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3-06-15董婕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立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论述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形成较高的计算机素养的应有之义,提出通过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及建设要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加入德育指标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等路径,开展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7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国务院在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各职业院校应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高职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功能,高职院校应当认真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后续学习计算机技术以及与之相关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路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形成较高的计算机素养的应有之义。

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及建设要点

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及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元的文化及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较大冲击。并且,当前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底气,是国家飞速发展与腾飞的原动力,肩负着特殊使命,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精神、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思想性、政治性相对不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开展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需要实施从上至下、由浅入深、从全局到个体的全盘谋划。第一步是梳理和修订课程思政目标及明确建设要点,这是后续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和依据。

在课程思政目标方面,首先要制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及社会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服务、有担当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其次要体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态度等目标,强调在专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由此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效果的双重提升。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导向,在课程思政中深入诠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针对性地融入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案例,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真实性。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主要聚焦步骤简化和效果提升两个方面,要以“理论+实践”“精神+指引”“专业+引导”为实施要点,解决以往课程架构偏理论性与课程内容偏形式化的问题。“理论+实践”通常是先理论教学,再根据理论设计实践环节,通过学以致用体现思政理念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影响。如Word、Excel、PPT是常用的办公软件,掌握这些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是计算机基础能力要求,教师应先讲解其应用理论,再开展实操教学。以PPT制作为例,教师先详细讲解PPT的理论知识,然后布置学生完成“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主题的PPT作业。在实操环节中,学生为充分表现作业主题,广泛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內涵、历史意蕴,从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精神+指引”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主要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意识形态巩固与价值观指引。如在计算机实操环节,引导学生上网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渗透“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冲浪要谨言慎行”的理念,由此使学生深刻领会“法治”的具体内涵。“专业+引导”是立足计算机专业知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岗位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规划等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引导,切实提升学生在职业、专业层面的思想政治高度。

二、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其专业性、工具性更突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相对较少,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教育目标,同时围绕教学主题和知识点不断发掘思政元素,以拓宽课程思政教学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挖掘对应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思政元素,如计算机行业科技成果、我国的计算机领先技术、计算机行业先进人物事迹等,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质效。

例如,进行《计算机起源及发展》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介绍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作为思政教育切入点,讲述我国的计算机行业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到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介绍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重点介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我国的芯片技术垄断,为我国自主发展计算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中的生动资料与真实案例,蕴含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忧患意识等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课程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爱国行为与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如,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容时,以我国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鸿蒙”系统为例,从中挖掘计算机研发人员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刻苦钻研、自信自强等职业精神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应当如何认识自身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由此逐渐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或者在网络中搜索时政新闻热点,丰富课程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范围,有利于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施不同方面、不同内容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更贴合专业课程,使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并突出实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

三、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工具性等特征,课程知识范围广、内容多、较抽象,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同时兼顾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成效相对显著。但是,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所增加的思政内容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较强,若未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将这些思政内容融入,容易导致课程思政“两张皮”。因此,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摸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步推进。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学技术方面的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如介绍计算机科学成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将课堂讲授法与多媒体演示法或视频教学法结合起来,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展示计算机前沿技术成果,播放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天河Ⅲ号超级计算机、首例5G远程手术圆满成功、量子计算机等视频资料,再结合这些资料在课堂上讲述民族自强、科技强国理念、科学家精神与品质等思政内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我国计算机发展成果,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及其“强国有我”的责任感。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大部分内容的操作性要求较高,进行课程思政时为了避免过度思政而弱化专业教学,教师需要采用适宜的办法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获得思想提升。“探究法+案例法”是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先由教师提出计算机行业相关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习得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从案例中提炼出对应的思政元素,再开展思政教育渗透,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如进行“计算机技术水平”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与‘低”为探究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对我国当前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并搜集我国在计算机领域领先世界水平的案例以及计算机技术被“卡脖子”的案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深度研讨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我国计算技术的真实水平。

合作互助法也可以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调研精准掌握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再结合社会热点设置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培育学思结合素养。如在“演示文稿的制作”内容的教学中,设置“中国梦,我的梦”的文稿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实践与操作,由此渗透“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究意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同步推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

可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工作更好地遵循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突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转变专业课堂“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培养”的模式,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双融合、双促进”。

四、加入德育指标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和德育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评多侧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价方式以笔试和简单操作为主,存在重专业知识、轻道德教育的不足,难以评估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评价机制的确立不可忽略。客观、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思政教育与计算机教学高效融合的关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要以优化课程评价方法为抓手,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入德育指标,努力提高课程思政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

首先,明确德育指标,将学生的政治立场、心理健康水平、个人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纳入评价体系,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评价。其次,细化评价指标。对每一项德育指标进行细化,就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程度、效度、准度进行精准评价,使最终形成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可靠依据。再次,量化授课教师考核指标,如教案中是否含有思政内容、教学互动环节中是否渗透思政教育、课后作业是否体现思政要求等,提高这些指标在教学考核中的分值比例;此外,增加学生评教的分值比例,提高授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科学设计课程的考核模式。采取考证和考核的“双考核”方式,更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技能实操、核心素养三大模块构成,分值比例设置为4∶4∶2。核心素质的评价依据为学生日常思想表现以及思政作业完成效果。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可获得课程学分。通过科学设计课程的考核模式,增加思政考核指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意识,使其积极配合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块三为文字处理,要求学生掌握使用Word2010制作电子文稿的技能,包括普通文档编辑、文档高级格式的设置、Word2010表格的制作、图片和文字的混合排版、Word2010中页面的设置打印等。在考核时,选择主题任务的方式,以“爱党爱国”“家乡变迁”“红色文化”等内容为考核題目,不仅能考查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做出评估,从而做到针对学生个体的思想特点进行引导纠正,落实“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有效实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中蕴含着大量思政元素,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及建设要点,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育人的开展提供保障和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制订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过硬技能本领、良好职业素养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复贤,邵丽丽.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3).

[2]史二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

[3]段瑞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探讨[J].科教导刊,2022(17).

作者简介:董婕(1982— ),江苏淮阴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指导、计算机课程思政、计算机在农牧领域的应用。

(责编 黄建清)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