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研究

2023-06-16王晓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9期
关键词:职校职教育人

王晓华

[摘           要]  探索构建国家顶层设计理念下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全程化、系统化的科学评价体系,是职教教改的首要任务。要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大格局融通有机的评价机制,就要反思现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心理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评价价值,从而构建多元教育理论为基石的职教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职教课程思政与职教课程融通有机的评价体系和办法。

[关    键   词]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29-04

教育评价改革原本就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五唯”顽瘴痼疾影响下,我国教育评价整体存在一些弊端。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交叉的科学体系,是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教育创新改革。

现今职教课程评价普遍使用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加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的强化和内涵的融入,使现有的课程评价方法需要重大革新。

现阶段职教课程思政全面实施普遍时间不长,处于实施初期的探索阶段,现阶段育人成效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不强。职教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亟待深入系统化、类型化建设性改革,通过价值引领,促进职校生的专业成长。

职教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既具有教育学又具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直接关系到科学的教育观、人才的成长观、社会的选人用人观,关涉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千秋大业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职教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是贯彻落实职教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器。

一、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根本准则

评价体系根本准则——立德树人,体现了职教育人目标的内涵。评价是根据职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目标而对课程实现的价值的评价,要在准则下改革评价的组织方式、参与主体、指标权重、方式方法等,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和模式。

二、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在立德树人根本准则下,评价改革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

(一)与课程评价有机融合的分类评价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部署,职校要探索建立学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动态评价体系和机制。

(二)全程评价原则

《指导纲要》指出: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

(三)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三因”理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继续深入探索具体的评价准则和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1.评价以提高职校生思想政治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实现职校课程思政从“认知教育”向“知行合一”的人格教育转变,服务职校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2.评价要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和内涵,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研究和实施。

3.评价要体现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和情感性,遵循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的规律,探究其策略和方法。

课程思政就是教师根据职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具体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特点,对学生的“知”(认知、观念) 、“情”(情绪、情感) 、“意”(思维模式、观念与意志)、“行”( 行为与表现)进行正向干预和引导,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逐渐培养成社会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课程教育。

从思维的角度,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从情感的角度,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共情心。只有培养同理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让学生自省深悟,提高认知格局,从而见贤思齐;只有培养共情心,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同身受,提升情操境界,从而止于至善。

三、探索构建国家顶层设计理念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全程化、系统化的科学评价体系

以中央和教育部有关纲领性文件为指导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总体方案》为指导思想及行动法则,通过构建双向(纵向多元主体评价系统与横向全程育人评价系统)评价机制及中高职一体化(层次维)多维度评价体系(参看图1),发挥其作用,强化和优化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评价标准;以育人正确“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三维评价目标,发挥“三全育人”立体网络格局中心环节——课程的作用;实施中取得“四结合”(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效果。

根據《指导纲要》和《总体方案》部署,探索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大格局融通有机的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完善职教课程与思政融通有机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体现:是主体广泛激活、资源有效联结、对象全面覆盖、工作全程贯通、要素深度融合的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和高效模式;是评价机制、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等动态完善、调整的课程思政“有机生态系统”,从而让所有的育人主体、资源、要素都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健全、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构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社区、用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服务区域和行业企业)的作用;探索通过信息化平台和手段评价的方式。

课程思政是一项庞杂、严密的系统工程,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一)完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机制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不断完善教育工作机制,完善督查制度,推进国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各级政府要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制定科学评估体系和指标。

(二)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价

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专项专业性考评,重点考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相应教材的编写情况,并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介入评价,“管办评”分离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

(三)改革学校评价

职校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院系推进落实、教务部门主管,科研处、招就办等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化组织领导,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实施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方案(参看图2)。

学校教务处、科研处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建设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部(组),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體,聚焦教学。积极发挥教学部(组)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努力使教学部(组)成为课程思政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达到团队管理与学校管理同频共振;集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同频共振;理论提升与实践教学同频共振;常规研修与专业竞评同频共振,取得“四个同频共振”效果。

1.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评价

健全学校人、财、物资源的统筹管理考核指标,从而全方位重点评价职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不断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健全行业、企业、社区等多元评价主体制度,探索职普融通课程思政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思政评价建设,考量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价。

2.改进高等职业学校评价

《指导纲要》指出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列入激励和监督机制。推进职业高校分类评价,改进学科评估,融入思政教育、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各项评价指标,强化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

(四)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改进职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坚持分类评价,推行课堂实效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职校要将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考核。借助学校考评契机,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和科研活动常态化、高效化和优质化。

1.建立教师诚信师德机制,增大师德师风考核权重。

2.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完善督查机制和激励机制。求真务实,破“五唯”痼疾,摒弃浮躁、虚假繁荣的学术氛围,强化工作常态考核指标,融入课程思政评价指标。

通过发挥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团队的作用,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愿望和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各教学部(组)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方案,做好职业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3.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化教学督导考核。

(1)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课程“主阵地”作用,聚焦课堂,精益求精,引导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科学性、艺术性地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2)加强课程思政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搭建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交流平台,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和资源积累提供便捷的途径,使平台成为教学动态工作站、资源生成库和成果辐射源。

激发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评课,集思广益,共同制订方案,动态调整,从而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绩。把课程思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外实践)、第三课堂(网络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科研活动等计入工作量。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和方略。

教师要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建设性理念,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评优选先和竞赛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厚积薄发。

加强教师理论提升,内涵发展,在学术引领下,聚焦课堂,反思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3)调动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并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确保有源头活水。

(4)坚持课题引领、研究推动的思路,引导教师关注课程思政改革前沿问题,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和成果,聚焦课堂。围绕课程思政改革任务和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

(五)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树立科学人才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办法。注重时间纬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同时注重质量层次纬度,促进普职融通,中高职一体化评价。

2.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办法。根据学生学情,科学设计各级各类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3.深化职校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多元评价综合录取制度,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重要的参照指标。

4.改革用人评价,社会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四、职教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组织实施

(一)落实改革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教育评价改革实际,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对学生成长的“双向评价”:学生成长全过程纵向评价和综合素养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三)营造良好氛围

各级教育部门引导社会舆论评价,增进社会共识。

(四)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通过遴选、表彰、奖励课程思政成果,发挥引领作用。

(五)职校要大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能力。

五、反思现行教育评价指标依据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心理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评价价值,构建以多元教育理论为基石的职教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多种教育理论优势互补的原则,取其适用理念和方法,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反思现行教育评价依据的教育学理论

1.职教课程思政评价要摒弃测量理论。

职教课程思政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需要“双基”测验与考试。除终结性评价外,重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2.建构教育学理论无法完全胜任职教课程思政评价的依据。

第四代课程评价建构主义理论,以认知诊断理论和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石。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具有隐性、抽象性、变动性和复杂性特点,区别于知识和能力显性、表象性、稳定性和易于量化定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人格的课程思政评价难度高于以往的常规教学评价。

(二)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心理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评价价值

维果茨基理论运用马克思辩证方法构建一种统一的科学体系,尤其是与社会建构主义(受维果茨基理论影响的建构理论)融合,这是已对当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取向。

在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中,最近发展区、活动、心理工具、内化是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内在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

定性研究(过程评价,注重整体性的评价)和动态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理论基础应归于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过程的评价(或定性评价)注重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对行为的评价。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有可塑性的,具有有力的方法学特征。

(三)研究维果茨基理论现阶段性的成果

1.结合职校生的具体生活环境,在学生的活动中,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学生,运用定性研究(过程评价,注重整体性的评价)和动态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2.深受维果茨基理论影响的社会建构主义重视社会环境与自我的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因此,课程思政是可以实施的,并且是可以取得成效的;课程思政内容资源选取要来自鲜活、有生命力的社会信息资源,要与时俱进。评价要引导教师选取恰当的、丰富的课程思政信息资源。

3.维果茨基理论认为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是帮助学生转化而不是说教,策略是活動,教师要设计好具体的教学活动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实施。评价要引导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科学策略和方法。

4.维果茨基理论认为:语言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语言是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

通过对活动的评价,语言描述是可以达到评价目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和反思。如让学生演讲、朗诵、辩论、演课本剧,写活动总结、读后感、观后感、成长日记(周记)、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

5.维果茨基理论认为:教师通过理性地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的情绪、激情和意志。因此,评价体系要促进教师提升思政理论水平,使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

6.维果茨基理论认为交互在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1)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之一就是课堂的交互活动。如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浸润性体验学习。

(2)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多元交互。除了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还可以特邀嘉宾如思政教师、招就办教师、企业人员、社区志愿工作者等进行评价。

7.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要注意质量层次纬度,循序渐进,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次引导。

8.维果茨基理论一般方法论的各项原则,及其形式表现为因果分析法与单元分析法,在课程思政评价中都具有参考价值。

项目要继续探索建构以显性评价指标带动无形的思想文化渗透,促进隐性的实质性改变;以具象性策略和方法带动抽象性育人成效;用稳定性的管理激励促动变动性的内在激励;激发学校的内在生长力、激励促进师生自我激励;用标准化考核点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全面性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2]谭红岩,郭源源,王娟娟.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教师教育研究,2020(5):11-15.

[3]许耀元.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智库时代,2020(3):209-21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职校职教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的职校我的梦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