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长学制产业学院创建意义 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6-16范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制学院中职

范敏

[摘           要]  长学制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一种全新的实现形态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分析长学制产业学院建设对参与四方的重要意义,探索提出长学制产业学院 “四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四链”融合构建策略和“四业”联动的运行机制,并以独山港新材料、许村时尚产业学院为例,从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体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和全面开放打造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索了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产业学院;构建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93-04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典型方案,都是彰显职教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产业学院是当前职业教育最为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是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支撑性、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教育共富趋势和学生对于升学诉求增强等,单纯的中职教育开始陷入困境,从而出现“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办学合作,渐渐成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在具体探索实践中,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也存在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衔接不畅、统筹管理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单单依靠中高职院校自身力量难以有效突破,需从政府层面聚焦关键问题,统筹整合调动行业企业资源,通过统筹设计与生态重构长学制产业学院能够破解。基于此,对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意义、构建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阐述,有助于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构建立交桥的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

一、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意义

现阶段,在探索和实施的各类产业学院大体有四种建立与运行模式:以地方政府牵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组成理事会管理运行的模式;以龙头企业牵头,一所或多家职业院校参与共建运行的模式;以职业院校牵头,一家或多家行业企业参与共建运行的模式;以行业协会或联合会牵头,多家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共建运行的模式。

本研究提出的长学制产业学院是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多方一起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种资源及要素,以培养五年长学制行业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共同体,具有体现育人为初衷的教育性、产业为导向的经济性和组织为基准的共生性三大特征。首先,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是弥补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短板与弊端,具有育人的初衷与功能,关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实现产业与教育的相互融合。其次,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建立必须解决产业技术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具有产业导向的经济性。最后,长学制产业学院是政、行、企、校多方共建,以一定的组织构架、资源调配和利益分配等运行的新型共同体,具有共生发展的特性。其构建对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四方来说,都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

(一)地方政府视角

一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优先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上。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合理实施长学制,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对政府来讲,创建长学制产业学院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亦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寻求主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和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有更充分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长学制产业学院,政府以最小投入引进优质资源在家门口建立大学,满足人们对共同富裕示范区美好教育的期待。

(二)行业企业视角

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由过去的“低端”迈向“中高端”,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和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这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由资源要素驱动为主转化为创新要素驱动为主,人才培养也随之由单一型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因此,通过建立长学制产业学院,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开展“早定向、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长学制的全面实施。可见,长学制产业学院建设立足推动区域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以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精确分析学校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突出长学制产业学院培养人才的特色优势,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三)中职学校视角

不可否定,过去的中高职合作“3+2”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推动了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机制方面的改革,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原有一体化过程中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衔接不畅、统筹管理缺位等问题,通过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建与运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另外,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升学比例越来越高,就业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参与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积极性逐渐下降,中职学校发展陷入瓶颈期,通过长学制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依托中职优质资源,联合高职举办,优化学源结构,强强联合,提升中职学校的管理效益、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有益探索。

(四)高职院校视角

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应具有一定层次性,高职教育作为主体,注重技术、突出技能,通过创建长学制产业学院,探索企业、行业、产业、专业、就业、职业“六业”联动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机制,充分体现和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引领中职的发展,有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一体化体系。另外,高职院校大多成立于2000年前后,当时的办学规模、场地资源等有限,难以满足现在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开始筹建异地办学,但各方投入财力、物力都很大,推进缓慢,通过多方共建长学制产业学院,高职院校输出专业、计划、师资等优质资源,优化高职专业结构、拓展合作办学,都是新的有益补充。

二、长学制产业学院的构建逻辑

长学制产业学院是“政校企”协同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通过治理体系“四方”协同、构建策略“四链”融合、运行机制“四业”联动,形成多元创新合作的新范式。

(一)治理体系:“四方”协同,共建共治

利益是产业学院成立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利益关系是合作的本质关系,利益诉求相互吻合符合各方目标是产业学院合作主体共建实现共生的基础,因此,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创设是在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性利益和共同期望视角下形成的,建立政校企之间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协作机制,而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建立现代化长学制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是重中之重,各方需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以学院章程为根本,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分权制衡治理,体现民主化、现代化,兼顾市场化。

(二)构建策略:“三强”要求,“四链”融合

产业学院的组建一定要遵循“强强联合”的市场原则,产业要强、企业要强、学校要强,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首先,选择在区域国民经济中起到支柱作用、产业集群态势明显,产业链相对完整、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作为产业学院构建的基础。其次,选择区域产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规模大、效益好的主流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合作主体。最后,由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声誉良好、办学成效显著的省级以上双高院校为主导牵头构建产业学院。

(三)运行机制:“四业”联动,协同创新

“四业”联动是指产业、行业、职业、专业联动,缘起产业发展,对接行业的新需求,服务职业岗位与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最终落地于专业建设的一种产教融合新模式。

产业学院在协同创新运行中,通过治理体制转变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合作模式转变来实现“政行企校”的全方位融合。真正让行业企业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与运行,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三、长学制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以独山港新材料、许村时尚产业学院为例

长学制产业学院是深化创新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平湖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平湖市教育局、平湖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四方签订合作协议,以“政园企校”合作模式成立了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实施“一体化”运行机制;与许村镇、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四方通过框架协议共建“时尚产业学院”,打造政、行、企、校高度融合,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典范、新标杆。(见文末图1)

(一)多方协同,优化治理,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构建权、责、利清晰的组织和关系是长学制产业学院正常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石,政、行、企、校四方协同,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各方各派人员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组成领导机构,制定《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日常管理委托平湖中等职业学校、海宁职业高级中学负责,派学校校长担任院长,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二级学院院长、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和许村镇主要负责人、产业主流企业和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负责人兼任副院长。成立由院(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建立健全管理、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制度,形成共同治理的日常运行机制,相互之间暨联动又制约,保证产业学院高效运行。

(二)学校主导,企业主体,实施“一体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1.源头管理,健全“一体化”招生与学籍管理

生源是长学制产业学院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涉及培养人才能否有效服务好产业、服务好企业的关键,因此对于长学制生源确定,需要中高职院校商议报省教育考试院审定。在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的招生计划方面,当地教育局单列计划,与普高同招,充分体现对生源的高度重视。学籍管理采用中高职一体化、双方共同管理模式。前三年,中职学校根据当地教育局学籍管理要求,学籍档案以中职学校统一管理为主;后两年,根据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要求,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籍管理。

2.对接产业,实施“一体化”专业衔接布局

一是构建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重点围绕嘉兴港区以化工新材料产业、许村家纺产业集群升级和优化布局的发展目标以及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以优化临港绿色新材料发展为重点、许村镇以提升家纺产业国际化的战略需求等,开设精细化工技术、化学工艺、纺织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群,服务当地企业发展。

二是建立上下联动的专业调整机制。专业建设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建设成效是产业发展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紧扣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服务的目的,建立專业评估评价制度,周期性对专业发展进行调研、对结构设置进行评估和优化;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对年度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动态控制专业规模,不断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3.育训贯通,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对标国际,采用五年一体化“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设计长学制办学模式,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4学年,在产业学院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期间实行多阶段的工学交替,其中第7~8学期,每学期安排1~2周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本部开展专业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第二阶段即5学年,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培养全过程,第9学期在港区企业、许村镇创业园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学期进行顶岗就业实习。

4.高职引领,强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以化工专业为例,按照化工新材料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制定长学制一体化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融入德国AHK化工操作员证书要求,开发符合区域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内容、考核方案与标准,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双方加强统筹规划,以“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全程融入证书制度,实施书证融通教学。“重组内容、突出关键”,共建模块化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将APC、MES、LIMS等新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将绿色生产工艺、最新安全环保标准等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与创新研发、技能竞赛等拓展课程相结合,实施“教学研”融合创新教学改革,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5.双域带头,打造“一体化”教学创新团队

共建“创新型、高技能”省级教师培养基地,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构建教师技能培养体系;优化专兼教师结对制度,完善企业兼职教师支持政策,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充实常驻产业学院企业技师。实施教师“四层六向”培养工程,横向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产业导师四个层面;纵向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六个向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按需培养、分层分类技能提高计划,建设若干个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团队、技能竞赛指导团队等。建设一支专家领衔、骨干教师和技术能手为中坚、青年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校企“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6.包容融合,构建“一体化”产业学院文化

校企文化融合,既是产业学院长远发展的必要支撑,又是产业学院构建良性多元共治体系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都应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并不是“让谁主导谁”,更不是“让谁取代谁”,而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职业院校的产业学院是直接面向行业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地方,其本身就有吸纳和融合企业文化的现实要求,因此,长学制产业学院应按照“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打造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实现产业学院治理效能提升。

(三)全面开放,合作共赢,打造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

长学制产业学院同时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资源平台,借助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多方力量合作共建产业园人才培养联盟、应急管理学院、企业研究院、“化工安全生产VR体验中心”等,制定相关开放、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开放与共享,完成职业学历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企业人员培训等任务。在此过程中,政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发挥好各自的主体作用,共同推动长学制产业学院基于共同利益发展为导向的构建,推进基于服务区域和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的自治与完善。

四、结语

产业学院尤其是长学制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一种全新的形态与载体,在建设和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体制、机制制约,也存在认识和学理上的不足,更有新型利益分配方面的尝试难点。在未来,“政校行企”各方坚持协同创新,积极在长学制产业学院的标准研究、范式凝练、成果转化、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长学制产业学院一定能成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的产教深度融合之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雪,蒋芝英.基于市场化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逻辑、价值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3).

[2]聂伟.产业学院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形塑[J].职教论坛,2021(9).

[3]赵晓燕,袁二凯,马建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

[4]徐胤莉,王丹中.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逻辑起点与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

[5]崔志钰,陈鹏.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意义、组建策略与运作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4).

[6]刘庆根,李政.新时期我国五年制高职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

[7]李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多重制度逻辑[J].教育学术月刊,2021(6).

[8]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绩、挑战与对策:《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

[9]唐纪瑛.“2+1”中本贯通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以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为例[J].中国職业技术教育,2020(32).

[10]郭晨,赵晓燕.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

猜你喜欢

学制学院中职
初等教育学院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学院掠影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