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知播”:把课堂搬进互联网
2023-06-16向原
向原
有一群网友每天晚上准时捧着手机看视频直播,他们不是看卖货,而是穿梭于各个直播间学习。
他们在直播间跟随着视频主播,了解苏东坡诗里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拆解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科学常识,甚至重新学习汉语拼音……
这些教学的视频主播,并不是什么帅哥美女,而是一群人均年龄77岁,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学校的退休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银发知播”。
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为“银发知播”这个13人群体颁奖,致敬“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
这个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的银发团体,正让短视频成为第二科普课堂。
将知识讲得非常有趣
“银发知播”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关键就在于他们将知识讲得非常有趣。
我们印象中的古代诗人似乎都是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形象,我们对诗人作品的理解也过于片面。比如一提到诗人陶渊明,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他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德。
然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却调侃陶渊明是个极具幽默感的诗人。在解说《归园田居》时,戴教授“吐槽”陶渊明不会种田:“种的什么田,要是我种到这个水平,我绝对不会写诗。”
元稹因悼念亡妻所作的《离思五首·其四》,我们学到的此诗是充满深情的千古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表达了元稹对亡妻的思念,而戴建业教授却结合诗人生平际遇展开“吐槽”。
在戴建业教授的课上,历史上的一个个名人全都变得鲜活起来。这堪称“泥石流”般的教学方式,想不让人记住都难。
有人可以把诗歌讲得生动有趣,也有人可以把物理实验做得更接地气。
来自同济大学的老教授“@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也非常有趣。作为物理科普博主,她使用的道具远远超出物理实验仪器的范畴。讲正负电子对撞机时,她手握的是羽毛球拍;讲散裂中子源时,她手里拿着的是纸篓;讲宇宙射线时,她手里举起的是扫把;讲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她竟然端出了一口锅……
一个个听上去艰涩的物理名词就这样与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为了讲清楚稳定平衡,吴老教授用牙签串了几颗花生,摆动的花生像是在跳舞,她也随着跳起花生舞来。接着,她又讲起稳定平衡的特点,花生为什么不会倒……
吴於人强调说:“学好物理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而是在物理中找到乐趣。”她总是用最生活的语言去拆解、讲述复杂的物理知识,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听得懂。
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13位“银发知播”中,有一位特殊的教師。她所教授的内容并非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而是最基础的汉语拼音。这位博主叫杨维云,今年74岁。
杨维云在安徽宿州当了30年小学语文老师,又当了20年幼儿园园长。她开设抖音账号之初,是和其他退休老人一样想做点有意义的事,过往的经历也决定了她的视频方向——教小朋友学拼音。
随着杨维云的视频账号粉丝数量飙升至38万,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在直播间与她互动交流的多半是成年人。
杨维云这才发现,原来中国还有那么多人不识字。这个数字是真的惊人: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中国仍然有3800万的成年人不识字。因为不会拼音,他们一直生活在挫折和自卑中:一个人不敢坐车,不敢去陌生的地方,打工时看不懂老板的文字指令……而他们的苦恼几乎是隐性的,不敢说,也不敢问。
杨维云的直播恰到好处地照顾到了这群人,她的开场白经常是:“在这里听我讲课的有宝妈、小老板、打工人。我这里不收钱,也不占用大家的工作时间。”
对于这些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谋生的普通人,杨维云在抖音上碎片化、直播式的教学,是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意外的惊喜
有人说:互联网扩大了知识鸿沟。然而“银发知播”势如破竹,以短视频的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不知不觉中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银发知播”对很多人来说,或许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除了拼音、物理、文学,“银发知播”也带来了古生物、天文、美学、海洋学等方面的知识。
77岁的舒德干是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也是《物种起源》的翻译者,他在抖音上讲解的是美国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的《自达尔文以来》。
87岁的汪品先是中国深海研究权威中的权威,也是中科院院士,他是首位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目前抖音粉丝数量超过65万。
这些退休的院士、教授、老师,利用自己相对充裕的时间,无偿地为众多用户进行知识传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为短视频平台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科普在短视频中井喷式爆发,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或许在未来,短视频将成为一条知识传播的主渠道,成为公众通向知识的一条通途。
到那时,知识再无壁垒,信息再无边界。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与光年外的星球遥遥相望。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