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出发
2023-06-14朱成玉
朱成玉
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有个遇难者墓碑,记录了所有在珠峰丧生的登山者——在冲顶的路上有很多遇难者的尸体永远保存在那里,成为登山者的路标。
有人问登山探险家王静:“为什么8000米级山峰的登頂行动都是从黑夜开始?黑暗中的风险不是更大吗?”王静回答:“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在黑暗中出发,才能在光明中登顶,在阳光普照中安全下撤,迎接下一座山峰。”
在黑暗中出发,依赖的绝不仅仅是粗莽的勇气,还有在黑暗中洞察一切的睿智,以及依靠自身点亮的那一盏信念的灯。
日本的明石海人写过一句歌词:“像生于深海中的鱼族,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明石海人25岁患了麻风病,39岁逝世。从患病起,他就一直住在疗养院,痛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白描》是他在疗养院写下的记录,读来会生出一种深深的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日日夜夜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仿佛深海里承受黑暗和巨大压力的游鱼,活着本身即为一种煎熬。但是在这样的痛苦和暗夜里也是有着光芒的,那不是太阳,不是星星,也不是火焰,不是外界能够给你的任何凭依,只是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点信念的鳞片,在闪着微弱的光。这是一种我们不曾有机会去体会的直白的力量,没有谁能够帮助你的时候,也许我们本身远比想象中能够承受那些可怕的黑暗和压力。当你以为痛苦绝望的时候,也许并不是终点,坚持下去,希望或许就在第二天黎明,或许就在下一个路口。
这条自燃的海底游鱼,那纯净的火焰,灼灼燃烧,像传递的火把般带给我们不息的力量。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里有一句话:“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我们应该感谢明石海人,在那样的苦难之下依然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阴暗中透出微光,像是从淤泥里开出的花朵,那是渗着血和泪的瑰丽。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正在好好活着,还能够花前月下,还能够呼朋唤友,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几乎无视了这样的幸福,只有当快要失去的时候,才会惋惜和痛苦。正如后来他又写到的:“出世才更知世,别离才更懂爱。当身处无光的暗日,也许才能发现自己内心闪烁的青天白云。”
“黑暗也是一种真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更为精警。人性的丰满和繁复都在这黑暗中,最深的同情、最大的悲悯和最宝贵的坚持也都在这黑暗中——约翰·布莱姆布雷特在黑暗中创造出一种非常神奇的绘画方法,用手在画布上触摸,从而感觉颜料的分布;阿炳在黑暗中怀抱二胡,让“一根弦与另一根弦相依为命”;荷马在黑暗中驾着史诗的烈马长途奔袭;博尔赫斯在黑暗中建起一座诗意的无限的“精神图书馆”;弥尔顿在黑暗里走进亚当与夏娃的花园;乔伊斯在黑暗中看到了最清晰的生命本质……
一只蝉在地下待的时间,最少3年,最多17年!是不是不可思议?但那就是它真实的生命写照。黑暗是厚厚的睡衣,蛹们穿着,在梦里已经开始轻轻地抖动身躯。
一只穿山甲,与泥土为伴,藏在石块下或者腐烂的落叶间,它在挖掘黑暗的核,那核里有光明的种子。
我问命运,如果我是那黑暗中的一枚种子,可不可以提前醒来?因为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向着光,即刻出发。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