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达雅,严复翻译三原则的应用问题

2023-06-15鲁稳平王颖

幸福 2023年4期
关键词:严复通顺原文

鲁稳平 王颖

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或翻译标准。译者既要将原文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转换成译文,还要将原作的写作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转移到译文中。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就是译者翻译时的方向和标准。

由于地域限制,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他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变得频繁。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越来越重要。在语言不断转换过程中,人们掌握了语言转换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对于语言转换的方法和标准也有了评判,于是形成了翻译原则。

中西方主要翻译原则

从翻译活动开始以来,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遵循了一定的翻译原则。西方翻译史上有影响力的翻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

泰特勒翻译原则。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认为,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内容;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点;译作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指出,最低限度的、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是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应达到像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最高限度合乎理想的功能对等定义,是译文读者通过译文理解原文时,应该和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一样。

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则试图在目标语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去精确地传达源语文本语境意义。交际翻译则试图让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获得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

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原则主要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锺书的“化境”;刘重德的“信”“达”“切”;许渊冲的“三重标准”等翻译原则。这些翻译原则都是中国学者从自身丰富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无论是西方的翻译原则,还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原则,总体上都体现了“忠于原文”、“通顺流畅”和“语言雅美”三大层面。因此严复先生在翻譯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信”、“达”、“雅”,也可作为各派思想的综合与代表。

严复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首次把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制度介绍到了中国的。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在他的《译例言》里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faithfulness),即译文要忠实准确;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要通顺流畅;雅(elegance),则译文的要求文字古雅。“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从这三个字的排列顺序就能看出来:第一位的,要求都是译文要忠实原文、意思表达准确。从“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可看出,译文做到忠实原文这一点已经很难了,如果做不到忠实原文的话还不如不翻译,那么“达”就更难了。“信而达外,求其尔雅”则说明只有做到了“信”和“达”之后,才能追求译文“雅”的要求。

严复翻译三原则的作用

严复提出翻译三原则,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先河,对中国翻译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一直被中国翻译界奉为翻译的最高原则。严复的翻译三原则对我国近代和现代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学者、翻译家对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的激烈讨论,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鲁迅、傅雷、钱锺书、刘重德、许渊冲、辜正坤等翻译学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从而使得中国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层出不穷。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为初入翻译圈的年轻译者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驱散了年轻的译者翻译道路上的层层迷雾,点亮了他们翻译道路上的明灯。

“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有些优秀的翻译家,没有学过翻译原则、没有学习过翻译标准、也没有学习过翻译技巧,但是依然翻译得很好。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中外两种语言的基础知识,对于语言的转换,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都有透彻的了解,而且他们也深知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什么。因此,他们在做翻译时,可以做到水到渠成。他们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很明确地想到或者运用翻译技巧,想着译文要符合什么翻译原则,但是实际的操作中,他们已经自然而然地做到了。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就是他们自身翻译原则的体现,只是没有深入研究形成理论体系而已。他们之所以在没有学习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成为翻译大家,是因为他们中外双语的文学造诣很深。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理论来源于丰富的翻译实践及译者深厚的双语文化基础。翻译理论说到底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语言文化理论。

想要做好翻译就要进行大量的翻译活动。如果译者的中外双语能力非常扎实,那么进行翻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难免受到原文词义、句法结构、语言逻辑的影响,从而翻译出来的译文不通顺,甚至读者看不明白。因此正确地学习翻译原则、掌握翻译标准、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将会使译者如虎添翼。学习翻译原则,译者们清晰地知道了翻译的方向,知道了翻译应该符合的标准,翻译应该达到的高度。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运用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人文性将会有一定的提升。下文将通过若干例子加以验证。

例1:原文:American Express Company,in business over 140 years,has grown and changed with the times.

译文一:美国运通公司,生意超过140年了,一直在成长和改变随着时间。

译文二:经营了140多年的美国运通公司,一直在成长发展。

译文三:美国运通公司,已经运营了140多年了。运营期间,美国运通公司在不断地成长变化。

三个译文进行比较,很明显“译文二”和“译文三”比“译文一”更流畅,意思表述更准确。“译文一”中“超过140多年了”,不符合公司经营的表达方式,很显然这家公司是从成立之日起到现在有了140多年的历史,因此用“已经经营了140多年”更符合原文实意,可做到“信”。还有的翻译,“译文一”也不符合中文表达。在中文句子里,状语通常都放在动词前,而在英文句子里,状语通常放在修饰词后。因此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需要调整次序,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就是在“信”的基础上做到“达”的要求。译员做到“信”和“达”已属不易,“雅”是译员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

例2:Soil and Livelihoods Erode Without Trees

译文一:土壤、生计被侵蚀,没有树木

译文二:土壤流失、生计受损,没有树木

译文三:失去树木,土地侵蚀、生计受损

上面的三个译文中,“译文一”读起来意思不明显,逻辑不通,而且使用了被动句。“译文二”比“译文一”好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四字词语,句子各部分结构相同,句式平衡,而且有节奏感。“译文三”比前两个译文进步的地方在于调整了句子顺序,逻辑和表意更加通顺,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语句子通常使用连词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是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英语习惯将原因放在后面,汉语则习惯将原因放在前面,习惯用“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这样将“失去树木”挪到前面,因果关系就一目了然了。紧接着,自然引出了原因造成的结果——“土地侵蚀、生计受损”。英语中有被动句,汉语也有。但是汉语很少用被动句,句子具有被动的意思也不用“被”字。这是因为在汉语里面有替换“被”字的字词,例如:受、遭遇等等。再加上汉语并不像英语一样需要有主语、谓语等成分,汉语没有主语,句子的意思也很完整。所以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可以译成没有主语的句子,从而规避使用“被”字。译文三以三个四字成语既做到了忠实表达原文语义(信),有体现出语义中的逻辑关系(达),更重要的是成语排列,句式整齐,读起来很是通顺流畅,极富节奏感(雅)。

例3: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译文:Joy and sorrow,laughter and tears,flowers and fruit,fragrance and color,manual labor and increased knowledge-all these make up the charm of flower cultivation.

老舍先生的《养花》,用词简单,句子短小精悍,词语结构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想象,画面感十足。译文采用了与原文同样的结构形式,“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香”“有色”分别与英语的“joy”“sorrow”“laughter”“tears”“flowers”“fruit”“fragrance”“color”一一对应,是为“信”;“既需劳动,又长见识”的翻译采用了跟前面一样的译法,这个短语并列的两部分都是两个单词—“manual labor”和“increased knowledge”,“manual”与“increased”都是形容词分别修饰后面的“labor”和“knowledge”,这样一一对应,结构一致,既符合“信”的要求,也符合“达”的要求。译文中单个词对单个词,两个词对两个词,结构清晰平整,保留了原文的美感,达到了“雅”的要求。

例4:但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译文:But nevertheless,they are big and tall,honest and upright,simple and plain,earnest and unyielding—and not without gentleness and warmth though.They are giants among trees.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进行描述,升华到这种树具有的精神品质。原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并列词语的使用强调了白杨树的品质,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提供了有力支持。译文将原文的“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分别译成了两个单词——“big and tall”,“honest and upright”,“simple and plain”和“earnest and unyielding”。每一个词语分别译成两个单词,单词的性质和数量都一样,而且译文也是并列结构,这样原文中的气势在译文中也呈现了出来;译文将“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省译,因为前面几个短语“big and tall”,“honest and upright”,“simple and plain”和“earnest and unyielding”已经很好的表达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译文采用的翻译方法是省译,这样就避免了与前句重复;最后一个短句“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中的“它是”指的是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而不是指“一棵白杨树”,因此译文译成“they are”更符合题意,是真正的做到了“信”的要求,再者句式与上一句也一致,也达到了“达”的要求。从整个译文来看,译文不仅符合“信”和“达”,也符合“雅”的要求。

严复的“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的里程碑式的理论原则,也是译员们需要学习的重要翻译原则。但是任何原则皆是基于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与理念,受客觀时代既翻译理论家的主观认知水平所限,也必须随着翻译的广度、深度和频度而不断改进和优化。因此,对任何翻译原则,译员应秉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加以创新应用。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严复通顺原文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读写大闯关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
坐哪种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