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适应视角下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校园融入路径探析
2023-06-16吴家炜
吴家炜
[摘 要] 退役大学生顺利融入校园生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基于学校适应视角,梳理退役大学生群体在复学、入学后融入校园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职院校助力退役大学生更好融入校园生活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学校适应;校园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177-0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退役军人的安置和保障工作,2018年开始,从国家到地方相继挂牌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及退役军人事务厅局。与此同时,随着多年来对大学生入伍的优待鼓励及2021年“一年两征”的落地,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投身军营。作为退役青年的重要流向地,高职院校近年来退役大学生数量逐渐增长,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也需要不断提升。
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被高校录取以后保留学籍入伍,退役后入学的退役大学生;另一类是在高职院校就读过程中保留学籍入伍,退役后复学继续完成大专学业的退役大学生。对比每所高职院校数千人到上万人的在校学生规模,退役大学生群体的绝对数量并不多,但退役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素质、个人特质、社会成熟度方面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有明显区别,可以在高职院校朋辈引领、国防教育、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结束较长时间的军营生活重返校园后,部分退役大学生在生活、学业、职涯规划等方面存在不适和迷茫,也对高职院校精准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全面总结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在校园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做好新时代高校的退役军人工作、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助力退役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价值内涵
(一)高职院校助力退役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抛开退役大学生的特殊身份标签,退役大学生和高职院校中每一个普通学生没有区别,都是高职院校的培育对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立志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青春力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退役大学生经过部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淬炼,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政治认同、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好苗子”。因此,高职院校帮助退役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和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高尚品德、有奋斗精神的有为青年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将退役大学生作为贯彻育人理念的重点对象,充分发挥退役大学生群体的育人渗透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扩大育人体系的辐射力度和育人实效。
(二)高职院校助力退役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是推动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退役军人服役时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群体。保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做好退役军人的各项保障工作,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退役军人事务的落脚点。2015年开始,退役军人保障和服务工作开始改革,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退役军人事务的管理保障进入新阶段,2021年1月1日起,退役军人事务领域的全国第一部法律《退役军人保障法》正式施行。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领域的所有改革和发展均彰显了国家对退役军人群体的关心关爱,高校作为退役军人的重要去向地,每年退役季都有大量青年回到高校学习,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退役大学生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帮助退役大学生及早完成角色转变、及早适应大学生活,让退役大学生可以安心退伍、安心回到校园,这是高校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服务的应有之义,是高校助力新时代退役军人事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做好退役军人事务要求和《退役军人保障法》的最好拥护。
(三)高职院校助力退役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是高职院校加强精准帮扶、助力退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之一是做到精准帮扶。退役大学生群体在数量上并不多,但群体的身份标簽特殊,需要高校做到精准帮扶。对每一届新生,高校都会制定专门的入学教育方案和培养方案,通过入学前教育、迎新集中教育和学业持续教育等形式,谋划各类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役大学生由于退役时间限制和执行任务延迟退伍等情况,往往会错过部分学校教育内容,该种情况下,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及时介入做好精准帮扶和补充教育,可以为提升退役大学生群体的学校适应性助力。另外,国家针对退役大学生群体出台了具体的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和各类优待政策,高职院校教师对退役大学生各类资助手续的办理提供指导和解答,可以消除退役大学生在物质上的后顾之忧,帮助退役大学生安心回校,从而实现精准帮扶。此外,根据教育部的政策精神,从2022年起,浙江、福建、湖南等省相继颁布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免试专升本政策,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的升学前景进一步提升,未来成长发展的上限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帮助退役大学生尽早完成角色转换,引导退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退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潜力,帮助退役大学生走出精彩、向上的成长路径。
二、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群体特征
一般来说,退役大学生服役时长至少为两年,还有部分退役大学生服役时间长达五年以上,长时间的军营生活使得退役大学生在行为模式、性格特征、个人特质及社会成熟度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明显区别。
(一)思想政治素养高,信仰价值坚定
退役大学生的政治性是其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最鲜明特征。服役期间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日积月累地在思想上武装了退役大学生的头脑。思想上,退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较高,思想上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和部队抱有极高的忠诚度,对国家和人民抱有极高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度高,退役大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的比例远高于高职院校的普通学生,部分退役大学生回到校园以后也会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入党意愿强烈;行动上,退役大学生复学后在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及任务,尤其是艰难险阻的任务时表现出的血性和胆识尤为突出。新生军训时,退役大学生对担任教官的积极性非常高,渴望在回到校园后施展自身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素养,为学校贡献力量的同時也期盼延续军旅荣光。
(二)个人优秀特质突出,行为规范程度高
服役期间的锻炼和磨砺培养了退役大学生诸多优秀的个人特质,而这些个人特质是明显区别于高职院校普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服役期间高度集体主义的生活、训练和比武铸就了退役大学生极强的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在退役大学生回到校园后延续,主要体现在对班级、对加入学生组织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上,在涉及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的事情上,退役大学生勇于放弃个人得失,冲锋在前;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服役期间日复一日高强度的训练培育了退役大学生坚韧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这种坚韧和顽强集中体现在退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运动会、校园安全保卫等工作中。面对极端困难的任务和场景,退役大学生极少退缩,也极少抱怨;严于律己,规范先行,组织纪律性是军队运行的鲜明特征,长期的军旅生活也将纪律和规范深刻烙印进了退役大学生的生活作风中。回到校园以后,退役大学生在生活作息、遵守课堂纪律和校园规定等方面往往率先垂范,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会及时制止。
(三)社会成熟度高
相比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退役大学生在经历服役期的历练和经历以后,社会的适应性和成熟度要高出一截。首先,许多兵种带有专业属性,服役期间要参加专业的技能训练和比武,日复一日的技能磨炼能够提升士兵的心智成熟度;其次,服役期间不少部队会有重大任务和大型训练机会,部分退役大学生服役期间参与了重要任务,表现突出获得立功及嘉奖,这样的经历能够极大地提升退役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最后,部分退役大学生服役期间驻守祖国边疆和偏远海岛等艰苦地区,长期艰苦和孤独的磨砺涵养了退役大学生的心境和成熟度。
三、学校适应视角下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校园融入困境梳理
学校适应性是指个体能够达到学校教育要求,正常接受教育、与人沟通,并且顺利达到学业要求,形成良好人格的能力。学校适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本文结合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工作的实际,从角色转换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职涯规划适应性等维度梳理目前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群体校园融入过程中显露出的困境。
(一)角色转换适应性较低,身份转变不及时
中学毕业入伍的退役大学生和高职在校期间入伍的退役大学生都会在入伍到退役入学、复学的过程中经历学生—军人—学生的角色转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在身份切换的过程中经历了身份认同转换的困难。
角色切换的最大难度来自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退役大学生的服役时间绝大部分都在两年以上,部队长期高度程序化和约束性的生活环境使得退役大学生的军人身份认同不断加强。集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日益构建让退役大学生习惯了日常生活一切听从指挥和绝对服从命令的模式。此外,服役期间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塑造了退役大学生“若有战,召必回”的思想信念。回到大学校园后,生活环境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对比服役期间明显提升,退役大学生需要自己去决定学习、生活的各项安排,各项决策也更有自主性,身边的伙伴由朝夕相处的战友变成了比自己年龄更小的班级同学,个人主义等互联网思潮也对退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两种环境巨大的反差会给部分退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身份转换障碍,使得部分退役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难以融入身边同学中,导致认知迷茫和心情失落。
(二)学习适应性较低,奋斗精神缺失与奋发有为并存
退役大学生回到校园后,学生的身份主体意味着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群体在回到校园后的学业表现上呈现出较大差异。
服役时,退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主要为国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军事条例的学习等,这样的学习遵循严格的时间安排和内容规定,回到校园后,学习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迅速降低,学习压力的放松产生了两类学业适应的状态:一类退役大学生由于大学生学业约束力的快速降低,对待学业的态度滑入“佛系”的极端,对待学业缺乏热情,学习态度萎靡,对评优争先无欲无求,对考试竞赛等消极躺平,综合成绩迅速滑落至集体末尾,与服役时的表现产生巨大反差;另一类退役大学生则继承了服役期间养成的坚韧忠诚、刻苦训练、不怕苦难等优秀品质,回到大学校园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学生志愿服务、学业竞赛等方面奋勇争先,在各类学习和实践阵地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扬革命军人优良作风,综合成绩名列前茅的同时也为朋辈引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退役大学生群体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业表现。
(三)就业创业及升学适应性较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高职院校对退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引导退役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功迈入社会,走向职场或创业道路。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及免试专升本政策逐步落地的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反而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甚至冷漠的现象。
具体来看,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升学适应性较低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心态:一是由于退役大学生年龄上一般比同届群体至少大两岁,部分退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表现比较焦虑,在考虑升学时,会对自己的年龄有较大顾虑,即使有免试专升本的政策,这类退役大学生也往往会因为单纯的年龄因素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或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足;二是由于免试专升本政策的逐步落地使得大部分退役大学生有免试入读本科的机会,继续深造的难度较低,再叠加近年来逐渐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会为了逃避就业竞争,在未进行充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盲目选择免试升学,把生涯规划的难题留到本科阶段,这实质上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为延后;三是因为退役士兵和专科毕业生的双重身份下,部分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也陷入其他优秀退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路径依赖中,难以对自我进行清晰定位,陷入职涯规划的迷茫和难以取舍中。
(四)人际交往适应性较低,人际交往困境和快速融入并存
服役期间程序化的生活进度及相对封闭的人际交往环境使得高职院校的退役大学生在返校后出现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的状况,造成归属感低、与同学生活摩擦增多等人际交往困境。另外,也有部分退役大学生充分发挥服役期间担任班长或中队长等经历的优势,返校后积极报名担任班级学生干部,人际交往顺利衔接。
人际交往困境主要呈现集体归属感较低及生活矛盾摩擦增多两个方面。一是集体归属感较低。退役大学生与班级中的普通同学相比成长路径差异较大,年龄上的差距也不可避免地将一道“交际鸿沟”摆在退役大学生和其他同學之间。退役大学生往往习惯了服役期间严格的首长—战士的等级约束以及和战友之间同吃苦、共训练的艰苦生活模式,回到校园后难以适应班集体的运作模式,难以融入班集体生活;二是服役期间养成的生活习惯在退役后延续,造成了退役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矛盾摩擦。退役大学生服役期间养成了严格的纪律意识和规律的生活作息,返校后对课堂纪律、寝室作息等方面非常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又反过来加深了退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境。另外,高职院校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退役大学生借助服役期间的任职经历、自身外向包容的性格优势以及优良的个人品质,在返校后积极竞选班干部或者各类学生组织负责人,人际交往得当、顺利。退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也呈现两极化的特征。
(五)心理适应性较低,心理状况不佳
部分退役大学生在回到校园后遭遇心理问题。退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较多,上文提到的角色转换困难、学业因素、职涯规划迷茫及人际交往困境等都可能是造成高职院校中退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回到校园后的各种适应性较低的困境使得退役大学生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遭遇矛盾、冲突,和军营生活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加剧了退役大学生的孤独和焦虑,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爆发。因此,退役大学生心理适应性较低的原因是长期的军营生活后,快速的身份转换导致退役大学生在学习、交际、生活等各方面遭遇不顺,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身份转变的失败。退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及时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高职院校退役大学生更好融入校园的对策
(一)要在帮扶角色转换上下工夫,努力做好退役大学生的联系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要用心服务好退役大学生的复学和入学工作,做好全周期的退役服务。临近退役时,学生往往会提前联系校内老师,老师要耐心解答学生各类咨询和疑问,暖心发送入学复学提示;学生回校报道后,校内老师要热情迎接,及时指导退役大学生落实学费资助、食宿等安排,解决回到校园后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退役大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开展谈心谈话,了解退役大学生近况,鼓励其积极融入大学生活,学校、二级学院要及时召开退役大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生活困难,及时开展帮扶。
(二)要在提升归属感上下工夫,着力搭建退役大学生融入学校的平台载体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成立退役军人服务的专门学生会部门,做好退役大学生的专项服务工作;成立退役大学生社团,让退役大学生回到学校后有机会与有相同军旅经历的同学一起沟通交流,延续部队经历;搭建退役大学生风采展示平台,举办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军事知识竞赛等活动,展现退役大学生学子的军事素质和良好风貌;主动搭建志愿服务、演讲竞赛、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载体,号召退役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努力提升退役大学生返校后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要在答疑解惑上下工夫,尽心帮助退役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及班主任要与退役大学生开展全面谈心谈话,充分了解其入伍经历、服役感悟、家庭状况及未来规划,为退役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要紧抓免试专升本政策契机,耐心指导退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升学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退役大学生积极升学,提升教育背景;积极鼓励退役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其不断探清生涯发展道路。
(四)要在朋辈引领上下工夫,推动退役大学生参与育人工作
退役大学生群体的军人血性、军人品德、军事素养是高职院校宝贵的育人资源。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退役大学生的入伍经历、入伍故事,打造一支退役大学生队伍面向朋辈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退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朋辈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温静,张健豪.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朋辈引领研究:以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9):22-25.
[2]胡冰松,黄敬茹,杨思琪.社会身份理论视角下退役大学生参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107-110.
[3]伍炜,唐金造.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2021,34(5):135-142.
[4]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60-6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