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策略研讨
2023-06-15林美环
林美环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双减”政策为依托,创建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文章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重要价值,了解“双减”政策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意义,并从悉心备课、精准预习、优化课堂、巧设作业和做好服务等方面,对“双减”政策与小学数学的具体结合策略展开分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逐渐释放压力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掌握高效的学习技能。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04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16
“双减”政策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阶段性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总目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等多项内容提出要求。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要对过往的教学策略和学情进行全面审视,在做好学情调查和备课工作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巧妙设置数学作业,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让小学生能够在系统化、高效化的数学教学体系中达成减负和增效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重要价值
“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出学生无限的潜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全力构建减负增效的数学教学模式,以精简、凝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学习要领、明确数学知识的规律,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使得他们能够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1]。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来看,教师以减负增效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摒弃了一切冗杂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出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最为有利的深层信息,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还能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内容等长久地保持探究兴趣,这样有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也能真正实现“双减”政策蕴含的教育和教学目标。鉴于“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重要性,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减负增效型的教学模式。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悉心备课,把握减负增效的源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了解问题。教师要在“双减”政策下实施减负增效的教育模式,充分了解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在减负增效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减负、增效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备课阶段研读“双减”政策,了解其涵盖的具体内容、涉及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操作办法,把握好减轻学生负担、增强数学教学效果的源头,在做好政策研读、教学实况预设等工作的基础上撰写详细的教学方案,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角度出发,将“双减”教育的理念融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以此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根据过往的教学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案的完善性和可行性,教师要在教研小组中展开提前演练活动,以公开试讲、集体讨论等不同的方式探寻教学方案中尚存在的缺陷,并采取精准的解决对策,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方面的预设方案,以此确保后续相关活动的顺利展开,为构建减负增效型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打好基础。
(二)精准预习,奠定减负增效的基础
减负增效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习得更多的知识,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纵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况,唯有充分利用预习环节的时间,方可实现减负和增效的目标。综合以上因素,教师可以开启精准的预习活动,针对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实际课程内容,设定简洁、凝练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探索基础知识,了解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或阻碍等一一提取出来,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教师,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2]。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務后,教师可将学生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归纳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依据这些问题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设定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规避无效学习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学习惯,对于学生的日后成长与发展皆有益处。同时,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教师也要从个性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他们存在问题和遇到困难的实际原因,引导学生创建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从而削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和压力。
(三)优化课堂,创建减负增效的阵地
“双减”政策强调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鉴于“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将一堂课的实效最大化,让学生能够在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上缓解内心的学习压力,改变专注力差、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
1. 以趣味化的导入减轻学生负担。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有趣和切合课程内容,对于整堂课的效果和推动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如果不能在初始环节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他们很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以此逻辑关系为根基,为了创建减负增效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化的导入形式,利用猜数字、数字接龙、口算抢答等类型的游戏,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于课堂导入环节,打破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包含着无限的乐趣。除游戏化的导入形式以外,若想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还要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具体的演进历程。为此,教师也可以在导入环节引进数学史料故事、图文化的推理模型等,引导学生在阅读史料故事、观看动画模型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规律,进而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进一步减弱负担感,从而体现出导入环节在减负增效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2. 以小组化的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增效是减负的前提,课堂教学的效率越高,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越多,这样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无疑都是有利的。所以,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集中讨论和解决数学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探索出创新、便捷和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效率不仅要包含“提高速度”,还要涵盖“提高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为各小组设置探究化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点,辩证性地思考和探讨数学问题,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能从举一反三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论证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既能逐渐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还能掌握多种学习方法,达到效率和质量同步提高的目的,符合“双减”政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3]。
3. 以科技化的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需求,这其中包含现代科技资源。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借助学校内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创新数学课堂的形式,以微课视频、多媒体设备、翻转课堂、电子白板等为基础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创新化的学习对策,促使学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理清数学知识涵盖的规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此外,针对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也要利用三维立体模型演示数学原理、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来源,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平面化和静态化的数学概念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借此,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新鲜感,还能通过简单的形式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基于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情况,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将现实生活和历史典故中的数学问题呈现出来,如“鸡兔同笼”“鸽巢问题”“植树问题”等,让学生能够将真实问题与数学原理对接起来,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联,以此强化他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让他们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技能。
(四)巧设作业,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在“双减”政策中,作业设计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明确传统作业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将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融入作业设计工作中,通过个性化、实践化的作业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欲望,进而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如此“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便能融入数学作业中。
1. 设计个性化的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存在缺乏新意、固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十全办法,也难以深入理解新思想和新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减负和增效的目标,教师必须做出改变。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以“双减”政策中的重点内容入手,结合“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要求,着手设计个性化的课后作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针对性、契合实际的数学作业,让他们从难度适宜的作业出发,找寻丢失的学习信心,重新树立起坚定的学习理念。而且,为了增强课后作业的个性化特征,改变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和观念,教师也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创建个性化的作业模式,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将学生在不同课节中完成的作业集中于同一个文件夹中,为他们的自主复习提供依据。同时,教师也要利用趣味化的贴纸、卡通画等,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中做下标记、书写评语,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这样既能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成长需求,符合素质教育以及“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4]。
2. 布置实践化的课后作业。在个性化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实践化的课后作业,结合数学课内教学的内容和情况,以实践探索和深度学习为目的,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后作业,改变传统作业模式以习题和试卷为主要内容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地测量、数据统计等作业,驱动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实践作业反馈和评改工作,了解学生在运用知识、解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之间共同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项化的作业评改会,带领学生复盘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明确问题所在的原因,进而在日后的学习和探究中规避问题,这样方可使课后作业成为减负增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员。
(五)做好服务,践行减负增效的理念
1. 在校园课后服务中缓解学生压力。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是帮助学生缓解身心压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教师要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利用学校提供的线上线下资源,为学生创建优质的课后服务体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校园中组织课后服务活动,以运算竞赛、场景演绎、动手操作等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算一算、演一演、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课内所学的知识、论证数学知识中包含的原理,使得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后氛围中轻松地达成学习目标。而且,课后服务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场,而应是学生放松身心、自主探索的主要场地。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数学文化展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数学家的发展历史、有趣的数学现象等等,在增加他们知识储备的同时促使他们看到数学教学不同的一面。如此即可缓解学生的压力,真正践行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
2. 在线上课后服务中对接学生需求。在校园课后服务之外,教师可以额外开设免费的线上服务平台,打破教育的局限性,有效地规避学生参与校外有偿辅导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免费教育资源的功效。具体来说,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借助学校的内部网络创建校内共享线上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加入共享群组中。在课后时间段,学生要秉持着自主自愿的原则,于线上课后服务平台中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交流,同时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学习经验,以此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再者,以减负增效为目标,教师也可以上传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卡通画、通关游戏等等,改变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看法,让他们从心底里爱上数学、爱上学习,这也不失为减负增效的一个良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家教育事业大力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创建减负增效型的课堂模式,教师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从悉心备课、精准预习、优化课堂、巧设作业和做好服务等多个角度,將其与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的“题海战术”策略和机械化的形式,不单单能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还能真正缓解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使他们在减负高效型的教学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身心愉快发展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佘旭正.论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三重奏”[J].新课程,2021(34):97.
[2] 丁绍美.关于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77.
[3] 朱仕鹏.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0(6):61.
[4] 钟先云.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45.
[责任编辑 郭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