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对分课堂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3-06-15石华瑀
○石华瑀
对分课堂,是由我国学者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1]。其特点是将课堂时间部分分配给教师进行精讲,部分分配给学生进行内化吸收,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同于当前普遍采用的以教师为主“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不同于近年来由西方引进的鼓励学生参与、但教师较难掌控的讨论式教学模式[2],对分课堂有效融合了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作为符合中国教学情境的本土化创新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自提出以来便受到来自多方的广泛关注,但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对该领域的系统性梳理较少,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也不充分。对分课堂的研究现状如何?讨论涉及的主题包括哪些方面?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对深入研究对分课堂、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对国内对分课堂研究现状做出客观的梳理与评价,探究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以“对分课堂”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8月31日,共检索到文献2817篇,剔除会议通知、会议报道等非学术文献,最终有效文献2783篇。
CiteSpace知识图谱研究方法能够将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及分布情况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出来,可以直观地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本文借助CiteSpace6.1.R3可视化分析软件,运用作者学术影响力分析、关键词共现图谱、突变词探测图谱等,探究“对分课堂”领域的研究脉络、热点和趋势。
二、国内对分课堂研究现状概述
(一)研究文献的发布时间与发文数量
依据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本文按论文发表年份对论文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见图1)。如图1所示,我国第一篇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成果于2014年发表,此后,研究力度不断增强。2020年,对分课堂的文献数量达到历年最大值615篇,占总发文量的22.1%。虽然2021年发文数量有所下降,但年发文数量仍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研究的波动可能源自新冠疫情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线上”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转变,给对分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但较高的发文数量也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高度普适性。
图1 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二)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
当前,发表过对分课堂研究论文的学者共343位,其中,发文数量大于5篇的学者共11位(见图2)。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作为对分课堂的创始人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文章数量高达25篇。上海电机学院的陈瑞丰在该领域研究较为活跃,发文15篇。从作者节点密度分析发现,节点密度较低(0.0034),说明作者之间联系度不高。
图2 发文量大于5篇的学者分布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该领域的研究脉络,本文对2014—2022年“对分课堂”研究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排名,表1列出了被引量排名前10的文献信息。由表1可以看出,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大多集中在 2016 年,2014、2015、2017、2018 年分别有1篇高被引文献。所有文献的被引量均超过100次。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是主要被引作者,其文章被引总量高达2290次,远超其他学者,影响力较强。此外,辽宁师范大学杨淑萍等学者、长春光华学院杜艳飞、上海电机学院陈瑞丰的文章被引量也较高,在该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研读这些文章可以发现,上述学者较早地投入对分课堂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深刻剖析了对分课堂的本质,为后续该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2014—2022年“对分课堂”研究高被引论文
三、国内对分课堂研究热点与前沿
(一)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
1.研究领域分析。关键词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基于各个文献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得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选择“keyword”节点类型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的共现图谱包含网络节点549个,连线1744条,网络密度为0.0116。Modularity=0.3777>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MeanSilhouette=0.7904>0.7,表明聚类效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基于共现图谱,进一步采用LLR算法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根据得到的12个主要聚类,结合其聚类内容及前文的高被引文献分析,归纳梳理国内对分课堂的研究主题如下。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1)对分课堂理念及模式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法几个聚类(见图3)。对分课堂最早于2014年由张学新教授提出[1]。他在研究中指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的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方式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强调内化吸收,即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对分课堂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分课堂将教学分为承前启后、不可颠倒的三个时间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以及讨论(Discussion),因此也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杜艳飞和张学新(2016)[4]、邱爱梅 (2016)[9]、陈志超和陈瑞丰(2017)[12]、陈瑞丰等(2018)[13]、刘绍乾等(2019)[14]等学者认为,对分课堂是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有效融合了传统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点,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互动及自主性学习,是对症思辨能力提升的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对分课堂理念,学者们针对对分课堂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陈瑞丰(2016)[5]、杨淑萍等(2015)[3]、杜艳飞和张学新(2016)[4]、赵婉莉和张学新(2018)[7]等学者的研究强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互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质量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近年来,对分课堂和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合及对比交叉研究有上升趋势。例如,关于“微课+对分课堂”(张春霞,2017)[15]、“慕课 + 对分课堂”(张春琴和周彩丽,2018)[16]、“SPOC+ 对分课堂”(孔祥宇和许可,2018)[17]、“新媒体 + 对分课堂”(陈瑞丰和陈志超,2019)[18]、“翻转课堂 + 对分课堂”(郭艳侠等,2020)[19]、“互联网 + 对分课堂”(徐奕俊和秦安兰,2020)[20]的融合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缺陷,不同模式的融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满意度、参与率,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对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教学改革、内化吸收、教学、互动交流几个聚类(见图3)。对分课堂明确了顺次进行不可颠倒的三个环节,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尚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对分课堂的时间分配并不拘泥于五五分。张学新(2014)[1]、杜艳飞和张学新(2016)[4]指出,要根据课程性质、讲授内容、教材、学生特点及表现等灵活安排时间比例。其次,对分课堂的类型也可根据教师、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可以当堂对分或者隔堂对分,也可以采取混合形式,即“当堂+隔堂对分”(陈瑞丰和张学新,2018;刘绍乾等,2019)[21,14]。最后,关于讲授、内化吸收以及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三个环节彼此联系、层层递进[4,14,22]。其中,对分课堂强调讲授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而是要精讲留白,以知识框架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指明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完成“亮考帮”作业等方式,在学与思的结合中将知识内化成个人经验。讨论是基于讲授和内化吸收的结果而展开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交互式学习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
(3)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大学英语、应用、教学实践、工程项目几个聚类(见图3)。对分课堂目前已覆盖几十个学科门类、上千门课程,同时也在各类学校运用中取得了大量成果。张学新(2014)最初将对分课堂应用在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中,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精力投入度都较高[1]。随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学者们陆续在微生物学(刘明秋,2016)[6]、大学英语(赵婉莉和南娇鹏,2016)[23]、高校思政课(陈志超和陈瑞丰,2017)[12]、大学数学(张春琴和周彩丽,2018)[16]、护理学(郭艳侠等,2020)[19]等课程中展开了实践。诸多实践结果表明,对分课堂符合个体认知心理规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动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此外,对分课堂在不同类型院校,如应用技术型院校(杨艳萍和崔振华,2016)[24]、高职院校(高玉垒,2019)[25],以及大学以外的不同学段如高中(陈家胜,2016)[26]、小学(顾晓红,2022)[27]的课程教学应用结果都进一步证实,对分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减轻教师负担,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2.研究热点分析。为直观展示热点关键词的演化进程,本文将关键词聚类图谱调整为时间线图谱(见图4)。在时间线图谱中,关键词固定在首次出现的年份,线条则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由图4可知,国内对分课堂的研究热点从2014年开始显现,关键词增加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分课堂这一关键词首次出现在2014年,与此同时,由其衍生出“师生互动”“内化吸收”等关键词,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后,逐渐涌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金课”“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关键词,以及“创造性”“主动性”“创新能力”“课堂设计”等教学模式关键词。近年来,“信息化”“智慧教学”“教学反思”“三位一体”“线上线下”“人机交互”等新词逐渐增加,表明对分课堂研究呈现出多样化、深入化态势。
图4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在CiteSpace软件中,中介中心性表示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关联作用,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表2罗列了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关键词及其首次出现的年份和频次。由表2可知,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内化吸收”“管理学”“教学法”“效果的中心中介性”都大于0.1,且词频总和达3590次,是对分课堂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根据关键词分布,我国对分课堂研究领域的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围绕对分课堂效果的教学模式设计;(2)对分课堂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设计;(3)对分课堂效果的评价等。
表2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
(二)研究前沿分析
通过关键词突变系数检验(γ=0.9),得到10个突变词,分别为:内化吸收、师生角色、教学质量、隔堂讨论、对分教学、学生、英语教学、线上教学、思政课、金课(详见图5)。关键词突变度的高低能够反映某一时段研究领域的动态变化,突变度越高,越能反映该段时间的研究前沿及其发展趋势。如图5所示,“内化吸收”是突现时间最早的关键词,其研究热度较高且一直持续到2018年。“线上教学”作为突现度最高的关键词,其突现时间始于2020年,且迅速成为对分课堂研究领域的前沿。这与新冠疫情的影响紧密相关。在这一背景下,线下教学受限,线上教学模式成为各类院校的首选。同时,自2020年以来,思政课、金课迅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这一趋势也与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吻合。
图5 关键词突变系数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以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14年至2022年8月31日对分课堂研究领域内2783篇有效文献的发文数量、研究作者、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与前沿等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对分课堂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发文数量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文献作者主要为高校研究人员,虽然研究作者人数较多,但发文量大于5篇的学者仅有11位,且整体来看,作者之间联系不多、合作较少。(3)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被引量均超过100频次,表明对分课堂的应用已有一定深度。(4)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对分课堂理念及模式、对分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围绕对分课堂效果的教学模式设计、对分课堂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设计以及对分课堂效果的评价。自2020年以来,线上教学、思政课、金课成为对分课堂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
(二)研究展望
为了深入推广对分课堂,扩大对分课堂的影响范围,后续研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心理学、教育学领域重要理论,深入研究对分课堂理论机理。虽然学者关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已达成一致观点,但由于教师、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师生互动、内化吸收、讨论过程都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因此其内在规律和机理还有待深入探索。(2)探索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对分课堂的创新发展。随着大数据、云平台、VR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和手段提升对分课堂体验、增强互动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急需展开大量实践研究。(3)制定对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广泛开展定量研究。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目前还未有统一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8]。虽然已有大量研究结论表明对分课堂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结论多为研究人员的主观评价。为了更加客观、系统地评价对分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的交叉对比研究,有必要编制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进而为对分课堂研究积累充分的实证证据。(4)围绕国家文件要求,聚焦研究前沿。近年来,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积极建设金课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分课堂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如何利用对分课堂助推思政课、金课的建设,也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