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诗歌“花名”隐喻英译

2023-06-16苏美玲郭滨

今古文创 2023年20期
关键词:花名翻译隐喻

苏美玲 郭滨

【摘要】 诗人常以花名为隐喻进行创作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不仅可为读者创造别样的阅读体验和意境美,还可以帮助诗人委婉地借隐喻表达自身的思想或创作目的。如何理解诗歌中的“花名”隐喻则离不开认知,因此,本文试从认知语境视角分析中国诗歌中花名所蕴含的隐喻意象及其英译策略。

【关键词】 认知语境;隐喻;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湘社科办2020(1)号19YBA89课题“毛泽东诗词中隐喻的认知翻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除了受制于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之外,还受到作品本身的语境制约。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刻画、一定的文学传统等等,构成了隐喻理解与表达过程的文学语境内涵[1]。花是人们常见的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当它作为一类文学素材出现于诗歌中时,其隐喻意义也在不同创作者笔下各有不同,如何理解花名的隐喻含义则离不开人的认知体系。本文拟从认知语境角度来探讨中国诗歌中“花名”的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一、认知语境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语境”一词,后来“语境”成为语用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传统的语境被认为是静态的,“涉及到语言的知识,语言的上下文,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者、说话方式等情景要素。”[2]Sperber和Wilson(1986)在认知科学与语用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提出的认知环境(认知语境)与传统语境有所差异,认为语境是认知环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是人类能够感知和推理的所有事实的集合。人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感知和推理的过程中其认知语境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

二、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花名隐喻

诗歌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的文学体裁。当花作为物质形象出现在诗歌中时,诗人所表达的抽象情感便通过“花名”的隐喻意义获得了具体表现,其隐喻意义也因诗人的创作而不同。译者需要通过认知语境来理解隐喻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和解释。

将诗歌中花名的隐喻理解视为译者的推理过程,其过程包括:分析隐喻(根据花的种类特征分析隐喻、结合诗歌含义及背景分析隐喻)和解析隐含喻底两个步骤。其中,花的种类特征所体现的隐喻含义包括:隐喻柔弱、隐喻品格、隐喻富贵繁华、隐喻容貌。结合诗歌含义及背景分析所体现的隐喻含义包括:隐喻作者的心境、隐喻命运、隐喻志向。其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一)隐喻柔弱

不同于自然中的树木,花的生长周期短、花瓣易落、花枝易折等缺点与柔弱的特质十分相符。作为“柔弱”的物质隐喻,花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时常给人不堪一击、惹人怜爱的印象。当其凋谢陷落污泥时,花与泥垢一个纯洁、一个污秽的对比便留给人鲜明的印象。造成花朵凋谢的疾风劲雨越是凶猛、强大,便越凸显了花朵所隐喻的柔弱,因此,在用花隐喻柔弱的特质时,往往离不开对背景环境的渲染。舒婷在《致橡树》中就以凌霄花这一需要依附的脆弱形象来反衬木棉树,其创作目的是为了表达男女平等的思想,诗中的橡树隐喻男性,而女性的形象舒婷选择的是木棉树,并且通过“攀援的凌霄花”这一需要依附的脆弱形象凸显了“木棉树”的独立自强。除了背景铺垫及环境渲染,在隐喻脆弱时,花本身也常以残败、破碎的落花形象出现。

(二)隐喻品格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会选取某个隐喻喻体寄托自身的理想抱负或情怀品质,而以花来隐喻人的品格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具意境美,还能让读者们通过对隐喻物的联想获得新的体会。例如,在诗歌中,人们常用四种花作为隐喻,分别代表着人们坚忍不拔、谦虚、不卑不亢以及隐逸的品质。这四种花被称为四君子,它们分别是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除了与兰、竹、菊被人们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之外,梅花还与松树、竹享有“岁寒三友”的美誉。梅花历经严寒傲雪盛开,其生长习性还隐喻不畏艰难的品格,因此它常是诗人笔下被称赞的对象。

不同的花因不同的特质和诗人的喜好用来隐喻不同的人格,周敦颐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也是诗人所推崇的人格隐喻。当人们想到桂花时可能会忽略花本身,而容易想到其清新的花香。李清照笔下的桂花则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通过其颜色对比表明即使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也是花中第一流的独特品格。中国诗歌中用花隐喻品格时往往将注意点放在其生长环境上,比如梅花傲雪绽放。除此之外,诗人还常通过与其他花做对比凸显出所写诗歌中的花名隐喻意义。

(三)隐喻富贵

因为花团锦簇的景象和华丽的外表,中国人常以花隐喻富贵繁华。花开时枝叶繁茂,花开富贵就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牡丹更是富贵花的代表,比如“春深富贵花如此”。除此之外,花也常常作为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沈复在《浮生六记》就提到了自己的养花经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人在结亲或重要节日时就会在帽子上簪花,上至皇帝下至狱吏都有将花簪在帽子上戴着的习俗。而宋代不仅农业发展良好,由于坊市不分离、劳动力充足以及宵禁制度取消等多个原因,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也十分发达。若人们生活状况堪忧、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们忙着谋生,便也没有多余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来种花、赏花。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时,人们才有闲情逸致来做这些事情。因此,除了用花隐喻脆弱、衰败之外,花还可以是人们观赏把玩的对象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于隐喻富贵。

(四)隱喻容貌

因其外表色彩鲜艳的缘故,花在诗歌中也常用来隐喻容貌美丽。李白有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丽的云朵让人想到杨贵妃穿的衣裳,花朵的美丽则让人想到杨贵妃的容貌。除了用花直接隐喻美貌外,诗人们还会通过对比反衬人的美貌。

不同的花与花之间在诗人们的眼中,美貌等级也是不同的。此时的花比拼的不再是其内在的隐喻意义,而是人们对其外表的审美。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与妖艳的芍药和素雅的荷花相比,诗人更偏爱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时其美貌还会引来京城的众多人观赏。

(五)隐喻作者的心境

花本身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并没有限定的感情色彩,但诗人由于创作时的心境不同,诗歌中的花便有了不同的隐喻意义,也可反映诗人的各种心境。当诗人的心境是喜悦而积极向上时,花在诗歌中呈现的状态便充满了愉悦的氛围。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多次赶考后终于取得了功名,结果揭晓后诗人的心情极好,一扫以往落考的阴霾,眼中所见都是愉悦。此时的花就反映了作者喜气洋洋、心花怒放的心境。

当诗人的心境是消极而伤感时,此时的花在诗歌中就隐喻诗人悲凉的心境,花开花落也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隐喻诗人大起大落的心理变化。《红楼梦》中有一章讲到芒种时节其他的女孩子都聚集在院子里玩耍或者为节日做准备,但黛玉因为和宝玉闹了误会,所以便独自一人背着把花锄独自在山坡上葬花。心中因矛盾产生的愁苦再联系她自己孤单的身世,便在葬花时便念出了《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这种情境下,林黛玉眼中的花是飘落无依的,正如她自身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身世。这首诗中的花所隐喻的就是林黛玉当时孤独悲观的心境。

除此之外,花还常作为故乡的隐喻被在外的游子用来隐喻家乡是那想回又回不去的远方。清代王中写道:“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作者借在外地看见的梅花,抒发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客馆中的梅花初绽,春风缓缓而来,但此时诗人在外地看到梅花却令他想到了家乡的梅花早已经开过又凋谢了。通过这番对比,诗人既表达了在外的孤苦情绪,也通过梅花隐喻他对故乡的思念。

(六)隐喻命运

花用于隐喻命运的表现手法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十分明显,各人抽中的花签也分别对应了众人日后的命运。薛宝钗抽中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唐代罗隐所写的《牡丹花》。牡丹花开色泽艳丽,是富贵的隐喻,也被称为花中之王。薛宝钗的举止端庄大方,在众人眼中与牡丹也极为相配。

探春的花签是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出自“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与日后探春远嫁“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结局遥相呼应。

李纨抽中的“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的《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嫁到贾府后其丈夫早逝留下一子,她便留在贾府未再嫁。《梅》诗中的林和靖是一位淡泊名利、过着自己的独居生活的人,而性格恬静的李纨也不参与贾府事务,和儿子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麝月是怡红院中贾宝玉的丫鬟,她所抽中的花签是:“开到荼蘼花事了”,出自宋代诗人王琪所写的:“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荼蘼是春天开的最后一种花,而麝月也是见证贾府由盛至衰的见证者之一。在贾府破败时,麝月是唯一留在贾宝玉身边的丫鬟。从这种角度来看,麝月抽中“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花签倒也与她最后的命运处境相同。

袭人本名姓花,因宝玉说“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被称为“袭人”。在书中她所抽中的花签为“桃红又见一年春”,出自宋代谢枋得的:“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贾府衰败后原本想嫁给宝玉的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函,她的命运倒与第一句诗相符,即贾府衰败后袭人离开贾家躲避了贾府被抄家的祸端,对应“寻得桃源好避世”,而嫁给蒋玉函则对应“桃红又见一年春”。

香菱抽中的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此诗出自宋代朱淑贞的《落花》:“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香菱的原名是甄英莲,原本家境良好的她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后又被薛蟠夺来嫁给他为妾。婚后她与薛蟠相处原本还算融洽,但在薛蟠娶妻夏金桂后便遇到了“狂风妒雨”受尽折磨,本就坎坷的命运更是雪上加霜。这句花签便暗含她后来要面对的凄惨命运。

(七)隐喻志向

古往今来,以诗歌咏志的诗人众多,有一些诗人会选择动物或日常用品来委婉地表达自身的志向,还有一些诗人则常用花为题材。以花为主题的诗歌常见的歌颂种类包括梅花、荷花、菊花等等,因为它们生长习性的独特性或处于严酷的生长环境,诗人们常借用此类花朵来隐喻个人的志向,比如宋代郑思肖笔下的《寒菊》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歌中的北风指代元朝的残暴势力,而菊花则表达了他不愿俯首的志气。

苔花极小,生于低地或岩缝之间不易被人察觉。但在清代袁枚的眼中它却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尽管花开时十分微小,也不如其他花那样拥有华丽的外表而获得人们的关注,但它自立自强依旧热烈绽放。此时的苔花就如同人生一样,尽管没有优越的外在条件,也没有他人的关注和赞美,但也可以在不好的环境下静静绽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这类普通甚至不引人注意的花则隐喻诗人表达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创造属于自己价值的期望。

三、英译策略

完成分析隐喻的步骤后,解析隐含喻底并翻译花名隐喻则涉及译者自身的认知语境。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其构成因素包括逻辑信息、词汇信息和百科知识[3]。假定在某首诗歌中出现了花名A,根据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译者要做的处理是选择将花名A与哪一种概念联系,比如桃花盛开既可隐喻爱情也可隐喻美丽的少女,那么译者就要根据诗歌选择合乎语境的概念并进行联系,逻辑信息便是译者作为认知主体所做的选择。词汇信息可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补充说明,或用于增加修饰语。而百科知识涉及相关的背景文化,它能帮助译者对花名做出符合语境的理解,比如“芙蓉国里尽朝晖”中的芙蓉是指木芙蓉还是水芙蓉,就应根據其具体的背景而定。

因此,译者可从认知语境的视角选择以下翻译策略补充、还原或显化隐喻信息。

(一)加注

如果原文本中隐含特定的文化背景,那么在翻译这类诗歌时需要进行加注,比如上文提到的郑思肖所写的《寒菊》。原诗中的“北风”除了其表面意义之外,还代表从北方南下侵略中原的元朝统治势力,而菊花就隐喻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志向,那么在翻译这首诗时就需要给北风和菊花两个词语加注进行背景介绍,以便于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隐藏含义,以免外国读者在阅读时缺失原文本的隐喻意象。

(二)直译

在诗歌未涉及特殊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在翻译时处理隐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译,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在许渊冲先生笔下就被译为“Her robe is made of cloud,her face of flowers made”。在译为英文时并没用对“花”这个字眼做其他处理,选择直译。但在处理某些与花相关的诗歌时还需要在选词上注意细微的区别。《红楼梦》中描写宝黛共读西厢时,作者提到黛玉专门为埋葬桃花设了一个桃花冢,而黛玉所葬的便是树上的桃花。许渊冲将“花”译为“blossom”而不是“flower”,这两种同为表示“花”的英文单词的细微区别在于:“blossom”通常指树木上的花,尤其是果树,而“flower”虽然也可指树木上的花,但它更常指一丛丛生长紧密靠近的花或用于观赏的花卉。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时则将“花”译为“flower”,但是在它之前加了限定词“falling”做进一步处理,表示树上的落花。

(三)显化隐喻含义

如果花所表达的隐喻在翻译时会丢失喻义,那么可以选择将原文本中的隐喻译为明喻将其隐藏含义显化,以便译入语读者在缺少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明了诗人的隐含喻底。比如,中文诗歌中常常以花喻美人,在翻译时,人们可以用“beauty”替代原文中的花名,以此来显化花所隐喻的“美人”含义。

四、结语

人们在创作时,常通过隐喻来更委婉地表达感情思想,当花名被作为文学元素运用到中国诗歌时不仅为诗歌增添了意境美,其背后所蕴含的隐喻也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想表达的隐藏含义。通过认知语境的视角,花名的隐喻理解可视为译者的推理过程,其过程包括:分析隐喻和解析隐含喻底。从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词汇信息和百科知识的角度分析花名隐喻,译者可补充、还原或显化隐喻信息,不仅为翻译者传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提供帮助,同时还有助于传达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也能让目标语读者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國外语,2010,7(5):106.

[2]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4):7.

[3]文旭,肖开容.认知翻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苏美玲,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翻译。

郭滨,通讯作者,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

猜你喜欢

花名翻译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动漫梗《未闻花名》——你因何而落泪?
大公司的“花名”文化
十月花名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