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题材影片的精神表现与叙述价值

2023-06-16周星李昕婕

电影评介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教练精神

周星 李昕婕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作为2023年春节档期的一部电影,却意外地成为“黑马”:延期上映、被迫下线、重新安排上映日期。《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2023年春节档期显现出一些尴尬之处:预告新年上映却未能兑现;意外地在初三突然上映,让人意想不到;随后出品方突然宣布此次为小范围点映,匆匆下线,并改为2月17日重新上市,如此变化令人瞠目结舌。但无论如何,《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曾在春节档上映,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次奇遇,可以将其看成是电影中所表现的“绝地反击”与档期选择的一种有趣呼应,即试图以档期新抉择而期待重生和热映,犹如体育比赛的绝境逢生,其实也是对人生绝境逢生的另一种注解。此外,影片对历史的表现也恰如其分,无论对于教练员、运动员还是中国的乒乓球队,抑或是对观众可能会面临的人生境地,都在银幕上给出精彩的揭示。而影片的跌宕遭际,也为电影市场提供了一次接续观察分析的机会。

一、体育电影历史梳理与定位

体育电影在世界电影类型题材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体育竞赛通过对抗性、竞争性展现体育拼搏精神,可以说“体育是人物变化的熔爐”[1]。而“体育电影则是体育精神在大银幕上的延续”[2],其将天然与竞技对抗相类似的故事技巧,融合体育竞技、体育精神、身体美学,以大银幕的直观视觉形式进行展示,完美结合了二者的优点。纵观古今中外,体育不仅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显现,也成为评价一国电影工业与类型发展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

(一)体育电影发展历程与佳作梳理

“体育电影展现了运动场上的激情与对抗,勇气与力量,成功与失败,泪水与汗水。”[3]国外知名的体育电影以好莱坞影片为主,近年来出色的体育电影如《弱点》(约翰·李·汉柯克,2009)、《冰上奇迹》(加文·奥康纳,2014)、《狐狸猎手》(贝尼特·米勒,2014)、《摔跤吧!爸爸》(尼特什·提瓦瑞,2016)等,均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梳理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轨迹,各个时期均不乏佳作呈现。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中国体育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体育皇后》(孙瑜,1934)讲述富家女投身体育事业的故事,被称为中国体育片的开山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体育电影《女篮5号》(谢晋,1957)讲述解放前后篮球女运动员的生活与思想变化;上世纪80年代,表现中国女排的第一部影片《沙鸥》(张暖忻,1981)改编自排球女运动员沙鸥的真人故事,表现了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少林足球》(周星驰,2001)将少林功夫与足球进行了完美融合,一度创造了中国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破冰》(徐耿,2008)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拍摄,表现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冰上精神,影片以大扬扬、王濛等世界冠军为原型,呈现了孟庆余教练为了冰上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2020年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再次聚焦中国女排精神,以郎平教练为原型,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翻身仗。

与国外体育电影横向比较或与国内纵向梳理的体育电影历史相比,可以说《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一部较为出色而观念开放的中国体育电影。该影片基于体育竞赛本质,以人在竞赛中的挣扎和拼搏,以及竞赛者们复杂性,竞赛的来龙去脉等方面作为表现角度,把握得较为妥当。

(二)体育电影的类型探索与艺术定位

一直以来,导演邓超和俞白眉的联手电影创作以商业类型见长,但也因其迎合市场、商业娱乐性突出而饱受观众、学界与媒体批评。从《分手大师》(2014)《恶棍天使》(2015),再到《银河补习班》(2019),均被冠以“失败之作”的名号。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宣传发行过程中,甚至以“烂片预定”与“口碑逆袭”作为宣传噱头。然而,客观而论,这部体育电影可以看作是他们较为出色的影片,其内容表现和折射的思想价值、时代历史等印记把握得当,个人性、家庭性与人际关系的表现凝聚着生活的厚度。就技术表现而言,叙事与综合视听表现得较为出众。尤其是多个运动长镜头、相似性转场镜头等运用堪称教学经典。全片对高速摄影和慢镜头的运用可谓“惜墨如金”,却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情感渲染作用。

体育影像的表现方式通常避免只罗列比赛而忽略比赛外的氛围与人际关系的构成。虽然罗列比赛具有趣味性和紧张度,但是如何把握其分寸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高潮时期,注重胜负来由和意外烘托对于打动观众至关重要。《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通过呈现似乎不被看好的人们努力到绝地反击的惊险性,实现了体育精神、群体勇气与信心造就的国家意识高扬的胜利。

二、体育电影再现历史与折射现实

中国电影无论是体育电影还是其他类型创作,都难以避免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与现实关涉问题的讨论,而人们对电影的现实性投射理解,与现实表现的深浅度的触碰关联,都影响着观众对创作的认可与否。有研究者认为:“当前,中国体育电影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制约,内部受制于狭隘的创作者与艺术文本,外部则局限于传统的体育观与艺术环境。有鉴于此,体育电影可从主题联系人生、情节走向多样、人事立足真实等方面寻求艺术内容的创新。”[4]《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这方面做出了有启示意义的探索。

(一)聚焦历史:乒乓精神的创造性呈现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改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真实事件,背景为当时中国乒乓球男队陷入低谷期,从兵败汉城奥运会到1991年世乒赛团队成绩历史最低,甚至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单比赛也无缘金牌,而新崛起的瑞典男队横扫乒坛令人生畏。当时以蔡振华为首的新教练团队重整旗鼓,培养出“男乓新五虎”,终于夺回了阔别6年之久的男子乒乓球团体斯韦思林杯,捍卫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荣誉。

影片立足并再现这一背景,开篇便展示了国家乒乓男队的尴尬局面,将其聚焦在教练戴敏佳的个体感知上,时任意大利主教练且战绩颇丰的他,面临着留下任教还是归国的难题。然而他克服了困难有心“救市”,却遭遇到没有位置只能做助理教练的尴尬境地。他的报国之心,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担任助理教练。回国后,面对男子乒乓球队的衰退状况,他再次挺身而出,竞争主教练职位,展现了不惜一切、孤注一掷、拯救中国乒乓的勇气。从人物设定来看,主人公面对球队跌落低谷困境而人人畏难退缩的境况,选择反向而行,下定决心在两年内夺回斯韦思林杯,打破了他人认为需要十年才能改变面貌的怯弱局面。他承担重任后,不拘一格地进行人才选择,组建起一支并不被业界看好的“老弱残少”的新军,在他人异样的眼光里开启新的培训之途。虽然遭遇了队员精神涣散的问题,但他始终坚持整肃纪律,并大幅度加强体能训练。面对内外的质疑,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影片展示主人公经历无数的磨难和失败,但依然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国家乒乓男队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绝地反击,一场翻身仗夺回奖杯,重回世界巅峰。影片似乎重新演绎了历史,却揭示了只有经过艰难困苦和顽强挣扎,才能变不能为可能,实现绝地反击的胜利景观,这也与现实中邓超和俞白眉的反击决心产生了互文映射。

体育电影难于呈现历史真实,而更难的是改编历史的复杂过程。其难度在于是否触及对当事人不同角度的解读,因此艺术的斟酌的确需要勇气。影片虚实结合做到了较为协调的呈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有条不紊地映射历史,真实地呈现了历史巨变,让观众重返历史,看到命运改变时的艰难,以及人物绝不放弃、攻坚克难的精神。

(二)映射当下:现实关系的多重性映射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部电影最终呈现了体育竞赛的绝地反击,但在这之前,主人公戴敏佳也经历了克服弊端和纠偏的过程,这未尝不是某种程度的“死而后生”,与上文所述邓超出品的电影中的所期望的“死而后生”在影像内外都有现实映射。

1.当下职场的映射

在电影中,戴敏佳针对沉疴的改变和破解难题的决心为影片中的绝地反击的发生铺垫了基础。影片中领导对遭到诸多谴责的戴敏佳意味深长的话,大意为“天下干事儿的人总会被不干事儿的人骂”,这是宽慰也是尖锐的提醒,深刻揭示了社会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铁定规律。当原先教练大李负气辞职,球队不仅在比赛中败北而且队伍内部人心涣散时,戴指导毫不畏惧地全身心投入到球队的改造中,他打破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却一度遭受挫折,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和奇谈怪论蜂拥而至,甚至将个人的发饰穿戴也当做责难诋毁的理由。而这一切都没有让戴敏佳动摇,他毅然重整旗鼓,继续推动男乒事业的改革。然而,男队却面临队伍解散的新困境,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2.现实“审查”的讽刺

影片表现危机时,调查组的“审查”更为扎眼,审讯者一般的询问让全力投身事业的人遭到莫大的侮辱。影片让观众看到孙俪扮演的妻子难以抑制地对调查者抱怨不公,实则反映出对呕心沥血牺牲身体乃至要临近瘫痪边缘的人遭受如此磨难的不解。审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观。固然体育必然以获得荣誉为宗旨,但如此短浅的对人的认识也是本影片所要传达的一种批判精神。在一部以体育竞赛为目标的体育电影中,落脚于人的付出和身心投入的体育精神的认识,也超越了简单的比赛和打打杀杀的单一观念,而触及了更为宽广的复杂认识的思考深度。

3.主人公非功利的精神书写

影片中,戴敏佳超越了对竞赛的把握在于精神世界的坚守强化,而非简单追求夺冠的功利心。主人公戴敏佳立下誓言,两年要夺回斯韦思林杯,但却失之交臂,似乎自我食言也狂妄过度地直面复杂人生。然而,戴指导誓言的实质是通过改变态势而“救市”,为此才能通向胜利之途。影片设计了一次重要的誓言落空的情节,真实地表现了事业的艰难,说明豪情壮志并不足以顺利实现目标。只有打好基础、改变环境,才能为中国乒乓球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4.小人物的心理描绘

影片中不仅通过戴教练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悲喜情感,还通过一个队员与招待所服务员偶遇的恋爱情节,以及恋爱对他的精神激励的细节描写,在不同的场合穿插呈现,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人情世故和心理感知。同时,影片中一个削球手因犯错而被清理出队,但他依然心系事业,为获胜的战友痛哭流涕的情节,道出了许多陪练队员乃至于金字塔后面体育修炼人的真实心理感受,凸显了体育精神的集体性。

电影对顿挫感的处理,展示了如何妥善处理现实人心感知和历史事件映射,并与影片的内容交相呼应,这是一种对艺术表现能力的考验。事实上,影片通过微妙的投射,折射了现实、社会历史和表现切合度的一种关系,展现了中国乒乓球队男队在历史的逆境之中,如何在教练的指导下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获得奖杯的辉煌成就之外,其中的艰险挫折与获得奖杯的轰轟烈烈相比,显现出一地鸡毛般的复杂性。这种微妙的表现方式,实际上展示了那个时代,以及许多时代共有的事业所面对的环境、所涉及的人和事的复杂状况。影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处置,已经做出了优秀的示范。体育影片如何处理真实生活中的历史事件,如何处理人物的真实度,以及艺术的处理是否能够被接受,都面临着困境。在体育比赛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等复杂关系,既要保持真实性又要展现艺术性,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可以说是中国的体育电影上较为出彩的探索表现之作。

三、影片艺术表现的跌宕起伏和张弛有致

体育电影的难处不仅仅在于它折射的现实、历史容易被人挑剔,还在于体育电影面对大众所要突破的叙事表现的分寸。“中国体育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自我认知、审美观念和时代记忆,提炼社会的共同问题与情感伤痛,使内容题材呈现出更多维度。”[5]竞技体育的激烈在于赛场,而仅仅描写比赛难以成就电影的艺术曲折性。本片在故事的呈现上出色地处理了体育电影中展现体育对象的跌宕起伏和紧张氛围。

(一)跌宕起伏的意味凸显

影片故事驱动动机明晰。体育的核心在于竞赛,一般的体育电影,必然将其比赛的跌宕起伏作为表现的最重要的因素。影片的核心点在于中国乒乓男队立下军令状两年内斩获斯韦思林杯。围绕这一目标,影片最初给人充满信心的印象,似乎胜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显然,这是有意设置的,为了在影片中营造一个中国队重新崛起后一路高歌猛进的氛围。理论上说,这种铺垫会直接导向最后与瑞典队决战的阶段。然而,影片却并未如此呈现。除了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夺冠过程中的一次挫折的真实性之外,影片还通过展现球队在夺冠之路上的挫折以及戴指导的履约遭受失败,打破了只要有信心和能力必然会胜利的观念。

实际上,体育比赛不仅仅是技术和实力的较量,还涉及到选手的精神气质和心理感应。意外的失败让原本士气高昂的队伍失去了斗志,挫折也让原本备受争议的戴指导倍受打击,引发了对他是否能够胜任总教练一职的质疑。这一跌宕时刻改变了原本势头正盛的趋势,导致乒乓球队被下令解散,国家队员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则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与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6]影片并没有聚焦在中国乒乓球队的胜负上制造冲突,而是通过不断给戴指导的个人命运制造矛盾和冲突,将他逼向“绝境”。在戴指导遭遇一次巨大的挫折后,上级紧接着调查他,各种指责甚至包括对他私生活的指责也出现得理直气壮。因为戴指导有整洁的生活习惯,对他每天花时间整理发饰和衣着的举报居然成为不务正业的理由。在这一跌宕之中,影片不仅揭示了令人愤愤不平的社会不良现象,还凸显了在某些地方很难避免的恶劣风俗,落井下石和诬告现象。影片通过这一跌宕情节展现的功败垂成在体育运动中是常见的案例,既暗中讽刺,又隐含着深意。戴指导出国执教回来忍受着只能担任助理教练的屈辱,以及他倾尽全力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锻炼,却未必能够如愿以偿时,真正的“人性”是什么?这一跌宕展现了体育比赛和人间征途上许多意愿和结果之间并不是等同的真实状态。就叙事而言,故事需要高潮,同时也必须在高潮之前有一种顿挫感,这种顿挫感恰好反映了人世间的矛盾特性,对社会复杂性的揭示以及对人物刻画的必要性。

同理,这种跌宕起伏在几次重要比赛中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所有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时戴指导摆兵布阵的智慧和中国乒乓取胜的关键得以显现。影片多次突显戴指导在紧张之时的沉静决断,对对手的出场队员进行微妙安排的智慧。那种紧张中的停顿和决断显示出高超的判断力,虽然并没有绝对高超的布阵和排兵的诀窍,但他总能根据临场和随机性的变化做出调整。正是这样跌宕起伏的几场比赛,扣人心弦,符合体育故事片在剧情核心上是以比赛的起伏,来折射日常训练人员调配和教练指导之间智慧心机的复杂性。体育电影的特点之一是聚焦于决赛的决胜,而其间的跌宕起伏是基于历史真实和现实艺术表现的内容来决定的前后秩序和布局。作为体育电影最核心的元素,它需要像体育运动一样不断地激扰人心,引发观众对运动带来的变化和未知的认知。比赛的跌宕起伏使得整个体育题材的故事片具有内在的律动。如果缺乏体育运动自身的上下起伏和变化莫测,那么体育运动的灵魂和精神就会失去。显然,体育运动的灵魂和精神不仅仅在于运动本身的技术表现和竞技,还在于体育运动中所渗透着的精神实质。这种精神实质的表现让观众能够回想起那个时代,知悉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先辈们是如何在外界的贬低和压力下通过非凡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实际上,夺得斯韦思林杯只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为国争光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真正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在克服外界持续给予的压力和敌视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实质。正如影片中提到的“中国人是最勤奋的民族,是最能吃苦的民族”“这个世界终将发生变化,我们要适应变化”等,这都是指向现实的隐喻。除了为国争光和为自身的荣誉而拼搏,影片中对体育决胜的必胜信念,可以辐射到中国大国崛起之路上的方方面面。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所信奉的道理,即运动是残酷的,还揭示了作为主力队员和陪练队员,也都要经受荣誉归于他人而自己付出的身心健康和心血的事实。正如影片中那位回到家乡办起夜间烧烤店的运动员似乎是失败了,但是当他看到中国队胜利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说自己胜利了的真实价值认可,那是非常动人的衬托体育精神的场景。在更深层次上,影片也从体育精神上升到国家精神。

应当说,体育运动的精神包括中国的国家精神和集体意志的张扬。影片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所谓赢球就能改变国运的说法,把重心放在如何去为了一个目标拼搏奋斗的真正“体育精神”。毫无疑问,乒乓球或者排球等竞赛的胜利会极大地鼓舞人心,但是,坚韧的精神和为体育拼搏所溢出的鼓舞人心的人之精神,才是核心。

总之,这部体育电影以情节的跌宕起伏烘托出体育精神的核心所在,说明电影注重过程的变化且呈现艰难的过程。但这绝不意味着去贬低体育片中为国争光和牺牲自己的必要性。真正的体育电影,应该落实体育运动本身的成长,以及体育运动的残酷和拼搏之间的淘汰牺牲,以及伤痛所带来的个人的精神气质的培育。在这方面,《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符合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体育精神,并不是靠一种口号或者概念的灌输,就能够战胜身体体能和熟练技能。

影片显示了所有技能和排兵布阵的智慧,还有在周围环境的激励下去拼搏,最终取得胜利,验证了体育精神是超越于技巧技能之上的那种更大的获得。在这方面来看,这部影片在尺度的把握上做得很好,既没有丢失体育关乎国运和人文精神的激励,也没有忽略一代人的情感寄托。同时,该影片更注重呈现体育本身赋予人的精神激励的作用,敢于承认胜利常常伴随着未能兑现诺言的挫败感,因为体育中的胜负或者挫败是常态,它强调不断面对挫败和坚持常态,而不是依赖一厢情愿和一蹴而就的成功,从而实现一种空洞的精神满足。对于体育来说,超越功利,不简单以成败论英雄的理念非常重要。影片真实表现邓超饰演的戴指导更注重阵前对球员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有信心放开手脚打球。这种真实度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影片的贴切和可信。影片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体育中超越功利的重要性,不简单以成败来评价英雄。

事实上,在中国男队获得斯韦思林杯的过程中出现了辗转曲折。在关键时刻,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超越恩怨和胜负之间的掂量,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这实际上是体育比赛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技战术之间相互关系的超越性理解的体现。

(二)张弛有致的叙事表现

影片很重要的一个艺术表现是张弛有致,铸造精魂。作为体育电影,体育比赛是最终高潮结局,影片通过3次重要的比赛来塑造人物,但是事实上,在推进这一过程时,是以主人公戴教练的人生经历,来透视中国乒乓球队如何克服艰难而跃上高峰的。

其中,张弛的处理推动叙事逐渐走向高潮。一开始,戴教练在意大利遭遇抢劫,突如其来的事件让他被误解为赖在意大利而被警察刁难,由此坚定了他放弃优越条件回国效力的决心,回国意味着他要失去以前的荣誉,国外的遭遇与海外回国抱负无法实现之间的张弛,让观众看到了戴教练内心对于国家和人的尊严的抉择。紧接着,中国乒乓球队陷入最低谷,原来教练辞职而去,戴指导出人意料地为自己立下了两年内取胜的军令状,却也因此得罪了他人,并在当面受到揶揄后拂袖而去。而后,他说服妻子把两间房子租给作为对手的老教练,从而团结起教练班子,以牺牲个人私利而获得集体配合的精神,令人敬佩。随后,国家队组建,他逐一邀请心目中的差异性人才,最终构建了所谓的老弱病残的队伍,这正是他个性卓绝的体现。

正因为主人公带有世界性的视野与格局,知道战胜对手需要有制约对手的长项和针对性的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他找回过去被冷落的削球手,找到了即将出国而不被重用的年岁大的球员,还一视同仁地拿自己的徒弟开刀惩戒。从此开始了对整个中国乒乓球男队从纪律到生活到训练的严格培育。在日常把控和比赛谋略上,做到有的放矢。他用人不疑,使自己能够专注整体谋划,有针对性的排兵布阵改变了中国队衰颓的状况。

在面对大赛失败的局面时,主人公虽也有过短暂地无可奈何的失望,但影片巧妙地在似乎大局已定的危急关头,大李教练主动前来给予刺激性激励,上级不满但巧妙地让球员们打分取舍,使戴教练再一次站在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此时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似乎没有实现两年夺冠的承诺,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球队的风气在无形中改变,集体的召唤力也得到意外凸显。

在张弛之间,叙事情节不断推进,使得最终的夺冠高潮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影片通过放慢比赛中的对攻场面,并以缓慢的动作和放大的画面突显了竞技比赛中,关键时刻的胜负成败,从而强调张弛带来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为体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影片既有低谷期的历史艺术还原的真切性,也有体育比赛动人心魄的对垒表现,更突出主人公为国拼争的坚韧精神。影片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地反击的胜利,让遭遇困境的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懂得:只有坚守,依靠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才能取胜。该影片告诫人们在面对挫折时,重拾勇气与信心必然有超越性的收获。这正是新時代“中国精神”恰需彰显之处。

参考文献:

[1][6][底特律]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92,111.

[2]赵丽.聚焦现实探寻类型突破 家国叙事传递体育精神[N].中国电影报,2022-05-11(002).

[3]徐明明.体育电影类型研究[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出版者不详],2007:1101.

[4]张帅.国际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代体育电影艺术研究[ J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2(02):202-217.

[5]曹宇萱.民族时代精神构建与中国体育电影发展路径探析[ J ].文化月刊,2022(09):154-156.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教练精神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贪玩教练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拿出精神
加油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