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要素整合与模式创新

2023-06-16杨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期
关键词:要素育人思政

杨萍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核心使命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塑造的有效融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要素(资源)供给体系和育人模式选择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变量。基于复杂组织管理和整理性治理的理论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资源供给优化和模式创新路径。要素(资源)供给体系优化方面,高职院校需基于内部流程优化和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两个维度,完善和创新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模式创新方面,需要以系统化和精细化为导向,创新党建思政育人模式,强化信息与技术赋能,打造智慧化、一站式、立体式思政育人阵地,努力营造全周期、信息化、融通式思政育人氛围。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技术赋能;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73-04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使命,高职院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国家技术创新与未来进步伟大进程中的职能日益重要。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要与其综合改革与使命实现高度融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的内在塑造双重目标,助力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并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组织理论和管理视角来看,要素(资源)供给的合理性与模式路径的科学性,是制约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变量;从实践情境看,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育人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育人要素的系统性整合程度不高,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集聚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等。同时,不同职业院校再结合各自办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实际有效引入智慧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思政育人合理模式与有效平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滞后性。本文基于复杂组织管理和协同性治理的理论视角,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资源供给优化和路径创新问题。

一、问题审视:资源供给的有限融合与模式平台的相对滞后

坚持问题导向,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现状及不足,是探讨进一步优化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措施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基于对A市职教园区6所高职院校的参与式观察和对各院校13位相关人员的访谈数据分析,从“资源要素供给”与“模式平台”两个方面就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简要阐述。

(一)思政育人多维多元资源供给的有限融合

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高职院校融管理、服务、专业、课程、文化、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位一体的思政育人资源要素体系建设成效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教师教学科研的思政效用不断发挥,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的文化育人成效显著,管理、服务并重的育人环境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到有效彰显,社会实践、学生资助、心理辅导等工作也与思政育人积极融通。与此同时,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分离的现象”[1]依然部分存在,“组织—管理—制度—主体”四个维度的资源要素供给呈现有限融合情形,难以发挥协同集聚效应的问题,在技术赋能和智慧教育建设的背景下也显得更为突出,具体体现在:其一,高职院校作为复杂组织,在制定思政育人目标的计划,以及整合、协调组织和个人以实现目标任务的功能与活动时,未能与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实现有机协同,导致组织行为与管理活动之间衔接不畅,影响思政育人成效。其二,思政育人的管理活动更多由承担育人工作使命的学工、教务、后勤、团委等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未能形成协同有序的“大思政”管理格局,思政育人的管理绩效和整合功能受到较大制约。其三,思政育人的制度供给缺乏内在衔接与一致性,政策集合的协同效应不够明显,不同职能部门的制度政策设计缺失基于系统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的整合与优化。其四,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多元主体行为缺乏调整与整合,基于各自工作职责而缺乏系统谋划的多元主体差异化思政育人活动呈现碎片化效果,影响育人整体绩效。

(二)思政育人模式平台建设与有效运行相对滞后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化的思政育人模式与实践平台,创建各具特色的思政育人空间,是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模式选择平台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团学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園文化活动等载体与平台,模式尽管较为多元,但缺乏融合与拓展。从思政育人的空间拓展方面看,还是更多重视校内教学空间、团学活动空间的运用,对校外实践实训空间、家校生活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利用不足;从思政育人的项目设置方面看,还是更多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的力量,思政育人要素挖掘不够,项目丰富化的程度不足;从思政育人平台的创新看,立足实际有效引入智慧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思政育人合理模式与有效平台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相对滞后,从而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时呈现出“各自为政”“形式丛林”的现象,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在融合思政育人诸多要素资源和项目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与科技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等密切相关,高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适应行业职业领域的变革而能够较为灵活、快速地调整优化,包括思政育人要素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及资源要素等必须及时调整,如专业设置、教材与课程体系更新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有效衔接。

二、理论探讨:基于协同治理与流程再造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与优化,都需要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不仅关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基地等传统“教学要素”的优化提升,还要关注到作为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实现的“教学要素”的系统性改革与提升,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也就是说,在不断完善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发挥“教学要素”和“管理要素”在“大思政”育人格局等内涵发展方面的整体性提质增效。

(一)复杂组织协同治理与思政育人大格局构建

复杂组织是相对于简单组织而言的,刘汉民等学者主张,“复杂组织是组织演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以整体涌现性为主要特征的组织形式”[2]。复杂组织理论将组织视为复杂系统,关注的焦点在于复杂组织特征、复杂组织与复杂环境的协同演化。在复杂组织理论看来:(1)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多元并且相互作用影响的,共同制约组织绩效。(2)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仅仅关注组织内部要素和资源的整合,如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内部控制与激励机制的优化,而是要主动寻求与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要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组织发展的挑战与要求。(3)组织通过内部的沟通与学习等行为,构成一个有效的反馈与调整系统,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复杂组织的协同治理则关注到组织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以及复杂组织往往不能依赖已有的、简单的方式来评价组织绩效(如不能依赖教师是否按时上课、按时下课等行为来评价教学质量)等情形,强调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和要素的系统性分析与互动机制优化,达到良好的组织治理绩效。

职业院校作为复杂组织的一种类型,从本质上而言,其绩效评价标准是多维的。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有效开展需要在复杂组织协同治理的理论支撑下,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职责与作用,构建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协同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之间能形成协同效应,即不同主体可以通过协商合作从而自发形成有序的社会状态,实现有效治理。”[3]前文就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组织维度要素及管理方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协同治理格局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和研究组织正式结构和内部流程等方面因素的变革,以确保思政育人成效的预见性和协调性。如针对思政育人大格局构建,可以通过“大学工”机制的构建,将团学、学生工作、教务、后勤等组织正式机构(部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职能和工作有效整合、有机融合,避免“各管一块”“分散发力”,不能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与限制,以及组织内部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以及基于各自职责的行为方式差异性,通过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共同价值目标、协同机制的构建和主体之间协同能力、协同文化的培育等方式实现有效协同。如思政课教师主体和团学工作人员可基于思政育人的共同目标在特殊时期的思政育人实践课建设、基于社会实践和调研的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思政元素挖掘,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案例编写等方面高度协同,实现思政育人空间的有效延展,创建有温度的思政课程体系。

(二)精细化导向的思政育人管理流程优化

流程再造是源自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概念,指“按照相应原则和要求,对行政管理相关要素进行重新梳理、清理、简化、整合与改造,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和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政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4]。近年来,精细化管理在组织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日益整合了敏捷治理等理论及其主张,成为推动组织绩效提升的有效变量。敏捷治理是“回应社会公众诉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指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公共目标,以快速、灵活、有效的方式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公共需求的决策过程”[5]。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全过程的日益精细化、专业化,传统的运行机制亟需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技术等的发展,从技术赋能和内部流程优化的角度切实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良性开展,从流程再造的角度讲,就是要细致梳理和整合现有的工作要素与程序性规定,科学配置不同育人主体或不同责任部门的职权,优化完善思政育人工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与具体方式方法,将相对分散的、粗放的、烦琐的管理服务流程向科学化、规范化、学生满意导向的管理服务流程转变,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激发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比如,现实情境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未能与思政育人工作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流程优化,社会实践与思政教师的课程建设、案例编写等也未在整合性基础上推进流程优化,从而构成了若干个相对独立、融合有限的思政育人“小平臺”,不利于系统的资源整合与大思政格局的建构。要从大思政格局构建的高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管理服务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实现学校思政育人各项工作的流程优化,实现权责清晰一致、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有序衔接的工作局面,将流程优化作为思政育人提质增效的有效改进措施。

三、要素(资源)优化:实现要素系统性整合与管理精细化实践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6]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资源供给体系优化,要在整合现有管理实践、组织机制、制度供给、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等要素的过程中,达到思政育人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的系统性提质增效。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资源供给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具体体现为两个维度,即对思政育人过程涉及的多种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以及内部流程优化。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1)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和创新组织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作、高度协同、深度融合的工作格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推进过程中存在部门之间边界划分过清、工作缺乏有效整合和协同的问题,其解决首先依赖于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另外,加强党建引领,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专业研讨、集体备课、主题党日、主题党课,以及“支部+专业群”“支部+项目”等都是有效地优化思政育人成效的机制和模式,其有效运行能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提供坚强保障。(2)完善和优化制度体系,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将思政育人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评估等环节有机连接。这其中需要特别关注对“六个思政”方面(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的整合性政策供给和有效评估,这也是思政育人大格局构建和全过程要素流程优化的内在要求。(3)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构建校、院、班级一体式贯通的“一体三维”思政育人工作体系,确保各项育人任务落实落细。从党建带团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角度,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基层团学组织和学工部门的作用,将思政育人落实到学生管理服务的最小单元。要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能力,通过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等方式,实现思政工作阵地的有效延伸。(4)推进思政育人的流程优化,通过专责工作组、学生工作联席会议、专项工作推进会等方式,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环节、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有效融合、良性联动,为学生搭建更为完善的成长成才平台。

四、模式创新:智慧教育理念支撑与信息技术赋能的“一站式”平台构建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模式创新是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高职院校必须设计“适合高职院校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积极构建师生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此方面的工作重心是要在智慧教育和信息技术赋能的背景下着力打造智慧化、一站式、立体式思政育人阵地,努力营造全周期、信息化、融通式思政育人氛围。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智慧教育。2022年3月28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上强调指出,“要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使命客观上要求其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强化信息技术赋能。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8],其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高度契合。信息技术赋能则是驱动育人系统性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育人成才深度融合的必要选择、关键动力和重要支撑。通过信息技术、智慧教育等方式高效便捷地提供多元教学的时空场景,让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较为便捷、有效地选择课程和实习实训,通过开放课程、慕课平台、在线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和使用,可以较好地弥补思政育人在技术和平台资源等方面的不足。

构建基于智慧教育理念支撑与信息技术赋能的“一站式”学生工作与育人平台,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的一种途径与选择。“实现技术的教育效用既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导,又需经过精心的设计,包括技术融合的学习空间构建、学习情境创设、学习体验设计、学习评估设计以及学习内容设计等”[9]。“一站式”学生工作与育人平台的建设,可以将新兴技术运用、思政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和管理服务创新、工作融通与提质等很好地联结,构建思政育人平台运行的数据化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集成日常管理、学生资助奖助、心理干预与辅导矫正、第二课堂素质培养等诸多模块的大数据学生管理服务系统,运用行为记录、人脸捕获与情绪识别、学生信息集成与分析、全息学生画像与综合评价等技术与方法,形成智慧思政育人矩阵和智慧化、一站式、立体式思政育人阵地,打造立体联动的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切实凸显思政育人效度、高度、广度与温度,真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

本文在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关注要素(资源)供给体系和育人模式选择这两个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变量,就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资源供给优化和模式创新路径做了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各种资源要素和技术赋能背景下一体化平台的整合优化,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结果应用,这也是后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麗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2]刘汉民,解晓晴,康丽群.复杂组织理论:组织研究的新趋势[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5):102-110.

[3]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汪智汉,宋世明.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3(6):22-26.

[5]Mergel I, Gong Y, Bertot J. Agile government: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8, 35(2): 291-298.

[6]郭晓婷.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4):19-24,48.

[7]周雪梅,王国忠.论高职院校师生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22):68-70.

[8]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9]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要素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