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6-16张雪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岗位

张雪松

[摘           要]  结合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现状,以订单班、产业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基础能力、求职能力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进行需求分析,并按照“校企协同培养、分层分类实施”的思路探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61-04

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就业、稳就业,为我国各高校在新形势下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随着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黄金时期”。

在国家大的政策环境推动下,我国各职业院校应紧抓职业教育改革契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跨界合作,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岗人才,使学生有业“能”就,社会有“才”可用。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主要观点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素质冰山理论

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理论,最著名的是素质冰山理论,将职业素养划分成知识和技能的显性职业素养和以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显性因素,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的隐性因素中,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2.职业素养隐性因素研究短缺

在当前关于职业素养的研究中,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对职业素质中显性因素的研究,因而近些年很多高职院校重点以校企合作、校企共育共培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却忽视了职业素养中的隐性因素,比如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个体素质等因素。

3.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政元素融合度偏低

“00后”高职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对历史的了解、对时事政治的把握远超前面幾代人,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

4.“三全育人”理念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研究中运用不足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立体化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培育和指导,亟须从“三全育人”的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知识更新速度慢,课堂教学存在理论过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有差距的现象,缺少对学生职业化的塑造。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发现人才职业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角色定位不准确,不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存在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差、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职业纪律不强等问题。

2.就业时缺少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耐压能力不强,遇到挫折后自我疗愈能力较差。大学生刚参加工作,随着自己角色和环境的变化,面对社会的诱惑、工作的压力,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的“三观”也随之发生改变。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处于职业起点竞争劣势,很多学生由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能适应紧张、艰苦的工作环境,会选择放弃工作、频繁跳槽或离职,进而陷入求职的迷茫状态。

3.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由于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对学情分析不够深入,不能因材施教。另外,受实训条件限制,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薄弱、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教学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缺少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比较盲目等问题。很多毕业生在步入企业后,专业知识薄弱、企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稳定性差,影响了学生职业晋升和未来发展。

4.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也是困扰校企双方多年的问题。企业方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但受到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差、专业不匹配、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少系统的职业规划、自我认知不够等因素影响,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学生方由于专业不对口、薪资待遇不高、岗位工作压力大以及受户口、购房、子女教育等未来生存压力影响,在就业时会选择去二线城市、中西部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一方“找不到人”“留不住人”,另一方“一岗难求”。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1.以学生为核心,促进学生基础职业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校园社团自主管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通用性职业能力,可以从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执行力等综合素养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索。

2.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素质是职业素养中的软性元素,一般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体现为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职业纪律等。高职院校可以以课内课程改革、课外文化建设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在职业素质的培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促进学生德技并修。

3.以德技兼修为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从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技能两个层面分析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基于“1+X”证书制度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进行培养,并分别从培养内容设置、培养时间安排和培养组织举措三个维度开展研究。

(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型分析

在分析大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通常可以使用DA-CUM分析法,对某个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如笔者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旅行社、旅游公司、景区等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导游咨询、导游销售等工作岗位,经过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后确定上述岗位所需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图表。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专业就业工作岗位

结合企业调研确定本专业群对接的职业类别:导游员、旅行社计调、旅游咨询员,结合职业类别对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群:导游员、接待服务、计调、销售、景区讲解接待。

2.确定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领域

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各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时所需要的学生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求职能力四大能力领域。

3.确定各项能力领域中的技能

结合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对四个能力领域和专业技能进行排序,确定专业DACUM能力分析关联度矩阵图。[1]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育路径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特点和大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特点

1.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特点

自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很多职业院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落实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传统职业教育模式,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元素,将课堂搬进企业,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搬进相应校企合作企业,实现校企双方联合育人的目的;成立产业学院,从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就业到学生职业发展,均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为依托,招生即就业;结合学生的兴趣,根据专业特点,采取现代学徒制和企業新型学徒制,依托企业职业岗位,让学生在行业、职业岗位上边做边学,并在职业岗位上穿插思政和职业素质课程教育。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系列改革,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特点,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跨界教育,设计弹性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涵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

2.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特点

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学生了解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了解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思路与方法根据企业工作需要有效地融入实际工作岗位中,并从实践中学习和深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在此背景下,学生要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1)学生基础能力需求特点

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校企双方的联合培养,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同时,经过校企双方三年的系统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执行力和管理力。在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使其能够用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能够进行合理规划,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特点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学生实践能力、团队意识、自我管理的培养,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职业人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基本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需要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胜任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实践操作水平,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汽车驾驶等现代工具,具有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3)学生求职能力需求特点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方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进行职业化塑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参观实习、岗位实践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认识岗位环境,感受工作氛围,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另外,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活动平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爱岗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4)学生发展能力需求特点

经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很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熟悉岗位的工作内容,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能够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结合岗位需求及时更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二)“校企协同培养、分层分类实施”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指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为当下职业教育领域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黄炎培多次强调职业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重视书本知识,而不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3]

1.非订单班学生职业性培养路径

非订单班学生:在教学中,根据第一课堂的开设,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设置开展教学,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培养机制,动态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等素养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课程评价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这一基点展开,将职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人格、职业意识、职业关键能力作为过程性考核,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与企业加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缺乏良好的沟通,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了解企业方相关岗位需要的职业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采取体验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分工与协作,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三全育人”根本要求,以校内的各类活动为载体,如专业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劳动教育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培训等,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提高求职能力。通过特色的校企活动开展如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现“三全育人”的基础上为学生打造真正的岗位晋升途径及职业生涯规划。

2.订单班学生职业性培养路径

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以及“利居众后,责成人生”的高尚情操。既要有正确的服务思想,成为能够为自己谋生、为社会服务的人,在服务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4]

(1)学生职业性培养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精髓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内在特征,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与促进学生发展的统一。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校企双方通过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商讨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群调整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设置教学项目、安排教学过程。通过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搬进企业,引进企业文化,开展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等,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企业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按照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5]。此外,校企联合培养,开展将真实工作项目植入教学环节、将课堂搬进企业、以工代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实践改革,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态度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开展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约束力、管理力和执行力。

(2)学生专业性培养

黄炎培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因此,高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按照岗课赛证相对接的思路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聚焦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对接生产,服务对接需求,通过系统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3)学生可塑性培养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提出的“敬业乐群”,着重强调在注重学生个体培养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校企双方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以德育为基础,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可塑性培养,这里的可塑性包括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胜任能力、对自己规划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行业新技术新规范的创新创造能力等。校企双方在学生入校后,即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依托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举行专业、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结合国家的大形势,鼓励有梦想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走进社会,走进集體,用行动实现人生梦想、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5]金鑫.CBE视角下高职报关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2).

[2]王芳,樊雅娟,章小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探索:以同济高等讲堂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柏广才,袁刚,王亚,等.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双高计划”背景[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岗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