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混合征、岛征结合NPR对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

2023-06-14毛洋奇薛帅帅陈伟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基底节低密度征象

黄 鹏,毛洋奇,薛帅帅,陈伟新,龙 浩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神经外科,2急诊科,广东 广州510515

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sBGICH)主要由基底节区动静脉、毛细血管自发性出血导致,预后与出血面积密切相关[1]。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可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生早期脑出血血肿增大,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2]。对基础血肿体积进行控制,防治早期血肿增大,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sBGICH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生存率尤为重要。sBGICH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CT检查,可能出现混合征、岛征等提示血肿增大的征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4]。除了脑内出血的本身因素,出血所引起的炎性损伤、凝血机制异常亦是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中性粒细胞具有杀伤效应、抗感染、创伤修复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胞质,是机体止血的关键[5]。既往研究中,通过CT征象来判断sBGICH发生血肿增大有较多报道[3-4,6-8];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对脑出血血肿增大的作用机制也有文献阐述[9-11]。而将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比值(NPR)与CT征象结合去评估其对sBGICH发生血肿增大是否有更高的预测效能则鲜有报道。本研究对CT混合征、岛征联合NPR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探索其是否可提高临床诊断的预测价值,改善sBGICH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及神经外科2020年2月~2022年11月收治的200例sBGICH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9例,女性81例,年龄34~78(56.71±6.35)岁,发病时间1.5~5.5(3.24±0.61) h。纳入标准:年龄≥18岁,发病6 h内入院;均完成入院时颅脑CT和发病24 h内颅脑CT复查;无颅脑外伤或闭合性头部外伤;存在不同程度“三偏征”、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临床检查均符合“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12]中的sBGICH标准。排除标准:存在陈旧性脑梗死或合并其他脑区出血、脑部创伤、其他颅脑疾病;有颅脑手术史或介入治疗史、先天性颅骨及神经发育不良、恶性肿瘤;妊娠期女性、精神病患者、继发性脑出血、发病时间不明确、血液疾病或临床资料不全;发病前2周使用过镇静催眠或抗血小板聚集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根据入院时及发病24 h时的结果分组,将患者分为出血血肿增大组(n=43)和出血无血肿增大组(n=157)。本研究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人体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经口头同意。

1.2 CT检查

入院时与发病24 h内均行西门子多层螺旋CT系统Definition AS(广州市奥场医疗设备技术有限公司,64排128层)扫描检查。扫描方法及参数:患者在CT检查床上取仰卧位,以外耳道与外眼角的连线,即听眦线作为基线,往上平扫至颅顶;电压120 kV,电流280~300 mA,层厚5 mm,时间分辨率166 ms,空间分辨率0.3 mm。在ADW4.5工作站或PACS中行三维重建,厚0.625 mm,重建1 mm。以大脑中线为标志,前额到后枕的连线为基线,评估中线移位情况;在三维重建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测定及计算出血量;计算血肿体积,即:ABC/2,其中A为血肿最大层面的最大直径,B为垂直于A的最大直径,C为血肿每个层面与层厚之和。分析血肿形态、密度、有无破入脑室,对比入院时CT和发病24 h内的CT,观察出血血肿增大情况。

1.3 图像分析

CT图像及数据均由影像科2位高级职称专业医师进行双盲法分析测量,再取平均值,分歧较大时,请第3位影像科高级职称医生协助判断。混合征:CT图像提示,血肿内部存在两种密度混合的区域,边界分明,CT值相差至少18 Hu且低密度不包含于高密度成分。岛征:主要血肿周围存在3个及以上分散的小血肿,或主要血肿边缘存在4 个及以上与其相连的“芽泡”小血肿。卫星征:小血肿直径<1 cm,且与主要大血肿完全分离,主血肿与小血肿距离在1~20 mm。漩涡征:CT图中血肿高密度区内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形态变化多样。黑洞征:低密度区域被包裹于高密度区域的血肿中,边界清晰,不与周围组织相接,不同密度区域CT值之差≥28 Hu。脑出血血肿增大标准[12-13]:①两次CT扫描相对体积增大40%或血肿量增加12.5 mL;②血肿体积相对增加33%或绝对体积增加6 mL。国内外临床多取标准②进行脑出血血肿增大判断。

不同sBGICH 患者发病24 h 内颅脑CT 表现(图1)。右侧基底节区出血,血肿中心为高密度,周围有相对低密度影分布,边界清晰,为混合征(图1A);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周边,主要血肿周围存在多个分散的小血肿,部分完全独立,部分边缘相连,枕叶血肿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小圆形,与高密度区相差超过28 Hu,血肿中部低密度区不规则,为岛征混合黑洞征及旋涡征(图1B);右侧颞枕顶叶出血,主要血肿周围有多个小血肿,分离或不分离,血肿左下方高密度影中有低密度区域被包裹,为岛征混合黑洞征(图1C);右侧大脑基底区出血,两高密度血肿中、右侧均有低密度区域分布,为混合征(图1D);右侧基底节区出血,主要血肿有1小血肿分布,完全分离,边界清晰,为卫星征(图1E);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血肿中间有低密度及等密度影,为漩涡征(图1F)。

图1 脑出血血肿增大各类CT影像Fig.1 Various CT images with enlarged hematoma of cerebral hemorrhage.A:CT mixed sign;B:CT island sign/black hole sign/CT swirl sign;C: CT island sign/CT swirl sign;D: CT mixed sign;E: CT satellite sign;F:CT swirl sign.

1.4 NPR计算

入院发病24 h内均抽取患者5 mL静脉血,10 min内送检验科化验。使用流式细胞仪DiagCyto 6C2L(浙江泛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查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水平,并计算NPR。

1.5 预后评分

出院后3月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5分:有轻度缺陷但基本恢复正常生活;4分:轻度残疾但可在保护下工作、生活;3分:重度残疾且需他人照料;2分:处于植物生存状态,仅有睁眼等最小反应;1分:死亡。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低下。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1 和SPSS22.0 软件矫正、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将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sBGICH发病24 h内出血是否血肿增大作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性分析;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最佳分界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CT漩涡征、破入脑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血肿增大组的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和NPR均高于出血无血肿增大组,预后评分低于出血无血肿增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sBGICH发病24 h内出血血肿增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NPR>5均是sBGICH发病24 h内出血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P<0.05,表2~3)。

表2 变量赋值表Tab.2 Variable assignment table

表3 sBGICH发病24 h内出血血肿增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Tab.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crease of haemorrhagic hematoma within 24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sBGICH

2.3 CT征象与NPR预测sBGICH发病24 h内出血血肿增大的价值

以sBGICH发病24 h内是否出血血肿增大进行分组,绘制ROC曲线,对各指标进行单独和联合分析。结果显示,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NPR对出血血肿增大均有诊断意义,AUC 分别为0.632、0.630、0.552、0.596、0.784。其中联合诊断预测价值最高,AUC为0.873,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2.30%、91.50%(图2、表4)。

表4 各指标敏感度、特异性及AUCTab.4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AUC of each index.

图2 CT 征象与NPR 预测sBGICH 发病24 h 内出血血肿增大的ROC曲线Fig.2 ROC curve of CT signs and NPR prediction of hematoma enlargement within 24 h of onset of sBGICH.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200例sBGICH患者的血液分析,较明确地阐述了NPR对于判断该类患者血肿增大的研究意义,即对sBGICH患者24 h内发生血肿增大的评估效能中,结合脑出血CT影像中的混合征、岛征联合NPR比值,相比单独CT征象,有更高的诊断价值。sBGICH治疗的时间窗越早,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越低,但由于对早期脑出血血肿增大缺乏明确的诊断指标,临床治疗常存在滞后性[14]。故而,及时、准确地对早期脑出血血肿增大进行预测,对降低sBGICH病死率至关重要。参考其他类型的脑出血,以往常将CT血管造影的“斑点样征”作为早期脑出血血肿增大的预测指标[15]。但CT血管造影的费用相对较高,有些基层医院无法开展,且对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患者无法进行,存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颅脑CT平扫的不同征象,也能提示出血位置及范围,并能提示对应的运动、感觉障碍,优化诊疗方案[9,16]。本研究sBGICH 血肿增大的发生率为21.50%(43/200),血肿增大患者的CT混合征率39.53%(17/43)明显高于无血肿增大者的CT混合征率7.64%(12/157),这与其他临床研究相似[9,16]。CT混合征的出现与脑组织出血时间的不同有关,即早期出血凝结后呈较高的CT值,而后合并CT值相对较低的新鲜出血,就形成了边界清晰,且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早期出血血肿增大[4,10]。CT岛征除存在3个以上的散在或分离的小血肿以外,还可表现为主要血肿由4个“气泡状”或“出芽样”构成[17],患者的NPR比值可明显改变。而出血血肿增大组与出血无血肿增大组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因为脑出血普遍好发于中老年人,此类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血管硬化,易破裂出血[18]。

同时,机体创伤发生后,凝血机制随之启动,血小板大量释放,并进入出血部位,加之中性粒细胞可诱导炎症与免疫反应,NPR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出血的进展[11]。因此,通过对比sBGICH患者首次CT和24 h内的CT密度,联合监测NPR水平,对脑出血血肿增大进行预测,或能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发病24 h内的颅脑CT与入院时的CT进行对比,但脑出血增大的几率会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临床对sBGICH首次CT与二次CT的时间间隔也无统一规定[6]。颅脑CT复查的时间段究竟如何把握,才能将检查对治疗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还有待商榷。

因此,对于CT征象较为典型、血常规异常的患者,应注意加强临床监测,对症采取急救措施。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随着脑组织的损伤及神经细胞的凋亡,升高的中性粒细胞可进一步诱导氧化应激效应,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还可跨过血管迁移到邻近组织[19]。而血小板的功能活动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在创伤处,迅速聚集黏附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二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20]。因此,NPR升高不仅提示脑出血血肿增大、脑血栓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及血脑屏障的破坏。出血血肿增大组3月的预后评分低于出血无血肿增大组,可见出现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和NPR升高的患者,其预后也较差。

既往研究对头颅CT征象研判脑出血血肿增大的研究较多,而将征象与NPR联合运用进行血肿增大的预测暂未见报道。本研究较明确地阐述了NPR对于判断该类患者血肿增大的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将CT征象与NRP运用于sBGICH血肿增大的临床预测中,可获得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本文未对出血血肿增大的速度及血压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NPR提示血肿增大的数值范围也需要通过更大数据的分析去进一步明确。此外,有部分研究认为,血肿形态不规则也可作为预测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可呈现的征象不止上述这些,预测评估往往需要复杂的数据,如何在保证准确性及敏感度基础上,获得快捷简便的诊断结果,也需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基底节低密度征象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