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复述训练中透视故事

2023-06-15杨坤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急性子裁缝语调

杨坤

一、单元透视:以语文能力为单位使用教材

(一)目标界定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人文主题“有趣的故事”展开选文编组,能力训练“复述故事”“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这两条线是可以融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复述”是指“详细复述”——理清故事的结构和记住故事情节可以使复述有条不紊清晰明白(“故事有点路子”);抓住细节,用符合情境、人物性格的语气语调进行复述,可以让复述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人物有点乐子”)。复述这个能力点里其实也是包含着“有趣的故事”这个人物主题的,那么复述故事就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达成:

1.借助图表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复述时不遗漏重要情节。

2.用符合情境的语气、语调展现情节和任务的乐趣,复述时生动形象、有趣味。

同时,本单元几个故事都体现着“双角色”设定:《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慢”与“急”;《方帽子店》中的“方”和“圆”;《漏》中的“老虎”和“贼”。课文利用双角色的“相对性”或“相似性”来制造情节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编童话的故事模型,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丰富想象所需的逆向思维。所以,本单元还需关注第三个培养目标:

3.借助故事角色设定,展开想象编童话。

这三点是整个单元的目标,也是各课的目标。

(二)以单元整合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语文素养与能力,而非单一的知识点。可以迁移的能力,才是素养。能力与素养的达成,离不开训练——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和实践性课程的本质要求。

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长周期与材料数量,时长与数量可以借助教材的单元进行整合性训练,整合的关键点便是迁移的基础属性——相似性,满足这个相似性基本条件的不是组文的人文主题,而是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单位划分,不是以课文篇目划分,而是以语文知识点、能力点为单位,使各篇课文的文字材料成为语文能力训练的素材。

当要训练学生的“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这个能力点时,《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方帽子店》……都是训练的素材;当要练习“用符合情境的语气、语调进行生动形象的复述”时,裁缝、顾客、老虎、贼、县官……都可上阵助力。当然,这些训练也不是一个课时能完成的,是需要用一个周期时长(比如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长一般为1~2周)进行有系统、有梯度的训练的。而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群文阅读“1+X”的模式进行。

二、文本透视: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情景喜剧类电视剧《龙门镖局》里的主角陆三金有句口头禅:有点儿意思!配上他那若有所思的表情,会让你觉得这件事情乍一看有点乐,而仔细一琢磨,里边又很有道道。读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就是这感觉:有点儿意思!

(一)故事有点路子

很明顯,这个故事是有趣的,好玩的。

有趣的直接体现是在角色的设定上,一“慢”一“急”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性格“凑”在一起,肯定是有冲突的,当这种冲突以轻松的笔调来讲述,其情节就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这种对立性戏剧冲突的“套路”在很多有趣的故事中经常被运用,甚至可以作为学生故事创作的基本思路之一。

有趣的第二个路子是故事的结构。如果用常见的文学术语可以叫首尾呼应;如果借用电影剧本语言来套——似乎更准确一点——可以叫作“环形叙事”。它让你跟着作者笔下的人物兜一个大圈,最后你回到的却是原点,哦,这不遛猴儿嘛!当然,要把读者当猴儿耍,这个兜圈的功夫就很厉害了。高明的作家就能制造烟雾弹,把故事翻来覆去地折腾,当你以为已经走了好远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哦,又回来了?!开局一卷布,要折腾成棉袄,第二天又变成夹袄,第三天要做短袖,第四天改春装了,折腾一大圈,等急性子顾客(还有读者)兴冲冲地等着“大餐”的时候,结果突然发现:还是一卷布,啥也没变,白忙活了!而这无限延长后的一成不变,才是“慢”的精髓所在。

这样把阅读体验延长,就是阅读的乐趣;把故事线延长,就是故事的乐趣。

有点儿意思!

(二)人物有点乐子

人物的乐子和趣味,在于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

1.语言动作的细节。

“噌的一下子”“夹起……就……”“惊讶”“恼怒”,全文为数不多的几个动作、神态描写,都给了急性子顾客,慢裁缝就啥都没“捞着”。

再看全文最普遍的语言描写,从类似口头禅的简单口语中就有不同的语感差异:顾客说“那当然”,而且后面加的是一个句号,简洁有力,绝不拖泥带水;而裁缝说“那么”,后面加了一个逗号,这个词在说话或阅读时,一般都是要稍微拖一下音调的,就有一种不慌不忙的感觉。二者的区别也由此可见。

2.说话的节奏。

慢性子裁缝的“慢”从何来?一句话要掰成好几节:

“不,”裁缝说,“就在冬天。”

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本来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明年冬天”,他偏要分三次讲完:“不”“就在冬天”“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这种“慢”,其实未必是语速慢,而是节奏慢,所以在复述裁缝的语言时,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断”的节奏。

而反观急性子顾客,这位仁兄的确很急:

顾客把一卷布料放到桌上,对裁缝说:“我想做件棉袄。我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了。第一家说要到秋天才能做好。第二家问我有没有等到夏天的耐心。第三位师傅倒是强些,但他最早也要到开春才能交货。我可等不及,都没让他们做。告诉您,我和别的顾客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急的顾客。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

“我想做件棉袄”,开门见山一点不绕,进屋噼里啪啦一通话语,一口气说了一百多个字,不给别人一点机会;最后那个省略号,谁知道还有多少呢!这叫啥,这叫迫不及待,也就是“急性子”。

这,也有点儿意思。

(三)读者有点判断

一般来说,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设定,都会有一个“褒一贬一”“褒此贬彼”的意义诉求。而这篇故事,似乎作者并无此意,并没有像寓言那样非常刻意地展示讽刺的意图。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不用刻意去寻求一个“有意义”的内涵,而要把目光更多放在“有意思”的故事趣味和阅读体验上。那么,就最好不要去问学生“你更喜欢谁,哪个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问题。

如果把太多的精力花在琢磨深刻的人生哲理上,那读这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三、导学透视:复述既是目标也是工具

复述既是学习的能力目标,同时又是学习的工具:认识文本的工具,训练语言的工具,培养思维的工具。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起着“初始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其复述能力的两个维度,不可能在一节课全部学会,于是两个课时有其各自的侧重点(教学目标)。现设定“借助图表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复述时不遗漏重要情节”为第二课时主要目标。这个目标有两个要素点:一是理清线索,二是抓住情节的关键信息。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图表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如何利用复述这个工具来认识文本,训练思维,如何实现语文要素的确认、迁移、转化与应用,本着自主、合作、探究、共享的准则,笔者设计了自导式任务单:

(一)预学辅助任务单

(设计意图:前两题为普通基础预习。第三题让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为课堂学习中“符合情境的语气、语调”与“复述需要保留哪些关键信息”的学习任务做准备。)

(二)预学检测任务单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常规检测学生预学的基础及对故事阅读的仔细程度。其中第三题有个陷阱:粗心的学生容易填“三个裁缝”,而实际是四个裁缝。

第二课时的检查一是看学生预学时对信息梳理的掌握情况,二是这次“无指导复述”结果会作为课堂教学时“释难任务”的学情依据。)

(三)协作释难任务单

(设计意图:两个不同模型的示意图,模拟着故事的结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可视化的工具,去感受作者构思的巧妙,埋下一颗“作者思维”“构思意图”的种子。

同时,这个更大一点的“一卷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复述时更好地使用符合故事情节的语气、语调,当复述到故事结尾时,要以重音或放慢节奏的拖音来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就如同相声的“抖包袱”。)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的是详细复述,自然对信息的掌握需要更多一点,然而这其中又需要精选,筛选出对故事的表现力有帮助的关键信息才是信息梳理的关键。预学检测任务单中的根据表格尝试复述故事作为自主预学,可以不作过高要求。

而第二次信息梳理,就是要借助“筛选复述素材”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去认识故事的语言、人物的语言,以此从语言的角度去感受故事有趣的魅力。

渗透一点双角色对应的意识,为后面学习《漏》做一个铺垫,直至最后走向习作中的逆向思维。)

(四)课堂巩固任务单

(设计意图:课堂巩固设计,至少应该具有两个目的才算合格:巩固成果和检测效果。

首先说素材,能用单元的其他课文作为本篇课文的巩固练习材料,这就是一种整合。整合会更有效地提升单元语文能力和素养。

再说这个“十字型阅读记录表”,既能梳理文本信息,助力于复述,又能渗透“相对性”的意识,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细节是,教师的课件上可以出现这个图示,而学生的巩固单上则要留出一片空白,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此时的动手,培养的是主动建构、创建的意识,减少被动接受的依赖性,从而让“自导式”慢慢发芽。)

四、第一课时:在语言经历中

按照本单元整体推进,整合教学的策略设定,其实应该是需要多个课时多篇课文教学来一起完成单元目标的达成。单针对《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而言,第一课时是为了达成“复述时用符合情境的语气、语调展现情节和任务的乐趣”这一目标,同时让学生在文本语言的经历过程中去“实践性”熟悉故事,为下一个课时的训练打下基础。这个课时具体有两个核心任务: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符合情境的角色语气、语调。

2.结合语文园地八有关“转述”的内容,把一些人物对话进行转述性表达。

审辨可鉴:这两个任务与前面

利用图表梳理信息认识文本不同,更多是对语言表达的认识与训练,是以“复述生动、形象、有趣”为导向的。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示范:慢性子裁缝“慢”的表现,一是语速,二是节奏;转述时虽然不是原人物在说话,但同样可以借用类似的语气、语调。同时,在进行复述语言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单元其他篇目中的相关片段進行巩固迁移练习。比如:

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方帽子店》

像这种没有“主角光环”的语言描写,就可以多用来做一些转述性练习。

“不,”裁缝说,“就在冬天。”

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类似这种情境性和画面感强的语句,就可以多做语气、语调的练习。

这个课时的学习更多需要学生反复尝试、练习,虽然没有需要动笔写的任务单或讨论,却同样需要让教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急性子裁缝语调
急性子小猴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当折翼蝴蝶遇上巧手裁缝
哄堂大笑
燕子是个小裁缝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急性子壮壮和慢性子乖乖
裁缝的竞争
急性子的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