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及裴注中的农具类名物词论析
2023-06-15王勇
摘 要:名物词是传统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有诸多农具类名物词,有的是对上古时期农具名物的承袭,有的是三国时期新发明或新改进的农具名物。这些农具名物大体可分为六类:一是耕作农具,如耒耜、犁;二是灌溉农具,如翻车;三是耘草农具,如耨镈、锄;四是收割农具,如镰、铚、斧;五是加工农具,如箕、臼杵、碓、磨;六是称量农具,如升、斗。结合相关文献,考证其中农具类名物词的词义、特征、源流等,希望能够为农具类名物词研究、农具史研究、三国文化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具类;名物词;《三国志》;裴松之注
名物词是传统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作为诸业之根本,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很早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和“重农抑商”的观念。农具的使用与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在商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以及先秦经典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农具;至三国时期,有的农具是对上古时代的承袭,有的农具则是此期发明或改进的。这些农具名物大体可分为六类:耕作农具、灌溉农具、耘草农具、收割农具、加工农具、称量农具。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1](以下简称“裴注”)中的农具类名物词的词义、特征、源流等进行考证论析,希望能够为农具类名物词研究、农具史研究、三国文化研究等提供一些参考。囿于识见,考论或有未当,敬祈方家指教。
一、耕作农具
(一)耒耜
耒耜是中国最古老的农具,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后来,相传耒、耜合二为一,指一种可以脚踏的木制翻土农具。耜指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以拆卸置换。《说文解字·耒部》:“耒,耕曲木也。从木推。古者垂作耒枱,?振民也。”段玉裁注:“枱,见木部。今之耜字也。”[2](P183-184)
《说文解字·木部》:“枱,耒耑也。”[2](P259)《周易·系
辞下》:“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3](P86)《世本·作篇》:“垂作耒耜。”[4](P115)又:“咎繇作耒耜。”[4](P115)垂,相传为尧时巧匠,亦称“巧倕”“巧垂”。耒耜在三国时期仍然使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谢渊、谢厷等各陈便宜,欲兴利改作。”裴注引《会稽典录》曰:“谢渊字休德,少修德操,躬秉耒耜,既无慼容,又不易虑,由是知名。”[1](P1353)谢渊少事农耕,后为东吴建武将军。赤乌六年,曾上书陈言,欲兴利改作。《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载,晋武帝泰始三年,议郎段灼上疏为邓艾申冤称:“值岁凶旱,(邓)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七十老公,反欲何求!”[1](P782)邓艾早年从事农业生产,后来成长为魏国将军,仍能手执耒耜劳作,与将士同甘共苦,终成三国名将。邓艾率军灭蜀后,因遭钟会污蔑被害,后得平反。《三国志·吴书·薛综传附子莹事》载薛莹献诗:“过庭既训,顽蔽难启。堂构弗克,志存耦耕。”[1](P1255)
“耦耕”原是二人并肩而耕,此处代指农耕生活。《周礼·地官·里宰》:“以岁时合耦于耡,以治稼穑。”郑玄注:“《考工记》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此言两人相助,耦而耕也。”[3](P743)
(二)犁
犁为耕地翻土的农具,先秦时期已经使用。《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为三日之功。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5](P91)三国时期仍然使用耕犁,并出现了经过改进的耧犁,当时犁的使用已经传播到西北、西南等边境地区。《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裴注引《魏略》:“至嘉平中,安定皇甫隆代基为太守。初,燉煌不甚晓田,常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作耧犁,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教作耧犁,又教衍溉,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1](P513)《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交阯太守薛综上疏称:“及后锡光为交阯,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1](P1251)记述了交阯、九真的开发简史,其中,东汉时期的锡光、任延教导当地百姓使用耕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三国时期,犁仍需要用耕牛来拉。《三国志·魏书·卫觊传》载卫觊留镇关中时,与荀彧书称:“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放散,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1](P610)这里记载用盐利来购置犁牛,以促进农业发展。
二、灌溉农具
(一)翻车
东汉灵帝时始作翻车。它原本是一种在河边汲水用的机车,后经马钧改良,机件轻便,即后世常用的龙骨水车。《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6](P2537)《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裴注补马钧事:“(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1](P807)在当时农业灌溉主要依靠沟渠、塘陂的情况下,翻车灌溉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此外,裴注还记载了马钧改进绫机、研制指南车、制造出能够自由活动的百戏木偶等。作为三国时期重要的发明家,马钧可谓是成就卓著。
三、耘草农具
(一)耨镈
耨,小手锄。镈,古代除草的一种短柄锄;一说:阔口锄。《世本·作篇》:“垂作耨。”[4](P115)《诗经·周颂·臣工》:“庤乃钱镈。”马瑞辰通释:“今按:古耨以薅艸,然有伛薅、立薅之分。《释名》:‘槈,似锄,伛薅禾也。‘镈,亦锄田器也。镈,迫也,迫地去艸也。是则镈、鎒一物,皆伛薅所用,其柄短。”[7](P1067)《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附公孫渊传》裴注引《魏书》公孙渊令官属上书自直于魏:“近郊农民,释其耨镈,伐薪制梃,改案为橹,奔驰赴难,军旅行成,虽蹈汤火,死不顾生。”[1](P259)其中的“耨镈”是泛指锄类农具。
(二)锄
锄为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或作“鉏”,《说文解字·金部》:“鉏,立薅斫也。”[2](P706)亦可用作动词,指用锄松土除草。《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载大司农司马芝奏:“夫农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种,耘锄条桑,耕熯种麦,获刈筑场,十月乃毕。治廪系桥,运输租赋,除道理梁,墐涂室屋,以是终岁,无日不为农事也。”[1](P389)《三国志·魏书·常林传》:“于是咸共嘉之。”裴注引《魏略》:“(常)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鉏。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1](P659)“锄”还可指铲除。《三国志·蜀书·周群传附张裕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张)裕遂弃市。”[1](P1021)《三国志·蜀书·李恢传》:“(李)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1](P1046)《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孙晧》裴注引《搜神记》:“……儿乃答曰:‘尔恶我乎?我非人也,乃荧惑星也。将有以告尔:三公鉏,司马如。”[1](P1178)《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陈寿“评曰”后,裴注引陆机《辨亡论》云:“将北伐诸华,诛鉏干纪。”[1](P1179)
四、收割农具
(一)镰
镰又称“镰刀”,为收获谷物和割草的农具。由弧形的刀片和木柄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说文解字·金部》:“鎌,锲也。”段玉裁注:“俗作‘镰。”[2](P707)先秦时期已见记载。《管子·乘马》:“薮,镰纆得入焉,九而当一。”[5](P85)《三国志·魏书·杜畿传附子恕事》:“(杜恕)出为弘农太守,数岁转赵相。”裴注引《魏略》:“又不欲烦损吏民,常豫敕吏卒,行各持镰,所在自刈马草,不止亭传,露宿树下。”[1](P506)这里记载的是用镰刀割马草。
(二)铚
铚为短镰刀。《说文解字·金部》:“铚,获禾短鎌也。”[2](P707)先秦时期已经使用。《管子·轻重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鎌、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8](P573)“铚”还可指割下的禾穗。《尚书·禹贡》:“二百里纳铚。”孔颖达疏:“禾穗用铚以刈,故以铚表禾穗也。”[3](P153)《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附栈潜事》载任城栈潜上疏:“都圻之内,尽为甸服,当供稿秸铚粟之调,而为苑囿择禽之府。”[1](P718)
(三)斧
斧即斧子,为砍物的工具,有柄,古代专指銎为椭圆形者。《说文解字·斤部》:“斧,所?斫也。”[2](P716)《三国志·蜀书·郤正传》载郤正《释讥》“雍门援琴而挟说”句,裴注引桓谭《新论》云:“夫以秦、楚之强而报弱薛,犹磨萧斧而伐朝菌也。”[1](P1040)文中的“萧斧”亦指斧子。萧,通“肃”。《说文解字·艸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段玉裁注:“亦与肃同音通用。《甸师》:‘共肃茅。杜子春读萧为萧。萧墙、萧斧皆训肃。”[2](P35)因斧钺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斧在三国时期主要用作武器。
五、加工农具
(一)箕
箕即簸箕,扬米去糠的竹制器具。《说文解字·箕部》:“箕,所?簸者也。”[2](P199)《三国志》中主要用其比喻意,像簸箕一样。如《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注引《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1](P359)《三国志·蜀书·简雍传》:“(简雍)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1](P971)“箕股”“箕踞”义同,意思是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均指一种不拘礼节、轻慢不敬的坐姿。
(二)臼杵
臼杵为加工农具,舂粮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捣棒。先秦时期即已使用。《世本·作篇》:“雍父作舂、杵臼。”[4](P111)《周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3](P87)《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阮籍事》:“官至步兵校尉。”裴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1](P605)
(三)碓
碓为舂米的工具。《说文解字·石部》:“碓,所?舂也。”段玉裁注:“舂者,捣粟也,杵臼所以舂。本断木掘地为之,师其意者,又皆以石为之。不用手而用足,谓之碓。”[2](P452)最早是一臼一杵,用手执杵舂米。后来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端系石头,用脚踏另一端,连续起落,脱去下面臼中谷粒的皮。之后,又有利用畜力、水力等代替人力的,使用范围亦扩大。《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东汉桓谭《新论》:“伏羲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功,因借身以践碓,而利十倍。”又曰:“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百倍。”[9](P3384)《三国志·魏书·张既传》:“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1](P472)《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管辂》裴注引《辂别传》载前长广太守陈承祐口受城门校尉华长骏语,又云:“(管)辂为卦语云:‘此有盗者,是汝东巷中第三家也。汝径往门前,伺无人时,取一瓦子,密发其碓屋东头第七椽,以瓦著下,不过明日食时,自送还汝。”[1](P829)可见,当时的碓是可以安置在屋内的。
(四)磨
磨是用两个圆石盘制成的弄碎粮食的工具。《说文解字·石部》:“,石硙也。”段玉裁注:“今字省作磨。”[2](P452)《说文解字·石部》:“硙,也。从石岂声。古者公输班作硙。”[2](P452)先秦时期已有磨的使用。《墨子·天志中》:“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10](P228)三国时,磨仍为常见农具。《三国志·吴书·诸葛恪》裴注引《恪别传》:“(费)祎停食饼,索笔作《麦赋》,(诸葛)恪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焉。”[1](P1430)《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裴注引《魏略》:“(郝)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1](P95)《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传》后,裴注补马钧事:“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發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巧百端。”[1](P807)“舂”是指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此处的“舂磨”意为“舂磨谷物”。
六、称量农具
(一)升
升为古代常用量器,亦指容量单位。《说文解字·斗部》:“升,十合也。从斗。象形。”[2](P719)按照古制,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华)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韲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1](P801)又《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附樊阿事》:“(樊)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1](P804)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管辂》:“(管)辂曰:‘卦中有君本墓,墓中有女鬼,非君伯母,当叔母也。昔饥荒之世,当有利其数升米者,排著井中,啧啧有声,推一大石,下破其头,孤魂冤痛,自诉于天。于是(郭)恩涕泣服罪。”[1](P81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九月“令曰”后,裴注引《魏书》载公《令》: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1](P26)《三国志·魏书·阎温传附张恭事》文后,裴注引《世语》:“兴平中,三辅乱,(鲍)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合得数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归,为母作食,独与小弟在后采蓬。”[1](P553)《三国志·魏书·常林传》:“当时旱蝗,(常)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1](P659)由此可见,“升”为三国时常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蒜韲大酢、漆叶屑、米、田租、蓬实等。
(二)斗
斗为古代常用量器。《说文解字·斗部》:“斗,十升也。象形。有柄。”[2](P717)可见,一斗是指十升的容量。《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韩)馥又不听,乃让绍。”裴注引《九州春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已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1](P191-192)《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张陵)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裴注引《典略》:“(张)脩为五斗米道……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1](P264)《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赵)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1](P1424)《三国志·魏书·臧洪传》:“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臧)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众分歠之。”[1](P236)《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裴注引《九州春秋》:“诸将合礼贺成,成酿五六斛酒,猎得十余头猪,未饮食,先持半豬五斗酒自入诣布前。”[1](P228)可见,三国时“斗”不仅可以用来量米、豆等粮食,还可以量酒等。
综上所述,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农具类名物词,有的是从上古时期承袭而来的,如耒耜、犁、耨镈、镰、铚、臼杵、磨等;有的则是三国时代新发明或新改进的,如翻车等。其中,有些农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被历史淘汰,只是在相关农书或博物馆中可以见到;也有些农具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历经千年,沿用至今,如犁、锄、镰、斧、箕、碓、磨等。通过对这些农具类名物词在三国时期传承、创新与流布的考察,希望能对中国农具发展史、名物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汉]宋衷注,[清]茆泮林辑.世本(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管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8]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战国]墨翟著,张永祥、肖霞译注.墨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On Words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in Sanguozhi(《三国志》) and Pei Songzhis Notes
Wang Y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Nomencla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exegetics. There are many words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in Sanguozhi(《三国志》) by Chen Shou and Pei Songzhis notes. Some were inherit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in remote antiquity, Some were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newly invented or improved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se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1.Ploughing implements, such as Lei Si, Plough; 2.Irrigation tools, such as Waterwheel; 3.Weeding tools, such as Nou, Bo and Weeding Hoe; 4.Harvesting tools, such as Sickle, Zhi, Axe; 5.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equipments, such as Dustpan, Mortar and Pestle, a treadle-operated tilt hammer for hulling rice and mill;6.Weighing agricultural tools, such as Sheng and Dou, a measure for grain. Referencing with relevant docu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origin of these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nomenclature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Key words:words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nomenclature;Sanguozhi(《三国志》);Pei Songzhis notes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文学院2020年度“农业文学与文化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农政全书》征引文献研究”(2020NW01)
作者简介:王勇,男,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文学院2020年度“农业文学与文化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农政全书》征引文献研究”(2020NW01)
作者简介:王勇,男,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