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药剂对小麦花期条锈病的飞防兼治效果研究
2023-06-16何丽娟申屠兰欣赵燕昊钱忠明方筱轩方雪勇
尹 微,赵 敏,何丽娟,申屠兰欣,赵燕昊,钱忠明,方筱轩,方雪勇
(1.浙江省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桐庐 311500;2.杭州博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百江 311522)
小麦条锈病(Pucciniastriiformis)是我国小麦3种锈病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的病害,属典型的气传病害,也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此病以叶片发生为主,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初期在植株上部叶片侵染发病,后期向下部叶片蔓延,先形成褪绿条斑,在斑内形成夏孢子堆,然后长出黄色(夏孢子堆)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再侵染传播。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易引起植株矮小、不抽穗或穗小、空瘪粒增加、出粉率降低而造成减产,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30%~50%[1-3]。在浙江小麦区春季流行与否,除取决于早春外来菌源数量与感病品种播种面积外,若3月气温偏高、4月偏低,3~4月多雨、露、雾天气,则条锈病易流行成灾。小麦条锈病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5~12 ℃,侵入最适温度为9~12 ℃,潜育期在平均气温9~15 ℃时为9~16 d[1-2]。
近年来,浙江桐庐小麦种植区主栽品种为“苏麦188”“扬麦”系列,常年以赤霉病、条锈病等混合发生为主,条锈病对当地小麦的危害不断加剧,属中等至偏重发生。据2019-2022年在桐庐旧县观测区调查,小麦条锈病一般于4月中旬显病进入初病期,4月下旬进入盛发期,严重田块5月上旬出现叶片枯死。由此预计,在当地发生的条锈病于3月底或4月上旬病菌初侵进入潜育期,4月中旬显病。尽管各地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报道采用不同药剂进行防治或兼治,也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效[4-9],但应用植保无人机在小麦花期的防效可能存在差异。为此,2021-2022年对苏麦、扬麦系列在小麦花期进行了不同药剂、不同时期及防治次数的田间飞防试验,明确赤霉病药剂对条锈病混发区的兼防兼治效果及安全性,以促进当地主推防治药剂的科学合理轮换与减施使用。现将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43%戊唑醇SC、30%肟菌·戊唑醇SC(拜耳股份公司);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30%唑醚·戊唑醇SC(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品种:2021年为“苏麦188”,于2020年11月9日播种,播种量为12.5 kg/667 m2;2022年为“扬麦158”,于2021年12月4日播种,播种量为17.5 kg/667 m2。前作均为单季晚稻。
植保机型:试验用植保无人机2021年选用“大疆T16”,飞行高度2 m,飞行速度3 m/s;2022年选用“大疆T30”,飞行高度2 m,飞行速度5 m/s。
1.2 试验设计
2021年试验田设在浙江桐庐瑶琳镇皇甫村,2022年在桐庐旧县街道母岭村。
1.2.1 2021年飞防试验
试验设3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CK),其中3个药剂处理又各分小麦始花期(2021年3月28日未显病)施药1次、始花期(3月28日)和盛花期(2021年4月6日未显病)各施药1次(共施药2次)2个处理,即试验共设7个处理(表1)。各处理面积均为1 334 m2,用水量均为2 L/667 m2。大田试验不设重复。
表1 2021年小麦花期不同药剂飞防试验设计处理
1.2.2 2022年飞防试验
试验设4个处理(表2),其中3个药剂处理(A~C)均于盛花期(2022年4月9日未显病)和盛花末期(4月19日初病期)各施药1次,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CK),各处理面积均为1 334 m2,用水量均为2 L/667 m2。大田试验不设重复。
表2 2022年小麦花期不同药剂飞防试验设计处理
1.3 试验调查
1.3.1 对小麦的安全性
药后不定时目测观察各飞防处理对小麦植株的影响,判断各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1.3.2 对条锈病的防效
2021年于小麦始花期施药前(3月28日)、2022年于盛花期施药前(4月9日)调查病情基数,待病情稳定期、小麦收获前再调查防效。各处理3次重复调查,各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小区计50~100株、每株上部3叶,每小区计150~300叶,记载调查株数、病株数、病叶数、叶发病级数,计算病株率、叶发病率、病情指数,并计算病株防效、病叶防效、病指防效。
参照小麦条锈病病情分级标准[2]:
0级:全株无病;
1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1%以下;
2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1%~5%;
3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5%~10%;
4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10%~25%;
5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25%~40%;
6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40%~65%;
7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65%~80%;
8级:条锈占全叶面积的80%以上。
计算公式为:
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叶率(%)=(发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病株防效(%)=[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株率×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株率)/(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株率×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株率)]×100
病叶防效(%)=[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叶率×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叶率)/(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叶率×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叶率)]×100
病指防效(%)=[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LSR法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飞防处理后,对各药剂处理进行不定时目测观察,未见对小麦植株有不良影响,说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小麦安全。
2.2 飞防效果
2021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表3),在小麦始花期施药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和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较好,病株防效、病叶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48.0%、74.9%、93.1%和39.7%、67.0%、92.6%;但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较差,病株防效、病叶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30.3%、46.2%、84.2%;不同处理组的病叶防效、病指防效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始花期与盛花期各施药1次,不同处理对小麦条锈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3个处理组的病叶防效、病指防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始花期与盛花期各施药1次,比始花期单次施药对条锈病小麦的防效均有所提高,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依次分别提高37.2%、12.9%、21.3%和12.5%、4.7%、5.6%。
表3 2021年不同处理对小麦条锈病飞防效果
202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在盛花期与盛花末期各施药1次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均好(表4)。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30%唑醚·戊唑醇SC 40 mL/667 m2、30%肟菌·戊唑醇SC 50 mL/667 m2对条锈病病株防效、病叶防效、病指防效分别达97.8%、96.7%、96.7%,98.3%、98.0%、97.4%和99.6%、99.5%、99.3%。各药剂处理间在病叶防效、病指防效的差异均不显著。
表4 2022年不同处理对小麦条锈病飞防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1)在预计小麦条锈病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年份或中等偏重以上发病田块,早播田块在始花期预防赤霉病时喷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或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可兼防或基本控制条锈病的发生与为害,病指防效达93%;在始花期、盛花期预防赤霉病时各喷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或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对兼防条锈病效果更显著,病指防效达98%。
(2)在预计小麦条锈病中等发生年份或显症偏迟中等发病田块,迟播田块在盛花期与盛花末期预防赤霉病时各喷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或30%唑醚·戊唑醇SC 40 mL/667 m2,或30%肟菌·戊唑醇SC 50 mL/667 m2,对兼治条锈病的防控效果也很明显,病指防效达99%。
(3)在预计小麦赤霉病与条锈病混发较重年份,在浙西北桐庐小麦种植区花期预防赤霉病时,使用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肟菌·戊唑醇SC 40 mL/667 m2于始花期与盛花期各喷施1次,或在盛花期与盛花末期各喷施1次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30%唑醚·戊唑醇SC 40 mL/667 m2、30%肟菌·戊唑醇SC 50 mL/667 m2,均可有效兼防条锈病的发生为害。
(4)在长江中下游浙江桐庐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需因地制宜早监测、早预防,在始花期(3月底至4月上旬)条锈病菌初侵潜育期,结合防赤霉病药剂预防第1次,可兼防早发病田、减少病菌源再侵染传播;在盛花期(4月中旬)视病情再予以兼治,以防止条锈病大面积扩散蔓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