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伞护航,中国人第十次飞天圆梦

2023-06-15张亚婧,冯昊,李莉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3年3期
关键词:返回舱降落伞圆梦

大伞护航,中国人第十次飞天圆梦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3年6月4日6时30分许,在万众期待之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徐徐飘落、稳稳着陆。随后,返回舱舱门打开,“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这顶特大型降落伞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伞衣面积达1 200 m2,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大约可覆盖3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被誉为“神州第一伞”。每当神舟返回舱快要回归地面时,这顶红白相间的特大型降落伞就会打开,飘飘扬扬宛如飞天仙女的霓裳羽衣,引人注目。

“神舟十五号”飞船执行的是我国第十次载人飞行任务。从2003年“神舟五号”送杨利伟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归来,伞花接续绽放,不仅见证了中国人飞天逐梦的十次凯旋,更护佑着航天员天外归来的十分平安。这顶大伞凝结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的智慧与心血。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通过研制和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积累了无人航天器降落伞的研制经验。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迫切要求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器回收技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要回收载人飞船,无论在技术难度,还是在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要求上,都需要实现质的飞跃。

降落伞是确保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安全返回的关键。载人的因素对相关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开伞动载、稳定性、下降速度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面对险峻的航天科技高峰,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摒弃了技术引进的想法,踏上了艰难的“平安伞”攻关之路。从方案制定到产品详细设计,从图纸下厂加工到产品配套交货,每经历一次哪怕十分细小的技术改进,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都要用大量试验进行充分验证。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航天器回收领域已经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在王希季等老一辈航天人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研制返回式卫星过程中,于1973年底攻克了回收系统尤其是降落伞等技术难关。如今,中国人已经实现了十次飞天凯旋。从无伞到有伞,从无人伞到有人伞,从试验用伞到成熟大伞,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2021年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重大任务密集发射期。中国空间站仅用19个月完成11次发射任务,全面建成、遨游苍穹。同时,神舟载人飞船也开启了在研多批并行开展、研制阶段接续交替的任务模式,每年发射2艘。从2021年9月“神舟十二号”到2023年6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两年4次出征、4次凯旋,经受住了考验,不负航天员的生命托付。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起点,也是回收着陆分系统载人返回十战十捷的重要节点。站在新的起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将继续坚守载人航天事业,正在向更远的未来挺进。

(撰稿人:张亚婧、冯昊、李莉)

猜你喜欢

返回舱降落伞圆梦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追梦 筑梦 圆梦
降落伞
降落伞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治穷致富路上的圆梦人
圆梦路上 你我同行
谁为你折叠降落伞
敢做梦 勇追梦 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