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身类APP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
——以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为例

2023-06-13陈洋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访者运动功能

文 / 陈洋

◆ 正确、长期使用健身类APP能对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体型改善产生积极作用[1],长期使用此类APP还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2]。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200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在校生作为访谈对象,对其使用健身类APP的状况开展相关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并进行分析:从APP使用人数、应用种类与功能、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经研究发现,受访学生普遍使用过健身类APP,且部分APP的受欢迎度较高,但仍存在服务内容相对单一、适用性较差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应完善健身类APP功能[3],融合体育课程,为规范使用健身类APP[4]、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 健身;APP;功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在校生,并发放电子问卷,对其使用健身类APP的具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学生基本情况

表2 学生对健身类APP的基本认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记录并整理来自中国知网、校图书馆、万方数据库、权威学术成果检索引擎的文献以及相关网络资料,以“健身类APP”“锻炼活动”“大学生健身”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归纳、整理了大量科研文献、成果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内容,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参考文献与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据。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的200名在校学生,以分组研究座谈会、线上座谈会的形式,结合学生使用健身类APP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掌握当前该学院在校学生在使用健身类APP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对受访学生使用健身类APP的具体情况以及产生这些情况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学生使用此类APP的目的,运用逻辑分析法阐释受访学生在使用健身类APP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为更好地搭建相关研究的逻辑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健身类APP基本使用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对走访的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可知,不知道健身类APP的学生人数为35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18%,同时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也从未使用过此类APP,分析其原因可知,由于受到繁重的学业任务、较为紧凑的生活节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关注度很低,并未了解身体锻炼的重要性,缺乏对健身活动的兴趣,学生对健身类APP的关注度、使用频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其次,知道但未使用健身类APP的学生占比约为33%,其中不乏之前使用过此类APP,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使用的学生。中断使用APP的原因主要包括健身类APP的后续运维周期过长、APP载体即手机无法运行具有完整功能的程序,健身APP的开发维护欠完善、APP在对使用者的运动数据记录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误差、混淆,数据类别、可用功能较为单一;据调查,正在使用健身类APP的学生人数占比为50%,这部分学生对健身运动具有浓厚的兴趣,活动参与度较高,同时,其对健身类APP的熟悉程度也相对较高,能够熟练操作使用APP,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通过应用程序能够及时记录并查看个人健身活动的相关数据,此部分学生还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学习、强化健身技能,为提升训练效率、完成锻炼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2.2 基于不同运动项目内容的健身类APP使用情况分析

如表3所示,根据研究需要,通过访谈,对100位正在使用健身类APP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了解,38%的学生使用的是形体塑造类的健身APP,这部分学生在使用健身类APP的学生总数中的占比最大,形体塑造类的APP是学生使用最多的一类健身APP;有30位学生使用了健身跑类型的APP,这部分学生往往通过此类APP深入观察自己的健身运动路线、跑动步数统计及其产生的预期锻炼效果;有12%的受访学生使用了进行身体特定部位训练的健身APP,这一统计结果说明学生在健身训练活动中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具备一定的个性化特征;有10%的受访学生使用的是基于特定运动项目内容的健身类APP;8%的受访学生使用的是基于身体运动机能分析内容的健身类APP,5%的受访学生使用了可以完成场馆预约的健身类APP。综合上述结果可知,充分说明受访学生较多采用的是以形体塑造、跑步、健步、不同身体部位训练内容为主的健身类APP,多数学生使用健身类APP的重要目标是塑造自身优美形体、完善自身体能条件,但从总体使用情况来看,APP内容的多样化特征较为明显,功能更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健身类APP的多样化内容基本得到了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科学学院在校生的普遍认可,体现出学生对健身运动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表3 基于不同运动项目的健身类APP的使用情况统计

2.3 学生对健身类APP的使用满意度分析

如图1所示,结合访谈结果可知,正在使用健身类APP的学生中,有30人非常认可其当前使用的健身类APP,对其使用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有21人对当前自己所使用的健身类APP比较满意,分别占到满意度调查总人数的30%和21%;22位受访学生对当前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的满意度一般,占总受访人数的22%;有16位受访者认为自己当前使用的健身类APP不太好,有13位受访者对当前自己所使用的健身类APP表示不满意,分别占总受访人数的16%与13%。

图1 学生对健身类APP的使用满意度统计

根据上述受访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在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受访在校生中,超过50%的受访者比较满意自己目前正在使用的健身类APP,以及APP所提供的各种应用功能;25%的受访学生认为所用健身类APP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能够接受这些不足;也有部分受访学生对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表示不满,说明部分健身类APP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使用,误导甚至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与科学性。

2.4 使用健身类APP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分析

由表4可知,在100位受访学生中,26%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使用健身类APP激发了更浓厚的锻炼兴趣,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积极投身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30%的受访学生认为使用健身类APP能够丰富自己的运动健身常识,加深了自己对科学体育锻炼的认知,8%的受访学生认为通过健身类APP的引导,使自己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同时增添了许多生活乐趣;30%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健身类APP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体育健身方面都有一定的共同爱好与目标;仅6%的受访学生认为,使用健身类APP未使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体育锻炼活动产生任何改变。综合上述结果充分说明,当前,健身类APP的使用能够丰富受访学生的运动健身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其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4 健身类APP的使用对受访学生体育行为体验的影响

2.5 学生使用健身类APP时存在的问题与反馈分析

如表5所示,在受访的100位正在使用健身类APP的学生中,30%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所提供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20%的受访者认为,健身类APP无法离线使用导致其功能无法发挥应有作用;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的程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对自身参与健身活动的针对性较差;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呈现出的内容不够细致严谨,较为粗略;12%的受访者认为健身类APP消耗了较多的网络通信流量;1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的功能过于单一,部分功能在付费后方可使用;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脱离了实际需求,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缺乏一定的互动性。综上所述,这些统计结果进一步反映出受访的高校学生在现阶段健身类APP的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健身类APP在数据精准度、使用便捷性、扩展性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

表5 学生对健身类APP存在问题的反馈统计

此外,受访学生还提出了对于健身类APP使用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例如APP的运行机制与功能选项的单一程度较高,且不同品牌或平台的健身类APP的功能基本大同小异,个性化定制程度非常低,无法满足基于个人体能特征变化需要的实用性选项;从技术开发角度来看,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所监测、收集的实时数据缺乏较高的准确性,这就影响了APP功能的实效性与真实性,进而影响了使用者个体制定后续运动计划、运动负荷与强度的调整,甚至影响到使用者参与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从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部分受访者认为,尽管自己使用的健身类APP的内容较为丰富,但细致程度、客制化程度较低,无法提供更多、更细化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健身指导参考;部分受访者还认为,健身类APP的兼容性有待进一步优化,其适应不同运动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适应不同室外运动环境的表现等。尽管目前健身类APP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服务质量、用户体验方面仍有待提升和优化。

健身类APP的发展空间巨大,用户尤其是学生用户群体对其出现的问题的反馈最多,因此需要程序开发者针对青年用户群体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制定出新的优化方案,开发新的运作模式,针对使用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及时修改错误、弥补不足,使健身类APP的多样化功能得以真正发挥,为促进人们更好地参与健身活动、引导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增进身心健康,增强自身体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50%的受访学生正在持续使用健身类APP,通过健身类APP能够辅助或指导自己更好地参与健身活动;健身类APP的升级换代使得学生用户能够自主选择不同的服务平台;制定科学的健身训练计划、计量基础运动数据以及统计健身效果的基础数据是受访的学生用户使用最多的3个APP功能;约45%的学生不了解或未使用健身类APP,APP目标用户推广的发展潜力较大。

健身类APP的使用,既能满足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需要,也能影响学生体育行为的态度;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健身类APP的使用目的主要包括塑形、减脂、增进身心健康、调整情绪;使用过健身类APP的受访学生认为APP的使用能增强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自身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和强烈意识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条件。

受访学生认为健身类APP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健身类APP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不够,其他问题包括无法离线使用、服务程式化单一、内容不细致,消耗较多通信流量、应用软件兼容性较差等。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健身类APP正常功能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其对于目标客户的服务价值,又直接影响APP开发商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尽快完善APP的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形式与内容,将健身类APP的功能与健身实践活动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3.2 建议

3.2.1 完善健身类APP 的服务功能

健身类应用程序的开发团队应以高新技术的应用为依托,提高APP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和真实性,提升、优化用户体验[5]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 学报,2015.,丰富产品内容,完善个性化设计以及针对性设计,创新应用功能。同时应结合其他智能设备的使用,打造不同运动环境下的健身类APP的多样化、实用化功能;针对使用者的不同的个体体能水平、生理条件等,制定新的客制化服务程序。

3.2.2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健身类APP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不同类型的、不同平台服务项目的健身类APP,避免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出现盲目趋同的行为,例如过分追求健身排名机制下的名次、成绩的非理智行为,避免由此类行为造成的运动强度与负荷的“过载”,科学规划健身方案,适度调整规定健身动作、目标,尽可能避免因过度劳累或错误动作而出现的运动损伤,教师、APP开发者应科学引导学生用户正确对待健身活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保持适宜的运动强度与负荷。

3.2.3 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学生用户可通过健身类APP的记录、分析自己的运动轨迹、基本体能表现数据,或制定简易的训练计划,从而为更好地了解自身体育锻炼情况、科学、客观地评价健身效果提供更充足的实践经验与依据[6]赵日萍.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J]沈阳体育大学学报 2007.。在体育教学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可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健身类APP为平台,推出适时活动与体育竞赛,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既能够丰富课余生活,也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7]胡晓飞,练碧贞,陈新.北京市五所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猜你喜欢

受访者运动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不正经运动范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