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优化、路径与实践
2023-06-16李晓鹏
李晓鹏
[摘 要]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重要建设任务,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实践能力、技能大赛、社会服务六个维度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国内各兄弟院校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01-04
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一切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知识技能的传授都需要教师去执行方能落地,教师对于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一些问题[2],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基于此,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3],改革方案提出“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5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4]明确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A档学校建设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该团队紧紧围绕《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的教师能力建设、协作共同体建设、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成果总结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优化
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第一批项目立项后,国家陆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关于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规模有关事项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98号)等若干指导性文件,不断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新的要求。相应各团队在申报时提交的建设方案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优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方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一)團队成员优化
原20名团队骨干成员中, 2名教师因工作岗位调动而离开团队,重新补充了2名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教师。其他成员中增加了2名思政教师,提升团队的课程思政能力。增加了3名基础课教师,提升团队模块化教学覆盖的课程面。团队优化后所有成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获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00%。
(二)课程思政项目优化
原建设方案中课程思政实施比较泛化,项目与内容都不确定,优化后的方案将思政项目落实到具体课程中,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到课程思政教材开发,从理论课程到实训课程,团队增加课程思政项目28项。
(三)教学资源建设优化
原建设方案没有包括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设,新方案中新增4项教育部部省共建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目标由2门增加到3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由5本增加到10本。
(四)教科研项目优化
原建设方案中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数量由3项增加到5项,新增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新增省级科研项目获奖,新增SCI论文10篇,院级科研项目由10项增加到20项,专利数量由20项增加到40项。
(五)企业合作优化
在原建设方案基础上新增合作6家企业,与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有限公司、长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舜宇(集团)有限公司、纳思达责任有限公司建立订单班。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产业学院,从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六)教学标准建设优化
原建设方案中教学标准输出只有专业建设标准,新增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资源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输出国家由赞比亚共和国扩大到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尼日利亚温妮弗雷德创新学院、弗斯特马克创新技术学院、纳卡布斯理工学院、阿德耶米教育学院、爱尔兰第一商学院、尼日利亚政法学校6所院校分别与我校签署专业和课程引进协议,启动专业和课程合作项目。按照协议,尼日利亚院校共引进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2个专业,182门课程。
三、建设路径
(一)培养工匠精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新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教师、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积极吸收和鼓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团队充分运用教研室大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结成教师帮扶对子13对,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21次。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资源建设能力
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优化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课证融通”方案,对接装备制造业设备安装、调试、操作、运维等典型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以包含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等基础能力为核心的共享模块;面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设备装备、工业机器人关键岗位构建智能机电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特色模块,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拓展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构建数字孪生、增材制造等拓展模块,形成“共享模块+特色模块+拓展模块” (见文末图1)的模块课程体系。
发挥咸阳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紧密对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与国家产教融合型海尔集团、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依托企业技术优势与学校教学优势,基于真实工作过程与岗位需求开发教学资源与案例。在资源建设能力与技巧方面,积极邀请职教专家线上线下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培训,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活页式教材开发等。
(三)狠抓课堂教学,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通过教学名师传帮带、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专业带头人听课点评等途径,在教案撰写、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把控、板书等课堂教学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帮扶,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帮助教师站好、站稳课堂。鼓励教师参加教坛新秀评选、教案评选、技术比武、微课大赛等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通过竞赛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彼此砥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通过教学创新能力培训、专业教学法研究、课程开发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工匠专项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水平大幅提升。2020—2021年教学团队教师总计参加线上线下、教育部、教育厅、行指委、学校等各级各类培训共计50余批318人次。
(四)落实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组织教师企业轮训,利用寒暑假时间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5]。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教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完善与改进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考核方面,用具体要求规范企业实践教师成果:(1)实践锻炼岗位基本情况、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要求、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实践报告。(2)提供可用于教学的来自实践单位的工程、管理案例。(3)提供来自实践单位的结合生产实际的5个毕业设计(论文)选题。(4)与实践单位相关人员共同编写实习指导书。(5)公开发表与专业实践相关的论文。(6)参加企业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项目。
(五)“以赛促教”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技能大赛指导能力
技能大赛相关知识技能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和指导能力大幅提升。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国家级金奖,实现陕西省高职院校零的突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中,获金奖2项。在2019、2020年高等职业院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2项,陕西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中获教师组一等奖1项,学生组一等奖1项,学生组二等奖1项。
(六)深入企业找课题,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团队专业优势与合作企业需求,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为带头人,聚焦不同方向,成立了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4个科研团队,形成人人加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科研项目,使科研成为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企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以一名博士为带头人,带领3~5名智能传感、智能制造方面的骨干教师,发挥企业工作优势,与西北医疗器械集团合作,开发智能医疗设备、软件。以一名博士为带头人,带领3~5名工业机器人、光电检测方面骨干教师,面向太阳能聚光集热发电技术、光热转换及应用技术、光热—光伏耦合技术展开研究。以一名教授为带头人,带领3~5名青年骨干教师,面向智能化改造升级、智能生产线集成装调与维护,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七)完善制度保障,提升教师参与团队建设任务的动力
为推动我院“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建设目标和效益,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考核办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等制度。按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进行梳理固化,将建设目标作为考核要求进行年度评价考核,督促团队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团队内部将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个人,成员个人与团队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完成时间、奖罚等细节,最大限度激发团队的积极性,让每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最大化,提升了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设成效
(一)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突出
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明显:学生对于专业认可度提高,对于自身使命与担当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促使学习风气大为改观,晚自习到勤率、翻转课堂预习率等大幅提高,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显著提升,由团队负责人主持的高速切削与五轴加工课程入选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并为全国教师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展示。教师获陕西省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陕西省课程思政育人“骨干教师” 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立德树人论坛”二等奖1名、陕西工院师德先进个人1名、“立德树人”论坛二等奖1名。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立项陕西省职教学会课程思政项目28项。
航空工程学院收到兴平市阜寨镇政府和汉中市汉台区东关街道办事处对我院机电1802班、机电1907班多名学生的表扬信,信中分别对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表扬与感谢。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报国为民的坚定信念,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陕西工院学子的青春风采。
(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20)34号]精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了第一批项目名单,团队承担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3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建成《柔性制造与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技术》等12门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7月以来,与德玛吉精森机、宝鸡机床集团、华中数控有限公司、北京FANUC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正式出版《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高速切削与多轴加工》《数控机床》《数控车削零件编程》《数控铣削零件编程》5本教材。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获批国家级职業教育智能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团队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1项,新增国家专利42项,立项陕西省级科研项目4个,院级科研项目24项。
2019年团队立项以来,完成企业横向课题14项。截至目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为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咸阳市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等提供《超细粉末分级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企业技术服务,累计产生经济效益已达到2.15亿元。
(四)教学标准建设成果突出
团队6名教师参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工业设计6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及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
团队参与开发的国家《增材制造系统操作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数控设备维修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通过教育部审核、公布执行。
团队主持开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3个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标准》通过陕西省职业教育学会验收。团队主持开发的《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标准》通过陕西省职业教育学会验收。尼日利亚温妮弗雷德创新学院、弗斯特马克创新技术学院、纳卡布斯理工学院、阿德耶米教育学院、爱尔兰第一商学院、尼日利亚政法学校6所国外院校分别与我校签署专业和课程引进协议,引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标准与课程标准。
(五)“1+X”证书试点成绩优异
获得“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省级考核管理中心,并组织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3所试点院校开展“1+X”考核工作。我院首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通过率占比86.7%。承办了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班,来自陕西、青海、内蒙古自治区46名教师参加培训。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开展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典型案例评选中,创新团队申报的案例《基于“1+X”证书标准构建“岗课赛证”融通模式》荣获优秀奖。
五、结语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推动“双高”建设的重要保障。提升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实践能力、技能大赛、社会服务6个维度能力是提升教师团队水平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国内兄弟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2]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3-56.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10-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Z],(2019-06-05)[2022-10-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6/t201906
14_385804.html.
[5]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