段落。在整个音乐的发展过程当中,线状铺底音色始终不断地延伸出许多碎片化的音效,其密度和强度随着音乐的发展而逐渐增加。此外,在高潮段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音高形态的长音,为经过效果处理的钢琴音色,同样持续到音乐结束。
电子音乐的音色结构力对于电影配乐的作用。电影配乐离不开电影画面、剧情、人物情感等因素,因此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其人物的情感是矛盾的、复杂的,剧情是充满悬疑和极度紧张的,画面场景包括镜头拍摄语言则偏向于血腥、暴力和沉默感,配乐则通过一些实验性电子音乐的音色以及音色发展方法,充分利用电子音乐巨大的音响动态和情感张力来塑造人物的情感、烘托场景的气氛以及推动剧情的不断发展[4]。因此,电子音乐的音色结构力无疑为配乐本身的音乐发展以及配乐与电影画面的结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本文从音色语言特点角度出发,对两部电影《社交网络》和《22年后的自白》的配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揭示了电影配乐中电子音乐的音色结构力对于配乐自身的音乐发展以及对于电影剧情的发展、电影人物情感的塑造和电影场景画面的气氛烘托的作用和影响。正是由于电子音乐其更丰富的音色创造可能性,使得电子音乐的音色相比传统音乐而言往往能表达更加复杂的电影配乐需求,尤其对于如《社交网络》这一类新鲜事物体裁的电影,以及《22年后的自白》这一类充满悬疑、恐怖、紧张色彩的电影,更有利于配乐与电影画面的融合。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电子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思路。
注释:
①图片根据电影《社交网络》原声音乐《In Motion》使用声音频谱分析软件制作。
②图片根据电影《22年后的自白》原声音乐《转世》使用波形频谱分析软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