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面向东南亚传播的路径探究
2023-06-15黄媛
黄媛
【摘 要】媒体融合,既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全新机遇,势必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交融,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新形势下,创新优化传播路径,加强对东南亚的精准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特点和东南亚传播现状,分析对东南亚传播的现实意义,探讨融媒体时代下面向东南亚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东南亚传播;传播路径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传播工作如何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力量,打破固有模式,改革创新,提升传播能力,优化传播路径成为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东南亚因其在“一带一路”中的独特地理位置,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针对该地区精准传播,优化表达和传播方式,积极思考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传播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东南亚传播路径,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一、东南亚传播的现状
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各国受其政治体制的影响,加之一些西方媒体恶意攻击和抹黑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合作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
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在与我国漫长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其语言、文化、习俗等多方面也受到了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传播给国际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南亚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互为重要合作伙伴。随着“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和逐步落实,在东南亚地区以中国为主导的重大新闻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关注中国。从这一转变来看,中国正在逐步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打破其新闻和舆论垄断,通过多元化、多样态传播,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开放、平等和包容的新型传播格局。
二、面向东南亚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促进中国与全球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从经贸合作和社会需求分析可知,东盟与中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在维护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人口聚集角度入手分析可知,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而这也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构建良好沟通平台的基础条件[1]。从地理位置和政治安全角度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地缘相近,有着特殊的人文渊源,东南亚作为我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积极开展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传播工作,优化面向东南亚国家传播路径,有利于树立起中国作为周边国家可信的合作伙伴的良好形象,增进与东南亚各国的友谊,促进合作和交流,提升中国在整个东盟地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此可見,东南亚地区不仅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依托,还是发挥大国影响力的主要平台。
根据目前面向东南亚传播的现状来看,中国媒体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地缘政治的复杂和多变。该地区部分国家易受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媒体不良舆论影响,在某一段时间内改变政治态度。在这一政治环境下,需要中国媒体在融合官方和民间传播力量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合作关系,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过去三年间,东盟超过欧美连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开启零关税时代,东盟对中国的重要性逐步上升。中国媒体应根据自身特点,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但根据目前总体情况分析,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相比还存在差距:信息渠道较为固化和单一,这种情况十分限制发展。当发生重大事件、突然情况时,因其局限性而给一些西方媒体可乘之机,歪曲事件本身,中国媒体只能在事后被动补充、辩护。鉴于此,中国媒体需要在国际传播形成“立体化”格局,建立国内外沟通合作机制,拓宽渠道,逐步拓宽面向东南亚的传播路径。
(三)符合媒介生态变革需求
在移动媒体快速发展趋势下,媒体融合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模式,融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创造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2]。因此,合理运用融媒体传播渠道,既能突破传统对外传播模式的限制,又可以为提高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带来更多机遇。截至2021年,东南亚地区网民达4.4亿人。由此可见,在面向东南亚的新闻传播中,如何合理运用融媒体技术优势,增强自身的国际传播力,是我国目前技术探讨的主要课题之一。
三、中国媒体面向东南亚传播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落实全新理念“以人为本”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关注焦点从市场转向用户,在策划传播新闻事件时,要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编写发布新闻内容时,要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在包装新闻时,要选用科学依据进行处理,这样既能为系统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又可以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最终长期保持媒体的技术优势。同时,媒体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传播理念,关注媒体变化和受众需求,并根据自身累积经验,创作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3]。
此外,在面向国际舞台传播新闻信息时,中国媒体要结合受众意愿,持续优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呈现全新传播模式的同时,解决以往信息传播的问题。
在面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一方面要直接反映中国的真实历史,确保有关媒体真正融入蕴含深厚底蕴的文化资料;另一方面要根据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的基础认识,优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报道。求同存异是解决传播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因此要充分运用和东南亚地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共同点,确保融媒体时代下面向东南亚传播的路径具有有效性。
与此同时,中国在培育跨文化传播人才时,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加强实践技能和理论素养的教育力度同时,做到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各国习俗和文化,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还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扩展和运用,为快速融合提供硬性条件。目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一直开设优质的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学课程。这不仅符合融媒体时代发展需求,还可以为面向东南亚传播提供复合型人才。
(二)推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载体。当下,國际传播方式早已实现实时双向互动联通。鉴于此,中国媒体应充分利用多层级传播主体的力量,吸引目标对象国受众积极、自愿地参与进来。例如,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国邀请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来中国与本土媒体一起联合采访,并在活动结束后组成媒体交流团到广西各地进行深度采访,加深外媒对新时代中国的了解,讲好中国故事。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其开办的“北部湾之声”栏目连续多年与越南歌剧院及当地主流媒体合办“同唱友谊歌”活动。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北部湾之声”与东南亚国家当地华校联合举办“同一个月亮 共一片爱心”活动,让当地华侨华人感受来自家乡的温暖,让当地孩子更立体地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看似与政治经济无关的领域,更易于与对象国建立友好互信的关系,从而间接对整个政治环境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运用专业角度报道新闻事件,加强与中国相关内容、生动事例的传播。广西广播电视台常年与东南亚各国主流媒体合拍纪录片,从澜湄合作到中老、中泰铁路建设主题的挖掘创作,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反响,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针对东南亚受众 “精准传播”
根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总结的结果分析可知,国际传播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指硬件设施建设,其次是指核心能力打造,最后是护航一带一路[4]。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后两个阶段的交叉地带,且因为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宣传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所以要在整合以往传播经验的基础上,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并在提出科学布局的同时,制定长效机制。根据现实情况总体分析,中国目前面向东南亚国家主要传播力量还是来自官方渠道和平台,我们既要在指向性传播的同时,还要尊重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规律和习惯,而社会公民、民间资本、非政府组织等开展的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补充。在制定传播策略时,要整合运用多方力量,既可以展现自身新闻传播的技术优势,又能不断拓展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影响范围。既要向世界发声表达自身立场,又要获得国际大众的认同和共鸣,建立良好的公信度。
(四)做好传播“多样态”
一直以来,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印象比较固化和刻板。从长远来看,中国媒体可以适当调整目标策略,采用弱化“宣讲”形象、支持双向互动、深度融合的传播形式,以国际行业标准的思维来开展对东南亚地区受众的传播。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非官方媒体等多层级合作交流的渠道,构建面向东南亚的融媒体传播平台。比如,多年来,“中国与东盟10+1媒体合作研讨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已成为媒体间研讨交流的有效平台。201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亚洲总站、华为、TCL等共同发起的“中国东盟新媒体联盟”在泰国曼谷成立。广西、云南等地区依托特色文化和地理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与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的媒体建立了交换节目、人员互访和业务人员团队换岗培训互助等合作机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面向东南亚最大的新闻信息数据库和共享中心。
中国媒体正在逐步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和技术平台,大多主流媒体已开通YouTube(优兔)、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东南亚地区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并在传播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中国媒体要合理运用技术优势,加快面向东南亚传播的战略部署,抢占市场份额,占据国际话语的主导权。目前各层级媒体也逐步面向东南亚地区设立新媒体平台,虽然体量并不大,但因其持续稳定增长,也日显重要性。此外,要借助“互联网+”针对各平台开发特色功能,并在政策上给予平台差异化发展的支持,这样才能在形成联动合作关系的同时,广泛运用国内外媒体资源和线下活动引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东南亚地区的受众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以此不断提升对中国的认同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国面向东南亚传播的工作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媒体需要快速转改思维,抓住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借助多方优势,主动迎接挑战,创新传播路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潮
参考文献
[1]张玥,李明德.涉农信息传播视角下农业科普期刊融媒体发展研究:陕西省8个重点农业生产县区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84-90.
[2]田瑾, 刘少华. 融媒时代中俄媒体合作传播新路径探析:以中俄头条APP为例[J]. 传媒,2020(14):3.
[3]高子涵.融媒体时代电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路径拓展:解读《电视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的无形力量[J].新闻爱好者, 2021(7):2.
[4]梁雪汀.融媒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拓展研究:以《直播绍兴》优化传播路径实践为主要案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5):5.
(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