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 “大思政课”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①

2023-06-16吕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吕萍

[摘           要]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剖析“大思政课”概念内涵,阐述“大思政课”之“大”的多重维度,从而更深刻理解“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方向、新理念、新形态和新路径。新时代“大思政课”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大思政课”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进路,着力对标“六个要”、对表“新时代”、对接“新渠道”,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的任务目标。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17-04

思政课作用突出,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有很多重要指示和论述,这些重要指示和论述为我们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遵循。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的殷殷嘱咐,给我们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方向、新思路、新形态和新路径。“大思政课”理念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科学指南,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增添动能,提升势能。

一、“大思政课”概念内涵分析

(一)性质和宗旨

“大思政课”概念从词语结构来看,中心词是“思政课”,这体现了“大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大思政课”实质上仍然是“思政课”,也即“是思政课的新形态,而不是在思政课以外另外构建一种课程育人体系”[3]。基于此,“大思政课”具有“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且“大思政课”对于传统思政课中契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规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依然是沿用传承的。

(二)形式和表现

“大思政课”概念中的“大”可以看成是“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方向。“大”结合多维视角,从形式上可以表现为空间大、容量大、格局大、力量大等,由此出发,“大思政课”相比传统思政课内涵外延和教学时空都有相应拓展,不是囿于一隅,局限于单一视角,也不是拘泥于一種方式的,而是视域广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教育场域宽广立体,教育载体丰富多元,影响力持续深远。

(三)课程建设和实施

“大思政课”建设立足于思政课且以思政课为对象,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课程建设着眼于现实生活,着重发掘社会课堂,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同时又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履行思政课育人使命,回归思政课德育本位。

二、“大思政课”之“大”如何体现

(一)“大思政课”肩负重大的使命

一是“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思维和大历史观。全局思维是以全面、系统、辩证的思维角度理解看待问题。“两个大局”是新时代我们立足的战略高度。“大思政课”理念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党领导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的重要使命。“大思政课”要注重启发学生树立全局思维和全球视野,深刻把握“两个大局”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格局孕育于当前世界的发展态势中,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当代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明确地认知自身在国家发展中承担的责任,自觉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原则,也即是以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大思政课”要指引学生自觉把当前新时代置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来看,特别是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

二是“大思政课”要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大思政课”要坚持战略思维,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4],对于当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突破瓶颈、化解困局、打破迷思的新路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定盘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最正确的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劈波斩浪,开拓进取,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葆有最旺盛的生命力,最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大思政课”要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牵引,向学生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原则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

(二)“大思政课”凝聚强大的教育力量

从实践上看,“三全育人”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是符合“大思政课”理念的,可以看成是“大思政课”的先行建设。“三全育人”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机制改革为导向,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统筹育人力量为思路,以构筑高质量育人平台为抓手,通过全员联动、全程融合、全方位辐射,构建一体多元化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育人效果的持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课程思政”建设是以强化课程育人效果为指向,打破学科壁垒,跨越知识边界,积极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拉近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距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人人讲思政课、处处有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在校园内营造“大思政课”教育氛围,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大思政课”理念站位高远、靶向明确,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点,力求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为思政教育服务。高校是“大思政课”理念实施的重要阵地。高校“大思政课”一方面要以校内教育主体为驱动,由党委统一领导,宏观把握,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主导作用,形成校园内育人合力。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体为依托,充分调动家庭、街道社区、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各界教育主体发挥协同作用,汇聚成校外教育力量。校园内外教育主体以“大思政课”为统领,交互融通,携手共建,形成“大思政课”理念的育人新优势。

(三)“大思政课”集聚庞大优质的教育资源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理论和实践、关联国内和国际、贯通历史和现实,融合历史、哲学、人文、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渠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讲好“大思政课”,需要有庞大的课程知识体系支撑,需要集中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理论资源是“大思政课”的坚固基石和主要支柱,一般包括教材、课件、讲义、经典著作、会议报告、学术资料、研究成果等。高校“大思政课”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充实更新理论资源,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开设或者增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1]并同步优化课程相关资源,如更新出版教材、统一课件讲义、形成一批学术研究成果等。平台资源是“大思政课”的现实拓展和发展支撑,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和实践平台的教育资源。“大思政课”要重点建设一批“大思政课”网络资源平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门类不同、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线上线下渠道,探索开放办思政课、开门办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并着力推出优质网络平台,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同时增加网络平台有效资源供给,充实实践基地教育素材,丰富“大思政课”资源库。

三、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课”是直面当前思政课教学生态提出的创新路径,力求打造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的思政课堂,构建一种思政育人新生态。 从建设周期来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5],并非一日之功,要锚定目标、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善用“大思政课”,要以现实为出发点,纲举目张,充分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设为抓手,多路并进,多措并举。

(一)教师队伍:对标“六個要”,争做思政“大先生”

“大思政课”建设要以加强教师队伍为先导。全面推进“大思政课”,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标准和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大思政课”教师要对标“六个要”,不断加强自我建设,争做思政“大先生”。

一是从政治品质上看,“大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极强的政治素养,要立场坚定、政治性强,具有崇高的信仰,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因此,“大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青年,引领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激扬青春,书写奋斗篇章。其次,“大思政课”教师还应有炽热的家国情怀,心怀“国之大者”,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要有执着的传道情怀,全心热爱思政课教学,始终严谨治学,自觉潜心钻研;要有拳拳的仁爱情怀,真心关爱学生,谆谆教导,关心学生成长,倾听学生想法,回应学生期待。

二是从专业能力上看,“大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娴熟的教学能力,并具有创新思维和广阔的视野。相对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强调社会现实属性,意在理论知识框架基础上,以现实社会生活为素材源泉,构建一个理论实践交融的、立体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素材库,呈现更强的现实指导性。这就对“大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对现有课程和教学资源驾轻就熟,还要胸襟宽广、博闻强记,不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积淀知识储备,能够游刃有余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甄选出最鲜活、最准确的教学素材。

三是从师德师风上看,“大思政课”教师要品行端正、严格自律、坚守底线,同时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自觉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学内容:对表“新时代”,汲取“大能量”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善用”意为充分运用,好好利用。充分运用“大思政课”务必结合社会现实,这即是启发我们“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建设主线,是“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对思政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其实质是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生活内涵,拓展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方法”[7]。当前社会生活处在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元素,拓展教学内容,建构凸显实践、体现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来看,“大思政课”要对标“新时代”,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大思政课”的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丰富,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植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面对“两个大局”时代命题做出的科学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8],是“科学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8],使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指引更明确、道路图景更清晰、动力牵引更强劲。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引入“大思政课”,是应有之义。新时代“大思政课”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获取能量,丰富“大思政课”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对接“多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

“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做强做优思政课。“大思政课”建设的主线思维就是全面融合社会现实,让思政课“活”起来,富有生活气息并具有现实指导性。善用“大思政课”就要统筹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发挥出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各自的优势,让社会大课堂浸润校内小课堂,推动校内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两个课堂相辅相成的联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贯通起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课上和课下、学校和社会、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因而,善用“大思政课”,就要避免照本宣科、就书言书,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中多重教育渠道和媒介,探索教学方法。

一是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平台的作用,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互动性和代入感强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践平台主要有学生社团和实践基地。学生社团是高校中发展相对成熟,也是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教学实践平台,其优点是时间相对自由、组织学生较方便。“大思政课”建设要深入发掘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展思政主题的社团活动,如组织大学生思政宣讲团,大学生讲“思政课”等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导向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向台前,在学用结合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基地是“大思政课”重点建设的教学实践平台,其优点是教育素材鲜活,可就地开展实训,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此,高校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1],适时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系列专题,尝试开设直观具有震撼力的现场课。例如,南昌师范学院建设的“流动的思政课”充分发挥了当地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红色旧址现场讲思政课[9],反馈良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大思政课”最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引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二是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媒介的功能,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大思政课”,优化思政课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教学也面临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转型问题 ”[10],以立足现实,结合现实为特点的“大思政课”要跟上发展步伐,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大思政课”课堂。如建设思政课智慧课堂,云上思政课等“人工智能+思政教学”“互联网+思政教学”形式的课堂,线上线下一体,虚拟现实交互,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提升学生课堂体验,使思政课富有活力。

四、结语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规律,顺应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做优做强思政课为目标,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Z].教社科〔2022〕3号.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 2021-03-07(03).

[3]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7):104-112.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22-10-26(01).

[5]杨增岽,赵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19-23.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7]董雅华.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4):19-24.

[8]習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9]王金平,敖四江,向绪伟.以“四联”路径助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南昌师范学院建设“流动的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23-01-06(10).

[10]徐蓉,张飞.试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