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原则及对策
2023-06-15毛远林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投资主体单一、忽视企业元素融入、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实训基地保障机制等问题,依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原则,以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践探索为例,从治理结构、文化塑造、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维度提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构建策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激发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相结合,增强文化塑造能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提升师资水平;搭建多主体参与合作机制,增强发展后劲。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公共实训基地 南职院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82-04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同时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面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职业院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很难满足这一背景下实训设备的升级、换代。在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并且焕发时代活力。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践为例,分析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构建途径,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一、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愿望与实訓基地缺乏的现实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应运而生,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短缺的现实问题,而且发挥着社会人员培训和企业技术研发的作用,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一,内部发展动力不足
从投资模式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并且由政府进行管理与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金不足的困难,但是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也暴露出单一治理主体的缺陷。一方面,政府主导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中,政府处于治理结构的顶端,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内容、方向等存在微观的管理,很容易导致单一治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主导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管理方面过于微观,社会其他相关治理主体参与度远远不够,其中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其他社会单位很难参与其中,无形之中造成政府主导型实训基地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侧重实训硬件建设,忽视企业元素的融入
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不仅为职业院校提供一流的实训设备,而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服务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但是从现行公共实训基地发展的状态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往往只重视硬件设备建设,而忽视了技术文化的营造特别是企业文化要素的嵌入,无形之中导致实训基地建设“道”与“术”分离。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是以采购先进的实训设备为主,为职业院校提供一流的实践教学场所,进而通过开展实训教学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但是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来看,单纯的实训设备仅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技术的工具,而无法真正使技术与技术文化、技能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导致培养出单向能力发展的“技术人”。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公共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为中心的误区,导致片面重视设备建设,却忽视技术文化的建设,缺少文化驱动的技术练习往往只能培养出单向度发展的“技术人”,特别是企业文化融入的不足,客观上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工匠精神等,这与我国职业教育育人本质背道而驰。
(三)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实训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是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职业院校设备紧缺的问题,同时兼顾社会培训服务等功能。换言之,公共实训基地职能侧重于技术培训,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实现知识和技术在人与人之间的让渡,因此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便成为公共实训基地发挥其培训作用的重要因素,然而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难点。我国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类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而现实中这两方面能力兼备的教师很少。同时,公共实训基地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还面临着编制、待遇、福利、岗位等问题,这也在客观上导致公共实训基地吸引力不大,往往只能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教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高素质师资的短缺也导致实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四)缺乏实训基地的保障机制,后续可持续发展受限
从资金投入机制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还是以政府财政一次性或分期投入方式为主,主要是用于厂房建设和设备的购置,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区域内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原有的实训设备可能成为陈旧、老化的机器,甚至与最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实际需要,甚至会导致正常实训教学无法开展。同时,在公共实训建设过程中,势必存在设备维护、日常运行管理、设备改造升级等后续资金的投入,一旦实训基地缺乏必要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资金投入缺乏可持续性的、常态化的供给机制,往往会出现公共实训设备陈旧、设备维修周期太长,甚至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日益增长的实训教学需要的问题,这无疑违背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初衷。
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原则”这一哲学概念既是抽象的理念,又是具体的行动指南,前者强调价值取向,解决如何想的问题,而后者则强调行动,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早在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2007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这几个原则成为指导后期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纲领性的原则表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这几个原则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统筹规划原则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训教学的必备条件,由于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基地建设经费无法一次性到位。培养社会经济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從本质属性来说具有教育的公共属性,所以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定要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开展建设,这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应然选择,也是其实然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加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顶层设计,特别是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建设方面的治理能力和职能,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场地设置、政策支持和整体规划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合理布局原则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间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技术研发。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定要考虑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情况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状况。所谓“合理布局”的原则是侧重于因地制宜,包括是否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式等,都需要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需求,切勿不顾实际情况单方面建设。例如,2000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在上海落户,就是因为上海市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当地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技术先进原则
从世界工业发展的轨迹来看,技术的革新和研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紧跟先进技术发展的趋势,将先进、前端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公共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重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这就要求公共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提供一流的实训设施和服务。具体而言,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应是一流、先进的,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同时要求其技术的研发也是先进的,成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基地,这样才能发挥其技术引领作用。
(四)资源共享原则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是发挥政府统筹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职能。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范围内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其中公共实训基地便是不均衡的重要体现之一。200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公共实训基地必须突出其综合性与开放性,面向社会所有的劳动者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力资源培养平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必须在满足职业院校的实训和实践教学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技术研发、考证服务等活动,更大程度地服务于职业院校和社会需要,真正实现资源的无界限共享。
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构建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时间短,整体上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发达地区已经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模式,例如“上海模式”(行业聚焦模式)、“深圳模式”(产训对接模式)、“青岛模式”(区域共享模式)、“无锡模式”(实训工厂模式)、“绍兴模式”(政校合作模式)等。2018年,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正式运营,并且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具体的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从治理结构、文化塑造、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维度积极探索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南职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治理结构: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激发发展动力
从治理结构来看,原来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大多数由政府投入、运行和管理,但是这种单一的治理结构往往会造成治理失误。对此,“南职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职业院校负责具体的运营,从而激发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动力。具体而言,一方面,坚持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体、引导社会各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在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南宁市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购置先进的设备,建立了包括现代制造、现代控制、现代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及民族工艺、食品工程及生物医药、创业孵化、交通物流、物联网、环保及新能源等九大实训中心,以保障实训基地基本设备。同时,引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资金投入、管理等事务中,并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基地的具体运营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探索多元构成的治理结构。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从建设伊始便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具体的运营和管理,为了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化运行、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广西南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场主体企业的身份进行管理和运行,激发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内部的发展动力。
(二)文化塑造: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相结合,增强文化塑造能力
企业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积极吸纳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经费,并且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平台,由广西南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实体企业进行运营和管理,这就决定了既要关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所以在文化塑造方面要坚持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重视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公共实训基地在实训室设计、设备购置、工作规程、工作服装、AI设计等方面按照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设计,使学生参加实训就如同置身于工作厂房之中。在职业教育文化方面,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重视教师的选聘、培训、管理和工作环境建设,并且通过技术大比拼、技术团队研讨、创新工作室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素质,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工作场域。另外,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融为一体,将两种文化融入真实的实训场域之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提升师资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落实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从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来看,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已经成为制约实训教学的重要因素,亟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拥有一大批高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结构。一方面,加强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以专职教师招聘为手段,以能力为导向,侧重于招聘技术能手、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以及技能竞赛获得大奖人员等,同时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吸纳大量兼职的高技术技能教师。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师资培训,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重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教师的工作发展方向,通过教师教育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所长开设创新工作室、技术研发小组等,为教师搭建职业生涯与专业成长的平台,激发教师改革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保障机制:搭建多主体参与建设机制,增强发展后劲
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是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破解以往公共实训基地后续经费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限的问题,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搭建多主体参与建设的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具体而言,构建以政府为经费投入为主体,同时通过入股、师资培训、考证服务、实训教学、技术研发等方式,吸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的经费投入,不仅保障了常规性运转经费,而且提升了各主体之间的治理效能,形成“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多元命运共同体。例如,廣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公共性、开放性、先进性、示范性为核心,突出“实训、鉴定(认证)、竞赛(交流)”三大主体功能:通过“实训+”服务,为企业、院校及社会群众提供实训观摩、实训体验、实训工厂等服务;通过“鉴定+”服务,为企业、院校及社会群众提供职业鉴定、资格认证、考核评价等服务;通过“竞赛+”服务,为企业、院校及社会群众提供大赛集训、竞赛交流、师资研修等服务。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关系紧密的治理系统,政府为职业教育政策和执行的核心部门,行业、企业将职业院校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的重要部门,而职业院校将行业、企业作为深度合作、发展以及学生实训就业的重要平台,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政府—企业—院校”合作的新机制。
为破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投资主体单一、忽视企业元素融入、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实训基地保障机制等问题,职业院校应依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原则,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形成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融汇的格局,建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搭建多主体参与建设的保障机制,从而满足实训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宁森,梁宇坤.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主要类型及优化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2).
[2]张海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实训基地:对国内五种典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9(12).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与实践”(GXSQJG2022B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远林(1976— ),广西桂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