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
2023-06-15李旭
[摘 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着招生就业压力的严峻考验,其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表浅已经成为限制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深入剖析原因,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入手,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完善,并以教科研工作为推手,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分层分类教学,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才能实现音乐教育专业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专业 问题 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高职教育的专业数量大幅攀升,很多专业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致使其在招生状况、就业形势、发展空间、资金支持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教育类专业更是承受着教育类专业与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关系不大等非议,停招停办的呼声不绝于耳。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们也尝试探寻过改变现状、解决问题,但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类课程(如钢琴类、声乐类等)的教学改革入手,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少触及问题的根源。本文尝试从当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期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
存在的问题
1.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报名人数多年来一直偏少,有的院校甚至少于招生计划,要依靠调剂才能达到预期指标。从生源质量上来看,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没有音乐、舞蹈、器乐学习基础。
从就业形势上来看,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就业,但是就业对口率偏低,稳定性也不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高,持续性效应不强,势必降低了专业本身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认可度,无疑也会影响到考生和家长的报考热情。招生和就业形势的双重走低也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策略。
2.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长久以来,高职音乐教育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小学音乐教师”上。有的院校虽然加入了“音乐、舞蹈、器乐等艺术培训”的字样,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却仍然是统一按照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标准进行。
3.专业教学模式单一
多年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基本沿袭了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科目、内容变化不大,主要是学时数量、专业水平、教学难度上有所区别。理论课与技法课分离也是一个明显特征,除了音乐教学法等少数课程外,大部分理论课程的内容与音乐教育关系不够紧密;技法课则基本仅以让学生弹好琴、唱好歌、跳好舞为主要目标,更倾向于表演性人才的培养。
4.校企合作困难
校企合作对象单一,主要为小学,但很多学校深入合作难度较大,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有限,学校数量也有限,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限制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推进。
问题的根源
以上问题虽然不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全部问题,但却是目前限制专业发展、影响专业存续的主要问题。只发现问题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教师的职业能力存在短板
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是所有影响因素里最重要的主动因素,教师的职业能力短板是影响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相对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教师的职业能力不仅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技能,还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理念和认识。理念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到什么程度,能发挥出多少作用。
(1)认识不足
教师的认识不足集中体现在惰性思维和惯性思维上。很多老师认为:小学是义务教育,我国人口基数大,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师少不了;音乐在小学是副课,不受重视,音乐教师基本能弹能唱能跳就行,水平无所谓,音乐教育专业维持现状就好,无需改变;招生就业不好是大环境所致,教师也做不了什么。还有教师认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只能沿袭传统,没法改,也没什么可改的。
(2)技法课教师教科研能力整体偏弱
很多音乐、舞蹈、器乐教师从教多年仍然不能正确区分艺术教师和艺术家的角色,把艺术技能作为艺术教师的全部职业技能。无论是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上,还是对教育教學方法的把握、改革、创新上都体现出教科研能力整体偏弱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反映在各类教学能力比赛、教学改革项目、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上,水平和数量一直不高。
(3)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有的理论课教师认为:我不懂音乐,不是专业骨干,做不了什么。有的技法课教师认为:研究、创新是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我唱好歌、跳好舞、弹好琴就行了。由于双方长期不能达成优势互补,导致了理论、技法两张皮,教学效果受限,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停滞不前。
以上三方面短板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群体里并非个别现象,这些短板导致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步伐缓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招生就业实际情况的限制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面向各行各业的海量岗位不断开设着新的专业,尤其是与生产、服务相关的,社会需求量大的,薪资待遇好的,发展空间大的专业层出不穷。考生的专业选择空间不断增大,音乐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被削弱,报名人数总量偏少的前提下,很难再进行艺术基础的筛选,生源质量也就缺乏优中选优的空间了。
就业时,较好的中小学被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历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抢占,一般中小学待遇偏低,不受重视,发展空间狭窄,毕业生不愿意应聘,导致很多毕业生在短时间内甚至直接改行跳槽。
3.学制与学时限制
高职教育学制3年,目前校外实习时间普遍接近1年,校内课时有限,理论课和技法课教师均反映课时不够,无法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4.合作单位的特殊性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小学,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单位中都属于十分特殊的一类,它们的服务对象为小学生。小学生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管理能力、约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都很有限,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的要求和限制性政策也较多,同时,很多家长也认为实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远远不如正式教师,进入班级会影响原有的教学秩序,导致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下滑,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不愿意让孩子所在的班級接纳实习教师,小学受制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配合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尤其是近两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小学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合作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改革路径
1.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力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育人的根本和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有效的、与社会发展和人用单位需求相适切的修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摒弃仅对课程设置作轻微增删、添补合作企业、文字图表转换等隔靴搔痒的做法,从根本上思考和改革。
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首先在于培养目标的完善。应当开阔视野,将社会发展过程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结合专业群发展思路,站在培养美育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高度上来设定。除了小学音乐教师,幼儿教师、一般中学音乐教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社会文艺团体演职人员、各类媒体艺术编辑记者,演艺经纪公司相关岗位、基层群众艺术工作单位相关岗位、企事业单位党团群文工作岗位、乐器及音乐艺术制品销售等都可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总的来说,就是与音乐、舞蹈、器乐类艺术相关,有美育方面教育功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音乐、舞蹈、器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需求的单位和岗位都可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范围。
培养目标完善了,相应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就更广阔了,对口性也就更强了。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择业也有就了更广阔的空间。结合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可以进行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的目的,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专业口碑也会不断提升,考生和家长的报考意愿也会逐渐回升,报考人数的增多,也会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当然,培养目标的完善不等于要把与音乐教育专业相关的岗位都一一纳入进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充分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广泛调查本省或目标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设置培养目标,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2.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培养目标不仅是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即可,更重要的是要有配套的教育教学过程来保障目标的实现。与一些生产、服务类专业不同,音乐教育专业的各类培养目标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趋同性,但也存在对职业技能要求的明显差异,如果千篇一律地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势必导致培养目标落空。必须要对各类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需求深入调研,进行归并和分类,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专业技能基础、天赋、职业发展意愿进行摸底,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分类教学,使学生的培养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职业发展可能性、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适应,从而提升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学生就业对口率、稳定性。比如,对于以幼儿教师为方向的学生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幼儿教育和护理常识及技能,其他方向的学生则不必;对于艺术馆、文化馆的音乐舞蹈类讲解员、媒体编辑方向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鉴赏分析能力,乃至艺术史要求就要高一些,而表演能力则不一定要特别强;对于演艺经纪、群文艺术活动组织等方向的学生,艺术工作管理、沟通表达、文字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就要比其他方向的学生强一些。由此可见,分层分类教学势在必行。这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要求。
3.推进教科研工作发展
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都要基于教研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科研工作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教师积极主动性不高,仅仅为了满足职称评审要求的目的而开展研究工作;二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作用有限,很多选题都属于纯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脱节;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有限,研究工作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教科研工作水平客观上已经成为了制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科研工作不是只靠鼓励就可以解决问题,更不仅仅是把几个课题、几篇论文落在纸上就可以,必须要以问题导向为基本思路来开展教科研工作。首先要对专业目前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一段时期内专业发展的方向,明确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中最迫切的需求。然后,围绕问题和需求确定教科研工作方向,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在研究项目的遴选和审批中,应重点审核选题的预期研究成果是否可落地执行,是否可解决问题,是否可见效改善,对专业的存续和发展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同时,针对专业对教科研工作需求的紧迫性,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制订计划,按年度明确研究目标,提出时间和成果要求,对教科研成果的落地实践结果进行检验,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内部管理的约束和督促保证教科研工作加快发展、如期完成,成果快速运用于实践教学工作,产生应有的效应,促使教科研工作跟上并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水平的实质性提升。这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于强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当然,在紧抓教科研工作的组织、落实的同时,还必须正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应当进一步加大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科研方法的培训和优秀科研成果的集体研习,结合不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实际,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项目团队,组织科研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开展传帮带工作,促进整体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也是推进教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4.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当从五个维度開展。第一,加强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弥补认识上的短板,加强对国家教育政策、专业教育重要文件的学习理解。帮助技法课教师理清艺术家与艺术教师的定位不清问题,帮助理论课教师树立更强的主人翁意识。第二,组建各层级、各类型的教科研团队,形成优势互补,让理论课教师更多地参与专业建设,促进技法课教师向理论课教师学习教科研方法。第三,有组织、有要求、有检查、常态化地开展理论课教师和技法课教师互相听课、学习了解的活动。促进理论课教师加深对音乐、舞蹈、器乐等各门类艺术的了解,促进技法课教师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思政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促进理论课和技法课的融合发展,加强各类课程与专业的贴近性。第四,加强对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比赛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要让教师通过与不同专业的教师同台竞技的比拼过程来查找和明确自身的不足,了解高职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增强自我提升的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和借鉴。第五,安排教师轮流赴行业企业一线锻炼,了解各类培养目标对应的用人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能力要求,为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工作提供依据,使人才培养工作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5.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
积极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专业和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体化发展进程,不仅要积极开拓有音乐教育专业的优秀中职院校为稳定的生源基地,更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和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的协同发展。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接受过相对完整和规范的专业课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但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后,往往会面临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共同学习的现实情况,由于起点和基础的不同,中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与中职阶段专业课相同内容和相同难度的课程中进行重复学习就在所难免了,这对于本身就极为珍贵的课时无疑是造成了浪费。所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其核心要义是促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与贯通,规避重复培养,使学生的专业对口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时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延伸,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和更好的职业适应性,在求职过程中具备更强的岗位竞争力。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的中职院校在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设置、难度的把控、教学资源的配置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在遵循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历年累积报考人数相对较多的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综合考量,制订整体适应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个别生源相对比较充裕且稳定的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还可以单独开班、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精准教学。当然,在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内,无论是面向多所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还是面向某一所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以微调层面上的差异为主。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存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招生就业压力、培养目标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校企合作表浅都是不可规避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并非是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却是核心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根本,大刀阔斧地从培养目标入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教科研工作为推动力,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这是全面推进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家臣.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黄河之声,2017(13):51.
[2]代宁,陈曦.核心素养视野下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1):121-123+129.
[3]张茵.浅议高职音乐教育之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24(9):41-42.
(李旭:陕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