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探究
2023-06-15戴灵梅
戴灵梅
在幼儿教学当中,教师应以幼儿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质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法”就是一项极其适合幼儿心理发展与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在幼儿建构游戏当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支架式教学概念
支架式教学是指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为其逐步构建学习支架,有规律地提升学习者的相关能力,让幼儿能够沿着支架逐步向上攀爬,最终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学习者,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构建支架并不意味着由教师主导幼儿的学习进程,相反,学习进程始终掌控在幼儿手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下一个学习阶段的线索,幼儿只需沿级而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对教师的支架建构能力和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师生间的合作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作用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会让幼儿通过模仿学习来学会建构游戏的技巧,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戲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和提示促使幼儿自主探索、自己领悟相关技巧。通过这种形式,幼儿将在游戏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幼儿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拓展,其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打下深厚的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助力。
促进师生关系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中幼儿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更为频繁。比起之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当幼儿的行为模范这类角色,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担任的启发式导师的角色显然更为平等。因此,幼儿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再作为裁判存在,而是作为同伴,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发展,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策略
细致观察,确认幼儿“最近发展区”
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构建往往基于对幼儿建构游戏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认识,教师需要正确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不因过于费力而放弃,也不因过于轻松而失去积极性。教师应当在幼儿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在充分了解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包括且不限于对幼儿认知水平的了解、对幼儿兴趣倾向的认识、对幼儿性格能力的评估等,从而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幼儿人物侧像。在完成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教师便可以根据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及其资质来推断出其潜在的发展水平,精准地放置教学“脚手架”,让幼儿能够在此教学模式下达成最大程度上的进步。
例如,在拼图游戏当中,不同幼儿对拼图的兴趣和天赋存在一定差别,同时对于建构内容的取向也有差异。有的幼儿偏向于有固定图案的拼图类型,有的幼儿则更喜欢建构元素更强的自由拼图,前者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则强化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开展拼图游戏时,应当让幼儿对这两类拼图均建立一定基础,但在基础之上,则根据幼儿的兴趣偏好来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引导。比如在自由拼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学会基础的动物拼图后,用相应的图画引导幼儿探索植物拼图,促使幼儿不断地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增强师幼互动,活跃教学氛围
在建构游戏中,若要采取支架式教学,教师要和幼儿拉近关系,并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学习压力减轻,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建构探索当中。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促使幼儿向教师敞开心扉,让教师对幼儿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使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建构游戏。教师可以参与游戏,在幼儿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幼儿完成了一项建构作品时,给幼儿及时的鼓励。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全程保持对幼儿的关注,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同时,教师的观察结果也是最后的活动结构评价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积木游戏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利用三角形和方形组合建构房子的房顶和墙面。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一系列的房屋图景,让幼儿在内心形成一定的建构方案。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对话激发幼儿的建构思路。比如教师可以拿出三角形,让幼儿思考它可以成为房子的什么部分。在幼儿对房屋建构有了基本的想法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构筑更加复杂的房屋模型,在互动中刺激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力,从而有力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
确保支架整体互相支撑,提高教育质量
许多教育类文章都将支架式教学形容为在幼儿的成长大厦外构筑脚手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但即便最后要拆去,脚手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脚手架的重要特质就是坚固、稳定,其整体结构相互支撑,从而保证幼儿每上一层脚手架都能得到同样的安全和平稳。因此,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开展支架式教学时,应当注重各个环节中的相互依托,保证每个教育策略都能为建构游戏的主题服务,共同支撑起整个建构游戏的科学架构,促使幼儿能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得到相应的成长与发展,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
例如,在“我家附近的公园”这一建构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活动主题、活动兴趣和活动引导各方面进行完善,促使幼儿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建构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描述印象中的公园,说出公园中有哪些元素(桥、湖、鹅卵石小道等),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之后,教师将材料设计图向幼儿展示,并教授基本的建构方法,而后分发立体建构积木、鹅卵石等材料,让幼儿发挥自身建构技巧,完成相应的公园作品。此外,教师不应拘束幼儿的想象力,要让幼儿根据自己认定的公园形象开展建构活动。
结合幼儿兴趣,构建趣味教学支架
建构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幼儿的各项思维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应当结合幼儿兴趣,构建趣味教学支架。教师可在活动之前为幼儿构建以建构游戏活动为主题的情境支架,促使幼儿在正式游戏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音乐、故事、谜语、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设置相关趣味情境,在情境中引出建构活动主题,让幼儿在之后的游戏活动中建构出一个和情境相关的物品,激发幼儿的建构热情,有效地提升游戏的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熊出没》为主题的建构活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动画片片段或者给幼儿讲述动画中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开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彩色橡皮泥来建构《熊出没》动画中幼儿喜爱的角色,比如熊大、熊二、光头强等。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动画形象打印在图纸上,让幼儿有具体的参照母本,提高幼儿的建构效率。在幼儿完成建构后,教师可以用手机将幼儿的成品拍摄下来,提高幼儿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幼儿对建构游戏活动的兴趣。
本文在阐述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后,从支架正确性、游戏氛围、支架合理性、教学趣味性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支架式教学在建构游戏活动中的运用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教育理论,教师应当继续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功效,探索更加全面的运用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