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6-16陈云
陈云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感性形象思维为主,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稍弱。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及低年级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从情境教学的方式和内涵入手,从感知、体验、表达等方面展开教学,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丰富情境素材,引导多元感知体验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无意注意占主导,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缺乏稳定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丰富情境素材,以让学生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低年级教学中,丰富情境素材就要在学生听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感官参与,包括以看、触、嗅等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如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对学生来说非亲身经历、亲眼看到,是很难感受到它的美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日月潭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日月潭的美丽景色感受得更加深刻。又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话有深刻的感知,教师可以把杨桃带进课堂,让学生坐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感受杨桃外形有什么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2.创设情境,重构文本情境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把生活带入课堂,不仅可以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参与感与满足感,重构学习情境空间,这样可以契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二年级上册《寒号鸟》第8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寒号鸟在寒冬腊月、北风狂吼时挨冻的情形,这种场景很难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出来。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为学生播放《寒风》的音乐画面,借助于音乐背景中寒风呼啸的渲染,学生被冬天北风呼啸的生活经验唤醒,很容易就想到了寒号鸟在北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以及它用微弱颤抖的声音哀号着的样子。此时,学生的听觉感官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很容易触动心灵。这样引导学生学习,重构了情境空间,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角色体验,深化学生学习认知
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多元感知是低年级情境教学的基石,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学生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具有重要作用。依据低年级教材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或者角色代入体验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创设拟真情境,观察模仿体验
在低年级教学中,观察模仿是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场景的录制回放或者借助影视资源等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模仿空间,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与尝试中内化表达机制,提升学习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时,教师就可以搜集影视资料中关于请求别人帮忙的视频播给学生看,让学生重点观察视频中的人物在请求别人帮忙时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分别是怎样的,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教师依据口语交际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营造出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看、听、说等多维感官的刺激下进行口语交际实践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还可以完善学生对口语交际礼仪的认知,最终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综合能力的双双提升。
2.创设演绎情境,深入感受体验
角色表演是一种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对于具有初步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这种角色演绎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表演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好的表达与交流,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有着非凡的吸引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特点,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饰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感受青蛙和小鸟对天大小的不同认识,很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情境中,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做出小鸟飞的动作和青蛙蹲在井底的动作,教师趁机让学生说说从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中自己明白了什么,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向学生机械灌输寓意现象的产生,起到优化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生动,特别适合学生表演。教师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
三、动作思维并举,引导学生多元表达
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讲述见闻、积极讨论、发表意见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文本内容之后,借助动作或者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水平。
1.借助肢体语言,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表达与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加入肢体语言,可以形成教学合力,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有许多描写小猴子下山以后动作的词语,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掰、摘、捧、扛”等词语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一边读课文,一边做一做这些动作,营造出动作表演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时,课后练习中提供了“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语,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哪些是描写老虎的,哪些是描写狐狸的,并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演出来。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初步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演一演,再在班级内展示。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可以把词语理解与动作表演结合在一起,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特点,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加入肢体语言来学习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兴致更加积极踊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借助语言情境,丰富学生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有力工具,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来描绘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设计一些问题,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教學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言表达情境:“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是什么时候吃粽子的?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呢?”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有学生分享了自己和妈妈一起洗粽叶、泡豆子、煮粽子的过程,有学生分享了自己和妈妈一起制作五色绳的过程,还有的学生分享了从网上看到的赛龙舟的情形。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语言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情动而辞发,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学生的参与感充分得到满足,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及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营造出适宜学生理解接受的学习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把观察、思考与表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激励性语言来点燃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努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同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