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居民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差异

2023-06-14崔庆伟张宏梅施蓓琦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崔庆伟 张宏梅 施蓓琦

摘要: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选取其中关于居民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题项,以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的分析单元,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四个时间节点,使用空间可视化分析、变异系数研究了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差异,探讨中国居民健康状况与健康公平问题。结果表明:①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主观幸福感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②在变异系数方面,中国西北部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变异系数总体上要大于东南部省份,但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异系数在空间上无明显分布规律,表明中国西北部省份居民健康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关键词:居民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健康公平;时空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43(2023)02-0158-07

引言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健康是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测度,2016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能够大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十九大再次强调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不仅要求完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还要实现健康公平。其中反复提到的两个词是“健康”与“公平”,即:不仅要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还要实现健康公平。

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追求。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除了没有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适应性在内的多个维度。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从多维度视角出发,认为健康是最基本的人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要素[1]。健康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健康标志着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水平),还具有本体性价值,即健康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2]。主观幸福感指的是居民对于生活情感态度和总体感知的一种心理评价[3]。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并且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由于健康的本体性价值,健康的居民对生活有更高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健康公平的概念界定是健康公平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公平问题中的不公平现象定义为人们在健康方面的差距,这一种差距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所共同导致的[4]。在此之后对于健康不公平的定义也以此为基础,强调健康水平的差异性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在影响因素方面,多数文章聚焦在社会决定性因素对健康以及健康公平的影响。有学者对社会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类,认为影响健康公平的社会决定性因素可以分为结构性因素与日常生活因素,其中结构性因素包括权力、收入、服务等的分配不均,日常生活因素包括工作、休闲、居住环境等[5]。虽然社会决定因素划分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着资源的不平等,包括获取资源的方式不同且得到的资源不同。如对处于低社会层级的群体来说,其不利于接触到医疗健康设施,或者会存在语言障碍或者是种族歧视等问题,导致这一群体的健康状况相较于高层级社会群体来说会更差[6]。

健康公平与现在或者过去的社会、经濟、环境有很大的关联。除了社会决定性因素之外,还有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健康公平问题。Dai使用地理的研究方法发现距离健康医疗设施的远近会对健康水平以及人群的健康差异产生影响[7]。Neutens使用了GIS技术来测量地理位置的可达性,探索了地理学概念与技术在健康领域新的应用方向[8]。在中国,学者李立清和许荣基于中国1981—2010年年鉴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了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9]。赵雪雁等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使用卫生和环境等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带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差异[10]。

虽然以往研究已经开始探讨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差异,但居民健康的测量指标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另外,以往研究多将健康水平界定为身体健康,而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心理健康也应包含在内,同时作为健康后续变量的主观幸福感也可纳入到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差异的研究中。在以往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中,主要是通过年鉴中的二手数据测量健康水平。对于健康公平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来确定的,虽然近年来已经有文章使用GIS的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但相关的文章数量还较少,该方法也值得进一步应用。

综上,本文聚焦健康公平问题,基于健康所具有的多维度特征和本体性价值,综合探讨中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居民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在纵向时间上的变化,以及所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本文使用的是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CGSS2017为最新统计数据),在知网数据库中以“CGSS”作为主题词搜索,发现已存在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对其主题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CGSS2012与CGSS2015被引用最多,研究内容重点关注社会热点词汇,如通过测量幸福感、生育意愿、互联网普及度等变量,进行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研究。但大多现有文章是从静态的视角出发,分析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下的变量关系,缺乏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看待研究问题。本文使用四年CGSS的数据,可以从时间视角上动态分析中国居民健康公平问题的变化。此外,以中国27个省级行政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数据缺失,所以未予统计)为基本分析单元,利用变异系数、空间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差异,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助力“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依据多阶多层的概率抽样原则,将调查总体分为必选层和抽选层,针对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多个层次的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所获得的数据在科研、教学、政府策略制定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了解社会变迁趋势、推动科学研究共享。其作为全国性的抽样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在确保调查效率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调查样本对全国及所调查的地区具有代表性。

为分析中国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分布,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的CGSS数据作为样本,以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分析单元,根据问卷信息和本文所研究的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选择了CGSS中关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微观调查数据。通过计算均值,获得省级层次的健康和幸福感数据[11]。

1.2 测量题项

考虑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测量题项的一致性,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四年的数据,各个年份所选取的题项如表1所示。

1.2.1 健康的测量 健康具有多维度的特征,本文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CGSS使用单题项自评健康的方式测量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其中所使用的题项答案设置为五点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本文将问卷中“拒绝回答”和“不知道”的回答作为缺失值进行处理。由此,可以得出每一个样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其中数值越大代表健康水平越高。

1.2.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依据CGSS中对被访者询问“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得到的,结果使用五点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对“非常不幸福—非常幸福”五个量级分别赋值为1-5,其中“拒绝回答”和“不知道”的回答也作为缺失值进行处理。

1.3 数据分析方法

1.3.1 可视化分析 为了进行省级层面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分析不同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和纵向变化,即进行空间层面上的区域差异比较以及在时间层面上的纵向变化分析。首先选取CGSS中微观居民样本数据,使用SPSS 20.0对居民样本数据按照省份进行分类,并以省份为单位计算得到各个省份居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以此作为省级层面的指标值。在此基础上,将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各省份居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均值,用ArcMap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变量数据和地图视觉效果结合起来,以地图的形式直观显示中国居民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空间分布格局,使数据结果更加直观。

1.3.2 变异系数 为了分析省内居民健康公平状况,即某一省份内部各个微观居民样本的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差异大小,本文引入了变异系数这一概念。变异系数等于样本标准差除以平均数,它是一个相对值,没有单位,其大小同时受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影响,在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变异程度时,变异系数不受平均数与标准差大小的限制。变异系数越大,表示波动程度越大[12],以此通過计算变异系数进行省份内部居民健康公平状况的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格局

2.1.1 居民身体健康的时空格局 由图1中的2005—2017年中国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在各个年份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随着时间的变化,处于低水平区的省份多数仍处于较低或者低水平区,这一部分区域从分布上来看,多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往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5],经济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在居民健康水平上。由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是导致居民健康水平呈现出空间区域差异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自然条件也会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由于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不利的生存环境会降低居住在该环境下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13]。对于中国西部地区而言,自然环境的天然劣势会降低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且自然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这就使处于低水平区的居民更有可能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低等健康状态。

2.1.2 居民心理健康的时空格局 图1中的2005—2017年中国居民心理健康空间分布,总体来看也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这与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空间分布规律是一致的。根据上文中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包含身体没有疾病,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反映[14]。本文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发现居民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同向变化,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会更高,这与之前有学者研究发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15- 16]。所以心理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也会受到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与身体健康水平相同的分布规律。

2.1.3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时空格局 根据图1中的2005—2017年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空间分布,可以发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空间分布与健康水平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说明居民健康水平高并不一定会有高的幸福感。这是由于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对日常生活情感态度和总体感知的心理评价,其作用机制会更复杂,与经济水平存在相关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其还会受到其他条件,比如性格、性别、城乡差异等的影响[17],所以在空间分布上会呈现出与健康水平空间分布不同的特点。

2.2 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变异系数空间分布

2.2.1 2005—2017年居民身体健康变异系数空间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居民身体健康变异系数值总体上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其表示的是中国东南部省份内部居民身体健康差异要小于西北部省份居民身体健康差异,说明西北部省份内部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差异更大,健康不公平问题更突出。由于身体健康会受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图2所显现出来的分布规律也可以由此来解释,因为中国东南部省份的经济水平要高于西北部省份,有资源有能力保障居民最基本的健康问题,以往研究也证明了基础设施充足的区域居民身体健康会更好地得到保障[18]。而西北部的省份,由于区位劣势,在解决居民健康等民生问题时会囿于资源限制,无法实现对所有居民的资源公平分配,这就会导致省份内部居民之间的健康水平差异较大。

2.2.2 2005—2017年居民心理健康变异系数空间分布 根据图2中的2005—2017年中国居民心理健康变异系数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中国居民心理健康变异系数也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这与身体健康变异系数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分布规律是相同的。在上文提到,居民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关的[15-16],一般来说,身体健康水平高会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所以居民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所呈现出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

2.2.3 2005—2017年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异系数空间分布 根据图2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异系数在2005—2017年的空间分布,主观幸福感的变异系数空间分布并没有显现出规律性,这与图1中居民主观幸福感空间分布所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因为不同于健康状态,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情感态度和总体感知的心理评价,不仅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还与性别、性格、城乡差异等因素息息相关[19-22],其作用机理会更复杂,所以在各个年份中的空间分布上没有出现规律性。

3 讨论与启示

本文使用CGSS中的二手数据,选取关于居民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题项,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四个时间节点,研究了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差异,探讨中国居民健康状况与健康公平问题。较之于以往使用CGSS数据的相关研究,本文采取了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居民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变化,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借鉴了地理学中的GIS技术,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发现时空变化的特点。

结果发现,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空间分布总体上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之所以呈现相同的分布特点,这是因为居民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高相关,身体健康水平越高往往代表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且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状况等不无相关,所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相同的规律[15-16]。同时本文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相同,最终所得出的结果也表明中国西部居民健康水平要低于东部居民健康水平[10]。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出现该种分布规律是因为居民健康水平不仅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因素作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对居民健康水平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东部地区在区位优势的条件下,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医疗条件较之于中国西部地区都相对领先,所以在健康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

此外本文用变异系数来分析不同省份内部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状况,发现健康水平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这表示中国的东南部省份内部健康水平的差异是较小的。相反,中国西北部省份内部健康水平的差异较大,这表明西北部省份健康不公平问题更加突出。所以,通过健康水平空间分布以及其变异系数空间分布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健康不公平问题从时间上来看是长期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中国西部居民健康水平低且西部省份内部居民健康状况差异大。社会经济因素为健康水平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改善健康不公平的现状,以往研究表明增加对西部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措施,例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状况也不断改善[23]。此外,除了要关注中国居民健康状况东高西低的特点外,还要关注西部省份内部居民健康水平差异大的状况,这就要求不仅需要对中国西部省份进行政策帮助,还需要对中国西部省份内部健康状况较差的地区进行重点关注,避免“被平均”现象的出现,实现真正的健康公平。

以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空間分布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聚焦于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探究以及如何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探索上。本文试图以GIS技术呈现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空间分布规律,但是本文最终并没有发现居民主观幸福感在地图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这可能由于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无论是小到个人性格、性别、家庭构成,还是大到社会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个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由此也可以发现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健康水平相关,但健康并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唯一因素[21],同时这也可以解释图2中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异系数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并没有对居民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地讨论,未来可以利用实证数据检验其关系。同时,本文所使用的是CGSS中的问卷调查数据,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都是采取自评的方式做出的,虽然自评健康的方式是有科学性的,但是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问题,未来也可以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检验在中国情境下自评健康与自评主观幸福感题项的信度与效度问题。本文还有一点不足在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解释居民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于居民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缺乏进一步地阐释,未来也可以对这一影响路径做进一步地分析,丰富健康公平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GRAD F P. The preambl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80: 981-981.

[2]雷鸣. 体育锻炼如何提升幸福感——论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44(4):23-30.

[3]张文超, 吴远洋, 杨华磊. 志愿服务、年龄差异与主观幸福感[J]. 南方经济, 2021(3):106-124.

[4]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R].N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

[5]MVRMOT M, FRIEL S, BELL R, et al. 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J]. The lancet, 2008,372(9650): 1661-1669.

[6]LOPEZ-CLASS M, PEPRAH E, ZHANG X, et al.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utilizing late-stage (T4) translation research to address health inequities[J]. Ethnicity & disease, 2016,26(3):387.

[7]DAI D. Black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disparities in spatial access to health care facilities, and late-stage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in metropolitan Detroit[J]. Health & place, 2010,16(5):1038-1052.

[8]NEUTENS T. Accessibility, equity and health care: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ransport geographer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5,43:14-27.

[9]李立清, 許荣.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 卫生经济研究, 2015(1):14-20.

[10]赵雪雁, 王伟军, 万文玉.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2003-2013[J]. 地理学报, 2017,72(4):685-698.

[1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DB/OL].(2020-10-01)〔2022-03-19〕. http://cgss.ruc.edu.cn.

[12]马颖忆,陆玉麒. 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 特区经济, 2011(5):273-275.

[13]HAMMELLl K W. Occupation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health equity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J].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021:1441972992.

[14]苏静静,张大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历史源流探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37(4):485-496.

[15]OHMBERGER J, FICHERA E, SUTTON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 mediation analysi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7,195:42-49.

[16]MCGRATH J J. No mental health without physical health - a call to arms[J].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016,25(3):195-196.

[17]徐映梅, 夏伦. 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2):12-19.

[18]顾丽娟, ROSENBERG Mark, 曾菊新. 社会经济及环境因子对不同收入群体自评健康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7,36(7):1257-1270.

[19]DOLAN P, PEASGOOD T, WHITE M. Do we really know what makes us happy?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8,29(1):94-122.

[20]GOSWAMI H.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4,7(1):119-140.

[21]KIM M H, MOON J H, SEONG K O. A stud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cross different life cycles in adulthood: Application of Alderfer's ERG theory[J]. Journal of the Korean Gerontological Society, 2014,34(4):857-875.

[22]STEEL P, SCHMIDT J, SHULTZ J. R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8,134(1):138.

[23]宋利娟, 王莉. 基于GIS的居民健康状况不均衡时空差异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1,37(1):37-41.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Health Leve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ese Residents—— A Perspective of Health Equity

CUI Qing-wei , ZHANG Hong-mei, SHI Bei-qi

(Shanghai Institute of Tourism,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econdary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are used to select the measurement items of residents'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aking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s the analysis unit, items in four years of 2005, 2010, 2015 and 2017 are selected for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lth level of Chinese residents is high in the east of China but low in the west,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high in the north of China but low in the south. In terms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residents' health level in northwest China is larger than that in southeast China, but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no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indicates that the health equity problem of residents in northwest China is more prominent.

Key words: health level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ealth equity;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責任编辑:巩 劼)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
城乡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关于体育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幼儿教师流动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吉首市城区青年女性参加瑜伽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