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工作室”:建筑设计员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6-16青宁蒋赛百杨峻磊
青宁 蒋赛百 杨峻磊
[摘 要] 以山東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为例,依托共同体理论,与区域建筑设计龙头企业产教深度融合,确立了“共融共生、共升共荣”的校企共同体的建设理念,根据共同体用人需求,在建筑设计岗位序列中增设并开发“建筑设计员”岗位标准,对接医养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等新需求,创建“事业部+工作室”学徒制模型,探索实施“事业部+工作室”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职业情境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关 键 词] 事业部 ;工作室;建筑设计员;校企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77-04
一、实施背景
(一)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城市更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教育、行业需求背景
2019年,国家六部委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因此,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人才精准培养、企业需求驱动背景
针对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建筑设计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等问题,依托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山东省首批高水平专业群等建设项目,与区域建筑设计龙头企业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产教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医养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等企业新需求,形成了“(企业)事业部+(专业)工作室”培养建筑设计员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真实职场岗位需求对接不够精准;教学内容与国家新政策、行业新需求衔接不够及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够主动等专业人才培养瓶颈问题。[1]
二、主要做法
(一)共融共生、共升共荣:校企共同体建设理念
按照“共融共生、共升共荣”校企共同体建设理念,与“一带一路”骨干设计企业、山东省建筑设计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山东省建筑(康养)联盟,并在设计单位、学院设置联合秘书处。依托联盟,联合设立并开发岗位标准,对接医养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等新需求,精准增设专业新方向,同步设置新事业部、工作室,使人才培养与真实职场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以校企班、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形式校企协同育人。
(二)崇德高素、精技多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围绕国家新战略、新职业、新需求,根据共同体用人需求,对接医养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等,在建设设计岗位序列中增设并开发“建筑设计员”岗位标准,校企联合确定“崇德高素、精技多能”的建筑设计员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升级融合产业需求、课程内容融合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融合工作过程、学历证书融合技能证书、职业教育融合岗位培训等实施路径,精准培养建筑设计员人才。
(三)“事业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建“事业部+工作室”学徒制模型,实施“事业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设计院“事业部”联合专业,对应专业新方向,在校内成立名(大)师工作室、医养建筑设计中心等多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在校内“工作室”、校外企业“事业部”交替践岗与顶岗,综合交叉、能力递进提升,有效推动行业企业全过程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
(四)双主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理念,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新职业标准,校企联合开发并实施“学徒式”三进阶、“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拓展、专业综合”五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能力递进为特色,以不同特色工作室项目化为载体,构建了以“工作室”“事业部”为主线,四大职业能力进阶层次的 “双主线—四层次”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开发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计划、环节、方法、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优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素质教育体系突出创新创意的“双创”素质养成,完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双创”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双创”课程与“双创”大赛融合、“双创”教育与“双创”文化建设融合的“四融合”,推动自我认知、商机识别、大赛引领、项目孵化、盈利发展的“五阶递进”,将“双创”素质养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
(五)项目贯通、课程协同:职业情境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共研、标准共建、资源共享,将企业项目资源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开发实施“项目贯通、课程协同”项目课程群;推行“做学一体、工学结合”的工作室项目化职业情境教学模式改革,以真实设计项目工作过程为主线,对应核心课程为主导的项目课程群,创造工作室真实职业情景,通过 “认识工作、导入任务、探索研究、做学实践、检验成果、提升拓展、考核创新”七步工学结合教学法,对接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六)平台搭建、资源共建:实境育训一体化
校内名(大)师工作室、医养建筑设计中心、智慧建造设计中心、智慧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产學研用一体化平台,设计院设置相应的事业部,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进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校企联合修订课程标准,编写核心课程项目化的规划教材,开发相应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联合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托人社部认证项目,承担岗位职业培训与业务培训教育;共建虚拟现实建筑空间体验室,实施线上沉浸式体验虚拟工作室教学新模式,满足特殊时期线上教学需求。
(七)专业共治,人才共培:校企共同体体制机制
通过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以“专业发展共同体、师生共同体”为目标,找准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拓展校企共同体内涵。按照专业共治、人才共培的要求,校企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弹性学制管理及学徒管理、“双导师”管理等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改革评价模式,建立由院校、企业及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共同组织考核评价。
三、成果成效
(一)校企双元育人成效显著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专业招生就业持续向好。近五年,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均为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99% ,就业对口率达到90%,双证书率100%,实现优质招生、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对口行业新需求,广泛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
专业新方向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医养建筑设计员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他们为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建筑设计专业牵头完成山东省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全国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建筑设计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儒家文化和鲁班精神国家资源库、建筑设计山东省专业教学资源库,主编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4本,制定了国家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国家职业培训标准。团队荣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多项荣誉。
专业先后被认定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校一流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同时也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首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
(三)校企协同创新优势凸显
1.协同科研创新——以对接国策、聚焦行业为创新点
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校企联合牵头成立山东省乡村振兴暨康养建筑联盟、中德绿色智慧建筑研究中心、医养建筑设计中心,以我国建筑业智慧城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新方向为契机,近五年立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级、省级科研奖6项;参与编写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6个,编制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省级工法两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实现“产学研科用”一体化。
2.协同职业培训——以师资培训、行业培训为亮点
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构建新岗位职业培训体系 。2020年主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点课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南包、课程包)研究,课题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职业培训标准,实现国家新职业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培训标准零的突破,在全国建筑业推广实施,实现广谱社会效益。
立足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平台,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人社部“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培训基地”“山东省装配式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五年,年均为社会培训18000人;面向中铁十四局、中铁十局、中建八局等央企开展BIM技术应用项目化实战培训,为南苏丹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面向退役军人的建筑类职业技能培训,打造了社会服务新亮点。
3.协同乡村振兴——以专家咨询、设计服务为途径
以专家咨询与服务推进乡村建设。完成设计项目21项,相关课题12项;成果主持人被聘为“山东省乡村建设评价专家”。近五年团队实现新技术转化推广31项,形成23项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服务国家乡村振兴。
四、经验总结
(一)共融共生、共升共荣,创新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机制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围绕国家新战略、新需求、新职业,校企“共融共生”;校企共同牵头成立职教集团,专业共建、发展共商,协同育人;实现专业服务能力与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紧密连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升共荣”式协同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监管、学校主导、校企主体、行业指导、社会监督,形成新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共治的创新局面,培养自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创新互动新格局。
(二)需求导向、精准对接,特设并开发“建筑设计员”新岗位标准
依据新需求,共同体企业同圆设计集团特设“建筑设计员”岗位,并联合开发“建筑设计员”岗位标准,对接医养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等新需求,及时更新岗位标准。“特设并开发新岗位”已成为破解“大院大所无法解决专科层次编制、留不住问题”的有益探索,现已被大卫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北京建谊集团等相继采用。
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与同圆设计集团校企深度融合,成立“山东省医养建筑联盟”,共建“医养建筑设计中心”,率先实现全国首个医养建筑设计方向校企班招生,培养医养方向建筑设计员稀缺人才,创新、示范、引领全国医养建筑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三)项目贯通、课程协同,创新并推行核心课程项目课程群改革
将真实项目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核心课程施行“项目贯通、课程协同”的项目课程群,推行工作室项目化职业情境教学模式改革。每学期确定一门核心课,实行真实项目教学,其他专业课程均围绕核心课程项目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改革思路在全国、全省以标准形式推广,牵头编制完成全国、全省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标准。
五、推广应用
(一)全国示范与应用效果突出
该案例先后被教育部以央财项目典型案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以优秀成果、以典型校企合作案例在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中进行推广。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省级专业标准、国家级专业标准,在全国范围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应用推广,于2021年被韩国三育大学采用,向世界输出中国培养模式方案。成果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建设报》、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卫视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推介。2020年,校企共同体——山东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获得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荣誉,引领示范全国建筑类院校办学模式。
(二)案例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实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的长远国策,是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关键举措。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新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地方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业部+工作室”:建筑设计员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校企产教融合案例,理念先进、易于实施,为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职场岗位新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该成果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断引领、示范产教协同育人,更好地助力我国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永发,雷诚.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筑类专业设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17(1):5-10.
[2]罗智,阳艳美.建筑设计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6):37-3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